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慈善组织是基于佛教信仰建立的,由佛教信众发起成立或参与运作的,志愿从事慈善公益活动、提供社会服务的民间非营利团体.论文揭示了当前我国佛教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救济型慈善"、"服务型慈善"和"弘法型慈善"三种基本类型和社会功能,尤其分析台湾佛教慈善组织的有关经验,对未来佛教慈善组织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台湾佛光山和内地多个佛教慈善组织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综合两岸佛教慈善事业的经验,对比两岸佛教慈善实践的特点及社会功用,从理念文化、政府政策、社会民众、自身建设等四个层面分析两岸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差异和差距.指出佛教慈善是嵌入在整体社会福利中的.只有把佛教慈善组织的自身力量嵌入社会整体福利系统中,实现慈善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3.
人间佛教的兴起是中国佛教发生的重要转型。慈济和法鼓山是台湾典型的现代佛教慈善团体。本文通过对慈济和法鼓山的人类学调查,指出人间佛教劝善不涉政的理念对人的慈善行为的影响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的行善路径,该理念最终达到从社区延伸到全球的"人间净土"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4.
妈祖文化,源于福建莆田,始于宋代,至今已千年有余。妈祖作为沿海民众崇奉的守护神,随闽越移民进入台湾,已成为海峡两岸海洋文化信仰的集大成者,是全球华人华侨海洋文化信仰的核心。宋元时期,福建移民在海南沿海一带定居,妈祖随着福建移民漂洋过海,逐渐扎根海南,至今已七百余年。妈祖文化在推进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台湾和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两个岛屿省份,地理位置特殊,海洋属性强烈,都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移民,妈祖均随闽越移民深入本岛。海南、台湾妈祖信俗在信俗起源、祭典仪式、崇拜心理、社会基础、佛道兼容并蓄、妈祖信俗的内容及功能由单一向复合演变、妈祖海内外传播路径、社会教化、社会公益慈善等方面均存在一致性,但台湾妈祖信俗规模更庞大,举办主体主要为民间信众团体,宫庙经费来源更加多元,经费管理更加专业,社会公益成效更加显著。深入研究海南、台湾妈祖信俗文化特征,对促进区域海洋民俗文化交流、增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战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在,全社会关心关爱贫困群体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国内民间自发兴起的“草根慈善组织”也越来越多,并已成为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 与政府的慈善机构相比,这种“草根慈善组织”更具有贴近性:发起者是普通人,同时组织规模不大,捐款发放更及时、更透明,捐款者能清楚地知道钱捐到了什么人手里。这期“爱心助困”栏目,刊发了帮扶彝族人的“未名(助)奖学金”,这既是鼓励,也是宣传。但也建议,“草根慈善组织”能与政府的慈善机构,例如北京市慈善协会等慈善组织协同作战,共创辉煌。  相似文献   

6.
佛教慈善组织秉承传统的慈悲观念和向善精神,融合当代"人间佛教"的思想精神,参与开展了大量的慈善公益活动。但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以及外在环境的限制,许多佛教慈善组织目前还处于救济型阶段,即以单纯的财物救济为主,缺乏更为专业化的服务方式。本研究以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为例,通过分析其组织理念、与佛教寺院之间的关系以及为获取政府信任而采取的应对策略等方面,探讨"救济型"佛教慈善组织的内在生存逻辑。本研究认为,积极的入世理念、良好的寺院支持以及政府的认可是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发展的关键。同时,本研究指出,佛教慈善组织如果继续固守现有的发展思路,从长远来看既不利于促进组织的专业化,也不利于实现组织的独立性。因此,由救济型向服务型慈善组织转变,实现组织的独立性和专业化是当前慈善组织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佛教抗日救国的思想体系.从佛教救国的理论基础看,佛教徒从佛教教义中寻找僧尼参加军训和前线杀敌的合理性.从佛教救国的必要性看,认识到僧尼作为国民的一份子,肩负有救国的责任;救国是佛教徒报国恩的需要;只有救国才能救教救僧;救国是今后佛教赖以生存和实践慈悲主义的重要途径.从佛教救国的可能性来看,佛教能帮助中国消除战争,实现和平,进而使中华民族复兴.从佛教救国的路径来看,包括潜心祈祷、宣扬佛法、兴办慈善公益事业等,僧伽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救国方式.这些内容是近代慈善公益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佛教徒,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潮流.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9月13日,湖北省佛教界公益慈善经验交流会在武汉召开。湖北省民宗委副主任熊华启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巡视员李泽生出席会议。会议对近两年来在佛教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单位给予了表彰。湖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湖北省慈云助学中心、黄梅妙乐寺、归元寺善缘义助、咸宁市咸安区佛协善财助学等单位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各自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武汉宝通寺、黄梅四祖寺分别向省佛教慈善基金会捐款10万元,用于生活困难或生病住院的佛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救济;黄梅妙乐寺向  相似文献   

9.
和光翰  和少英 《民族学刊》2020,11(1):66-75, 136-138
金平傣族是一个跨中越边境而居的特殊族群,可细分为白傣、黑傣、普洱傣以及曼仗傣等四个亚族群。由于历史渊源、分布地域的不同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其信仰文化具有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不尽相同的特征。本文在长期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平傣族的多重信仰文化进行初步探析,认为金平傣族的信仰文化呈现出以民间信仰和南传佛教信仰为主、兼有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信仰的多重信仰文化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多种信仰文化长期交融与变迁的结果。这一结论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界对傣族似为“全民信教”(信仰佛教)或“双重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的简单化认识。  相似文献   

10.
爱心助困     
主持人的话近年来,慈善事业渐渐深入人心。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民间捐助达6亿多元,不但开启了民间捐赠支援国际灾难的先河,也使民间慈善不断升温。记者从北京市慈善协会会长张燕丽在2006年7月5日北京市慈善协会二届三次理事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获悉:仅2005年~2006年上半年,市慈善协会系统共募集慈善款物1.3797亿元,有6万余名困难群众和400余家福利机构直接受益。较好地发挥了慈善公益组织扶危济困、政府救助补充剂的功能,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6月15日北京市“共产党员献爱心”捐献活动正式…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慈善事业是一项文明而崇高的事业,体现了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与和谐的理念。要建立健全“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发展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慈善组织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促进慈善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6月,黄冈市禅宗文化代表团赴宝岛台湾考察台湾佛教事务,先后参访法鼓山、慈济功德会、中台禅寺等十多处佛教场所,并在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的带领下,参观佛光山,拜会星云大师等台湾佛教界知名人士。以下是在对台湾佛教概况了解的基础上,对如何借鉴台湾经验推动黄冈佛教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湘西苗族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一张权力的“文化网络”,它由民间精英、社会规约、民间仪式、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组成,在历史上这些因素相互协调、配合,共同规范着苗族的礼俗秩序. 当前,面对国家现代化和乡村法治建设的推进,湘西苗族的“文化网络”进行了相应调适,仍然发挥着维护乡村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对蒙古族家庭伦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 ,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与蒙古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相结合 ,使自身适合于蒙古社会 ,适合于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从而成为蒙古族民众能够接受的佛教伦理思想。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孝亲”观与佛教的“孝道”思想、传统的家庭夫妻伦理与佛教提倡的家庭夫妻伦理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在雪域高原上繁衍生息,独特的生存环境及佛教盛行藏族传统文化中凸显丰富的慈善伦理意蕴。慈悲为怀、团结互助、锄强扶弱、济世救人的慈善观念在藏族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研究藏族的传统慈善伦理,对于传承佛教文化、实现个体价值、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卓尼之前,当地先民信仰原始土著宗教和苯教,并在适应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在藏传佛教占主流地位的今日卓尼,原始土著宗教和苯教的信仰习俗与生态实践的遗风仍在民间社会盛行.本文论述前佛教时期卓尼的宗教信仰和生态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7.
妈祖文化,源于福建莆田,始于宋代,至今已千年有余。妈祖作为沿海民众崇奉的守护神,随闽越移民进入台湾,已成为海峡两岸海洋文化信仰的集大成者,是全球华人华侨海洋文化信仰的核心。宋元时期,福建移民在海南沿海一带定居,妈祖随着福建移民漂洋过海,逐渐扎根海南,至今已七百余年。妈祖文化在推进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台湾和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两个岛屿省份,地理位置特殊,海洋属性强烈,都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移民,妈祖均随闽越移民深入本岛。海南、台湾妈祖信俗在信俗起源、祭典仪式、崇拜心理、社会基础、佛道兼容并蓄、妈祖信俗的内容及功能由单一向复合演变、妈祖海内外传播路径、社会教化、社会公益慈善等方面均存在一致性,但台湾妈祖信俗规模更庞大,举办主体主要为民间信众团体,宫庙经费来源更加多元,经费管理更加专业,社会公益成效更加显著。深入研究海南、台湾妈祖信俗文化特征,对促进区域海洋民俗文化交流、增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战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8世纪以来,西藏原始苯教作为佛教的敌对派,在政治上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这种“失败”给佛教的传播、植根造就了有利空间。佛教借王室的扶植,以及自身的优势和适应力迅速占领藏地,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苯教势力并没有因这种政治上的失利而偃旗息鼓,其“惯性”在民间仍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人仅从理论上将苯教的民间性、原始性与佛教的先进性、时代性相比较,得出苯教必败的结论,进而认为,以后的发展过  相似文献   

19.
改土归流前,明代和清初对湘西苗疆民间纠纷的解决机制仍然以民间力量与“苗例”为主;改土归流后到乾嘉苗变,“苗例”成为“官法”处理苗疆民间纠纷的重要补充;乾嘉苗变后至清末,苗疆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仍以民间调解为主,乡约、寨长、族长等民间力量和“神判”方式有效解决了苗疆民间纠纷,“苗官制”则在民间纠纷解决上增加了官方力量,强化了对苗疆社会的控制。三阶段的考察表明,在苗疆社会“失范”与“规范”的反复过程中,清政府灵活运用“官法”和“苗例”解决苗疆民间纠纷,逐渐完成了对湘西苗疆社会秩序的控制,最终将湘西苗疆纳入到国家政治治理体系中。  相似文献   

20.
夏敏 《西藏研究》2002,(1):77-82
佛教传入西藏,对西藏社会形成上千年的深刻影响,成为藏族群众的精神支柱。他们把能够理解的佛教思想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藏传佛教活动相互渗透,难分彼此,手不离经筒,口不停真言,成为多数群众的生活常规。他们并不清楚太多的佛教教义,但是在全社会浓厚的崇佛气氛熏染下,“他们早已视宗教信仰为生活习惯、人生准则,是须臾不可缺藏传佛教世俗化与藏族民歌少的东西”。①社会上层和僧侣阶层的体系化的藏传佛教传至民间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在佛教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中,百姓歌谣的唱诵常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