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贯彻党中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摸索出我系进行教革的具体途径;根据‘理论联系实际与教学结合生产’的原则;按照裁院党委‘整风、劳动、教学和科研四结合’的指示;在系党总支直接领导下:我系师生于1958年10月9日全部下放至遂平卫星人民公社嵖岈山管理区(原为全国最先建成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2.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将成为我国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好的形式。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发展为我国人民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即按劳付酬)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即各取所需)的道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以及国家对内职能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同时一再明确指出我国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条件。这里就我个人学习中的体会,作一些初步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维语里,附加成分共有四种语音变体,即了简便起见,本文统称作是一种极其古老的附加成分。由它构成的(?)首领’,(?)‘妻室、家里的’,(?)‘有衣服的’,(?)‘有奴隶的’,(?)‘有女婢的’等派生词早在鄂尔浑突厥文献里就已出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然它实际出现的时间远不止这一千多年。(?)也是一种能产的附加成分,在突厥文献、回鹘文献以及察合台文献里都经常使用。  相似文献   

4.
“1958年,一种新的社会组织象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是我们党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对人民公社这一新事物的热情歌颂,是我们党对人民公社这一具有无比生命力的新的社会组织诞生的庄严宣告。  相似文献   

5.
在线性序列“数词‘一’+动词‘面’和“数词‘一’+量词‘面’”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产生了副词“一面”,相当于“径直、直接”;后来演变出时间副词,相当于“立即、马上”。由于两者与时间范畴都有关,语义上出现了交叉。随着“立即”、“马上”的出现,时间副词“一面”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隐含”浅议竹钧所谓“隐含”,指句子的一种语义解释。①“在‘他要求参加’和‘他要求放他走’里边,可以说‘参加,前边隐含着‘他’,‘放’前边隐含着‘别人’,但是不能说省略了‘他’和‘别人’,因为实际上这两个词不可能出现。”②这是吕叔湘先生对“隐含”这个...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化去年到现在快一年了。“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经过一年的巩固,健全地发展、壮大。如今这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的太阳升得更高了。它的灿烂光辉,光芒万丈,照亮着中国的大地。这不能不引起敌人加倍地仇恨。尽管帝国主义者一开始就向我们人民公社进行了最恶毒、最无耻的诬蔑和攻击,但是我们人民公社却并没有被敌人咒骂倒,它一直生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用法非常灵活的词。在《韩非子》中,“为”字十分活跃,共出现1240次。它既可用作动词,又可以作助动词、介词、连词、副词及语气词等。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Wei)字。这个词在古代的涵义非常广泛,但是在具体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随着应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等”。(第一册250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另外在该书的“常用词<五>”中还专门阐述了“为”的各种用法(包括动词、介词、语气词等),共列了六个义项。(同上书,第二册422—423页)由于“为”字的用法繁多,我们不得不花点功夫对它作些分析、探究,以期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角度看:柳宗元的山水诗和游记是柳集中的精华所在。这些诗文在艺术上有一个共同、又非常突出之点:都表现了一种外在的宁静境界。探讨作者表现这样境界的技法,研究作者为什么那么殷勤地表现这样境界,对欣赏该类作品,认识柳宗元的人生观或者有所帮助。 (一)以‘动’示‘静’,表现外在的宁静境界 ‘动’和‘静’本来相依而存在。只有在静的环境,‘动’才显示出来;反之,‘静’并无踪迹可寻,只有通过‘动’,才感觉到它  相似文献   

10.
王子野《槐下居丛稿》最后一篇《名文未必无讹》,不满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笔者读后颇有同感, 因作此篇,以助张目。这里仅论以下三点。 一、安石原文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非也。 《史记·孟尝君传》:“文(孟尝君)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父]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三王  相似文献   

11.
学术信息     
我校中文系金道行教授的《写作心理探微》一书,近期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刘锡庆教授为之作序,指出“它和《探索》是‘姊妹篇’,前者侧重于‘宏观’把握,这本《探微》却侧重于‘微观’分析。合在一起,恰成‘全璧’。  相似文献   

12.
据《史记·张仪传》载,在张仪的生平活动中,曾和楚国多次发生重要接触。张仪在历史上刚一露面,司马迁就把他和楚国的关系放在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场面之下。《张仪传》说: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此必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往下,传  相似文献   

13.
“悟”(包括顿悟)在佛教的本意,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心领神会。日本佐佐木夫人在《禅;一种宗教的法门》中说;“中文的‘悟’字系由‘心’和‘吾’字构造而成。当‘吾’与‘心’完全合一或统一之时,便有‘悟’的境界出现。”禅宗是以“顿悟”为旗帜、为核心的宗教,它与传统佛教相反,不靠经籍文字来获得佛法真如,认为这样的佛法真如是第二性的、派生的、不全面的、不真实的。它鼓吹“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说,佛法真如不能靠经籍文字、概念思维、理性方式明白说出;只能靠禅门师徒“以心传心”、“心心相印”,靠参禅者的“佛性”、“利根”(智慧)去心领神会,去体验。只有这样获得的佛法真如才是第一性的、本体的、全面的、真实的。所以,“悟”这种心理活动究其实质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向语法学家们请教:“‘语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有的会说:“‘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比方说,‘你这话不合语法’,这是指语法本身。又如说,‘这是一本语法’,这是指讲语法的书。”也有的说:“人们有时侯用‘语法’这个名称代表语言的语法构造本身,有时候又用它代表语法学,因此有必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语法”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指语言的“语法规律本身”,它“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二指语法学,它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那一年,在桂林出版的《南风报》,是秘密的广西同盟会支部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有人认为它是宣传革命、鼓吹革命的刊物,具有浓厚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色彩。但是,也有人认为它不是革命的刊物,而是“反对革命的刊物”,因为,“它和《南报》一样,主张军国主义,而以‘民族建国之思想’和‘知世界竞争之趋势’为‘确定’其军国主义的必要条件。它宣称‘不敢主排满革命’、‘不敢谤朝廷皇族’,它称革命军‘大逆不道’,是反对革命的刊物。”(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12月出版的张枬、王忍之编的《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笫862页)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关系到对《南风报》(包括《南报》在内)本性质的评价问题,到底哪一种符合实际呢?  相似文献   

16.
华宏仪同志在他的《论“的”字结构》中说:“名词可以作定语或状语;‘的’字结构则不可以,若说可以,那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就必须出现。这样,‘的’字结构也就变成了偏正词组,而不成其为‘的’字结构了。”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的”字结构作定语融解成定语加中心词变为偏正词组的情况是有的,但这非全部。另一种情况是:“的”字结构作定语时,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已经出现,这时“的”字结构与它后面的中心词构成偏正词组,而不是“的”字结构变成了偏正词组。并且,即使把作定语的“的”字结构的“的”后面省略了的中心词补出来,使之成为定语+结构助词“的”+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也还是整个地作它后面已经出现的中心词的定语。例如:  相似文献   

17.
西北师大匡扶先生尝赐余一条幅,上书唐诗一联曰:“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徐生某君,临寒庐请益,瞻而问曰:“‘嘶鼓角’与‘识风云’动宾相对。‘风云’在目,固可为‘识’之宾语;‘鼓角’闻耳,焉可为‘嘶’所支配哉?”余答之曰:“‘嘶鼓角’形为动宾而与‘识风云’相骈,揆以诗义,实为动补也。‘嘶鼓角’者,嘶于鼓角也。犹今言‘在鼓角声中嘶鸣’也。”是生去,余因思焉。动宾结构,见之英俄诸语,后名自为前动所支配。见之汉语,则不可膠柱,须依义而慎辨之。前动支配后名者,若“观潮”、“听琴”、“饮酒”之类,固率常见之,然前动非支配后名  相似文献   

18.
"在2006年底举办的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中,作品‘地下消防栓’获得了‘节约资源工程创意设计奖’。也许谁也不会将其与一名中专生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它的设计者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张笑箭。"谈起这件事,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学生处处长黄玮深感自豪。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医药界,皆视‘丙肝’比艾滋病还厉害三分,惊呼为‘超级杀手’。如今,在中国南京,它遇上了《‘丙肝’克星——中医女博士周珉》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上每个大作家的创作方法,都有它的共性和个性。创作方法——形象地反映现实的方法,决不是什么先验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在人类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丰富起来的。我们通常所谓‘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创作方法,无非是对这一群作家或那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