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朋党之争与宋代政治息息相关,且贯穿了整个大宋王朝的政治发展史。仁宗时期的党争是宋朝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党争,对后来熙、丰时期的党争产生了较大影响。两宋时期,随着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的加强,监察制度也进一步发展。宋真宗时御史台与谏院合二为一的趋势逐渐形成,这使得宋朝台谏的职能远远超过了唐朝,面对党争——宋朝政局动荡的最直接反映,台谏在党争中的作用亦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关于宋代台谏制度发展演变的第一阶段,即北宋前三朝的状态,我已专文讨论①,本文则对第二阶段,即天禧元年(1017)至元丰八年(1085)间的台谏制度进行探讨。本来,从天禧元年至乾兴元年(1022)二月的五年多时间,应属前三朝范畴,但因天禧元年的别置台谏...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写包拯选任臣僚的主张。中央朝廷选用“素有公望实才,众所谓贤者”,辅佐皇帝料理政务。地方官县令选任“清流素望”之人;管理财政的转运使选任“才杰之士”;提点刑狱选任“素有才能、公直廉明”的人。沿边武将更为重要,选任“素有武艺才略”,能胜任将领者。只要文臣武将各得其人,使之为百姓“兴利除害”,不仅可消除边患,并能使“风俗日益美,教化日益成”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包拯审理的案例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一般人以为只有一件或数件。其实,历史文献中还是保留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的,只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收集,大家对历史上的包公案例就不大清楚了。笔者经过收集,得到包拯断案案例十三则,著录于此。了解历史上包拯断案的事实,对于我们研究后世文学中的包公故事及其形象特征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明代政治体制内部专司监察言谏的部门(简称台谏),对当权者的腐败,包括在皇帝怠荒政务,生活奢糜;朝廷吏治浊腐,士风颓废;横征暴敛,鲸吞民资等方面,发挥了监督与制约作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统治集团的权力作为监督的中心,击中当权者腐败的要害;反腐败的斗争坚持不懈,具有一贯性;台谏队伍中不乏具有忠于朝廷、敢于谏诤、顽强抗争素质的官员。因此,台谏的反腐败斗争在明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在系统考察王安石与反变法派台谏官的斗争、王安石运用台谏的措施、台谏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等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王安石变法成败与台谏的密切关系,充分肯定了王安石不避矛盾,不恤人言,大胆使台谏为变法服务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台谏之横使之成为宋朝掀动政潮之地 ,而文官集团作为宋代政治的支柱 ,它们的分裂与重组 ,与台谏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此入手进行研究 ,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首先 ,台谏固然使人主“不至于偏至之谗” ,但它更多的则是引发文官集团分裂的直接动因 ,也使宋朝不能长期保持其政策的一致性。其次 ,这种现象的生成 ,与宋代的政治制度有关 ,与宋代人主的人本思想及其宽容的性格有关。另外 ,言官动辄以道德苛咎别人 ,但儒家队伍必须依靠纪律的约束 ,而不是道德的力量。故而 ,台谏与事功本身却是毫无补益的。  相似文献   

8.
包拯虽不是庆历新政的策划者,但他却是积极的坚定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庆历新政失败之后,维新派大臣人人被罢官下狱.包拯却七次上疏辞呈,仁宗皇帝就是不允,这既表明仁宗皇帝对包拯的网开一面,也揭示出封建统治者上层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易明 《今日南国》2008,(8):41-42
包拯其实长得并不黑。 1037年春天,安徽天长县官道上,出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白面书生。他一袭长衫、几件行李,谁也想不到,这就是新上任的县令包拯。  相似文献   

10.
夏宁 《中华魂》2014,(13):28-29
近日,我去河南兰考游玩,因相距不远,从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出来,就驱车去了开封包公祠。焦裕禄与包拯,这是两个相距900年的历史人物,不论民间官方一直都在纪念,而且人气都很兴旺,一处是游人如织,一处是香火鼎盛。我就想,为什么这两位先贤有那么高的威望,他们两个有什么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包拯在从政过程中重视以法治国,维护法律的尊严,提出法存画一、赏德罚罪、防微杜渐、严惩赃吏等一系列针对时弊的法治思想。传世的包拯亲自处理的民刑案件并不多,但从中可见包拯司法实践中智慧、刚正、廉洁断案的特色。后来流传的包拯上百个断案故事,掺杂许多虚构、夸张或迷信的成分,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付劲松 《社区》2011,(35):42-43
历史上的包拯.与民间相传的差不多,确实是个大清官。他脾气刚直。铁面无私,做开封府尹的时候.连皇亲国戚都怕他,更不用说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了。他把京城治理得非常好,深得老百姓的爱戴.也深得仁宗皇帝的信任。  相似文献   

13.
台谏制度是中国古代颇具特色的监察制度,完备和成熟于北宋,尤以宋真宗朝为关键。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颁布了天禧诏书,这不仅标志着台谏制度走上了新的轨道,也使台谏合一有了制度上的保障。诏书还对台谏官的建置、事权、待遇诸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成为日后台谏官要求扩大事权、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宝。天禧元年后,台谏官的事权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4.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吏治思想以传统的"民本主义"为理论基石.他在给皇帝的多次上书中,坚决主张依法从严从重惩治贪官污吏,希冀以"进用贤俊"的选官标准积极防范贪官出现.包拯的吏治思想及实践,不仅客观上符合当时民众的心愿,而且对当代的反腐倡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代台谏制度发展到仁宗时期,形成了建员少、事权重、选择精的三大特点。本文仍从这三个方面,就哲宗至高宗时期的制度变化及实施状态进行考察。其结论是,此期台谏建员少、事权重的特点并无根本性变化,但选择精的传统却未能坚持,台谏官入选的资格要求被彻底放弃,皇帝亲除之制也演变为宰执拟除。台谏选任之制的变化,为宰辅控制台谏并进而操纵时局开了方便之门。至秦桧独相,本为加强皇权而设的台谏已完全成了他的工具,天子的“耳目之官”成了他的爪牙,台谏制度权力过高的隐患至此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6.
包拯是北宋著名"清官",于民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拯在其一生的司法活动中,提出并实践了以"清心"、"直道"为核心的司法道德观念,要求司法官吏应具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依法办事、执法如山等职业道德。这种司法道德观对于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段钱龙 《社区》2012,(26):44-44
在连续参倒了张尧佐、张方平、宋祁之后.包拯以枢密院直学士的身份代理三司使一职。不知道宋仁宗出于何意.发布这样一个任命。总之,任命一出,朝中哗然,其中反对声音最大的是宋朝文坛的领袖人物——欧阳修。  相似文献   

18.
陈宏德 《老友》2009,(6):51-51
北宋时代的包拯,曾任监察御史、开封知府等职,为官刚正,执法严明,权臣贵戚为之敛手,是有名的清官典型。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谁知第一个来送礼的居然是皇帝。大概负责送礼的太监也知道包公不收礼的规矩,但皇上差遣,办不  相似文献   

19.
作为"触媒",北宋党争激活并深化了苏轼对陶渊明的历史记忆,使之产生陶渊明情结;同时,在社会背景、文化结构和时代接受心理的共同影响下,苏轼根据现实处境的需要对陶渊明重新进行了诠释和建构.在习陶和陶过程中,苏轼将自身旷达超脱的精神气质注入到陶诗冲淡平和的外壳中,体现了特有的直面命运和"应物"的处穷哲理,并使其得以从中排遣情累,自我镇定,达到情感的内在超越和净化.  相似文献   

20.
北宋前三朝台谏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台谏制度是我国中古时期颇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所谓“台谏”,乃御史(御史台官)与谏官(两省谏官、谏院谏官)的合称。自秦、汉以来,御史为监察制度的主要执行者,而御史台是一个纠弹百官、肃正朝仪、鞫治诏狱的事务丛脞的职能机构;谏官职在规谏人君、议论朝政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