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庆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国内史学界尚无定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教于从事二战史研究的同志。 二战起于何时,是二战史研究中分歧较多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史学界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三一”说。这种观点认为,二战是在世界各个不同地方以不同的时间开始的,“而应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作为起点”①。 “三七”说。主张二战以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为起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反法西斯战场的出现,“就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开始”②。 “三九”说。这种观点认为,“一九…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于“差异就是矛盾”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维护传统的说法,即“差异就是矛盾”,把它作为普遍的原理,对它全盘肯定;另一种意见,则全盘否定“差异就是矛盾”的命题。这两种意见,都各有合理之处,但又都各有值得商榷之处。现在就“差异就是矛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及它是否是矛盾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差异就是矛盾”,这是多年以来,不仅在我国哲学界,而且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兄弟党的理论界中,颇为流行的观点。“差异就是矛盾”是怎么来的呢?它既不是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明,也不是出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论,它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难题之一。 古代研究者们的评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以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谕,“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另一种看法认为《长恨歌》只是写李、杨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建国后对《长恨歌》主题的讨论,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讽谕说;二是爱情说;三是双重主题说。 讽谕说认为不但《长恨歌》全诗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李、杨的讽刺,而且诗人的创作意图也在于讽刺。又有论者提出帝妃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的观点,因而《长恨歌》只能是讽刺而不可能是歌颂。 爱情说…  相似文献   

4.
关于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理论界尚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在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上,在我们面前也摆着两种意见。一种观点称为“板块说”,即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几大块,认为某些块必须由计划调节,某些块可以由市场调节。国民经济就是这样不同板块的组合体。另一种观点称为“化合说”,认为现阶段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犹如化合物中的原子一样。尽管在不同的部门中计划和市场调节的程度不同,但都是你中有  相似文献   

5.
东方和西方或西方和东方问题是学术界由来已久的问题。从指亚非国家的“东方”概念产生之日起,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观点:政治-意识形态观点和学术观点泾渭分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也相应地有两种态度,尽管这两种态度似乎并非彼此对立,但二者至少在本质上有明显的区别。“东方”这一术语出现在中世纪的西欧,与其说最初含有地理意义,莫如说含有非常明确的政治和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严肃地向全党提出了学风问题。他说,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针对性的。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态度。一种是把它当成教条,从中找现成的答案,一旦找不到或答案不能完全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时候,就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没有用了”,要不就认为你的实践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另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指南,从中找立场观点方法,以马…  相似文献   

7.
炎帝和黄帝,是上古传说中的伟人。《史记·五帝本纪》为什么以黄帝开篇,为什么把炎帝置于黄帝的背景之中?归纳相关古代文献可知,炎帝代表农业发明,黄帝代表国家创立,这一观点,分明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论说。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国考古学界存在着意见分歧,有些学者排斥炎黄传说与中国文明起源相关。而炎黄的古代文献记载证明,在古代中国文献中,确有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国学说。这个学说的存在,与考古学先有农业后有国家的结论在逻辑上是一致的,证明这个学说具有合理性。中华文明起源的学术研究路径众多,考古学担任重要角色,但绝非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成人教育发展很快,各级各类的成人学校已成为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深入探讨“成人教育规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问题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在教师与学员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员究意是什么关系?学员应当处于什么地位?它关系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大问题,每个成人学校的教师对此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现在,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既然学员是到学校学习知识的,他们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就应该有绝对的权威,学员只能听教师的教导,甚至把学员当成一个“溶器”,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向里面倾倒“液体”。另一种意见认为学员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中心。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任志安 《学术交流》2007,(12):13-15
马克思虽然接受了黑格尔国家是"历史的缺陷"的基本观点,可他没有把缺陷问题放在一边,而是试图从国家的现在和过去中了解国家的本质和目标。认为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统治的组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凭着党性和良心,从政治方面看待国家的问题,使其自身产生了严重冲突。后来抛弃了与他自己社会学观点相矛盾的假说:国家很快废除或消亡。但马克思并不像后来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所臆想的那样天真。他们认为:只要工人阶级取得了政权,那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便会得到保障;甚至认为:无产阶级有了政权,社会主义就会自动到来。马克思认为,没有政府权力,在消灭阶级和阶级矛盾方面就无法前进一步。政治和国家不但可以完全独立于经济和社会而存在,而且还会主宰着社会。所以,马克思认为消灭国家需要一系列的历史过程和长期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将其职能转移给社会,并消失于社会之中;取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历史形式也许将是一种更卓有成效的制度,即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管理国家,这一新的历史形式很可能自有其世界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1981,(1)
社会学是一门奇特的学科: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有时把它同社会主义混淆起来,看作一种激进的左倾思湖;在社会主义国家,却曾被当作一门资产阶级伪科学而备受批判。在西方,尽管研究规模愈来愈大,但对社会学本身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人还认为社会学已“面临危机”。在我国,对于我们现在致力于建设的社会学究竟是什么,也有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语义上的问题,而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估价这门学  相似文献   

11.
西南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早在国家政权建立以前,即“前国家”时代,其祖先就已与中原发生着以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往来。战争催生着中国古代刑法起源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刑事政策及西南少数民族本身的刑事行为规范。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建立以前,很  相似文献   

12.
李发展 《社科纵横》2011,(12):31-33
国家为了履行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就要求有与之相应的财政收入作为后盾,而税收就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工具。税收的概念问题,是税收基础理论中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专家和学者对税收概念的界定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存有分歧的。笔者认为,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税法预先规定的标准,无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明确税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税收概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哲学家上山春平力求在国家学说里恢复哲学这一综合科学的权威性,他的研究引人注目。上山在描绘日本国家的形象时,从古代律令制国家开始到战国时代、江户幕藩体制和明治维新为止,以他独特的观点来形成国家学说。我就“什么是今天的国家学说?”问题听取了上山的见解。他说:“我是把大家说的国家学说作为哲学来研究的。把国家学说当作哲学来研究的可以说只到黑格尔为止,其后就解体了。马克思转向了经济学;尼采和萨特所从事的是文学研究,其他的则象分析哲学那样分解成了自然科学。但是,现在出现了把分解了的东西重新统一起来的动向,在我看来,这就是国家学说。国家学说不是想象出来的东西,而是自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楚辞》人物形象的喻意问题,游国恩先生说:“屈原楚辞中最重要的‘比兴’材料是‘女人’,而这女人是象征他自己,……他把楚王比作丈夫,而把自己比作弃妇。”①他引用《周易·坤文言》:“坤,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来印证他的观点,认为“屈原以女子自比是很有理由的。”游先生的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 不错,《楚辞》中最重要的比兴材料是女人,而这“女人”是象征屈原自己就不完全正确了。以《离骚》为例,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并非完全以“女人”的面目出现的,经常也以男子的本来面目出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描写的是骠悍…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诸子的伦理学说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孔子的伦理学说。孔子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试从道德起源、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规范体系等方面,略陈管见,以期求教。一、孔子的道德起源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于道德起源问题有三种论点:一是“神启论”,认为道德根源于神,这是客  相似文献   

16.
两位哲学博士、教授在本文中阐述了他们对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观点,并对“反哲学”以及尼基福罗夫的《哲学是科学吗?》一文发表了意见。哲学的社会意义及其真理性之谜,激起了公众的由衷兴趣.不管有哪些人,包括《哲学是科学吗?》一文的作者,如何反对、怀疑和嘲笑,哲学在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作用只会提高,而不会降低。A.Л.尼基福罗夫对哲学的评价过于武断了,他说:“哲学从来不是,现在不是,相信将来也永远不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他坚定认为,哲学论断不受经验检验,也不会被经验驳倒。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过,一些假想的哲学反对  相似文献   

17.
1.目前哲学界关于加强微观认识论研究的呼声是很高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宏观认识论与微观认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大家的意见还很不一致。在什么是宏观认识论与微观认识论的问题上,有两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把关于对“宏观客体”认识的过程和形式的研究,称为宏观认识论,而把关于对,“微观客体”。认识的过程和形式的研究,称为微观认识论。另一种意见是把关于意识与“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称为宏观认识论,而把关于意识与“脑内神经”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称为微观认识论。我认为这两…  相似文献   

18.
论史迪威与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迪威事件”和史迪威本人,在中美关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外史学界几十年来热心讨论研究的问题。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史迪威忠实执行了美国对华政策,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对华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他之所以被召回国,是因为他未能适应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本文认为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一) 罗斯福决定召回史迪威,意味着美国对华政策已经完全走上了由扶蒋抗日转到扶蒋反共的道路。这虽然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但“扶蒋”这一点是不变的。 对于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美国国务卿赫尔曾解释说:“对中国,我们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是有效地…  相似文献   

19.
思维运动是否物质运动?思维运动是否具有其他基本形式的物质运动襄括不了的本质规定?以及确定思维运动地位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一、思维运动是客观的物质运动马克思说:“决不可以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这就是说:一切运动都是,也只能是物质的运动,思维运动当然也不会例外。可是,有一种观点却认为思维是一种主观的东西,那么思维运动也只能是一种主观运动。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他们只知思维是主观的,但并不明白思维何以为主观的。我们必须明确一下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理论界中.对艺术特性的阐述基本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艺术的特性在于它的情感性。’另一种意见认为,艺术的特性在于它的形象性。 、情感说”认为:艺术的基本特性是感情。它基于这样两条理由。第一,能够概括一切艺术门类的特征就是感情.否则,就会把一些着重于“表现”顺艺术品种,诸如音乐、舞蹈等“排斥在艺术的殿堂之外”①。第二,即使就再现艺术来说,感情也是重要的。因为在再现艺术中“不仅由于艺术家只有带着自已的情感去体察,”才能表现出对象的生命和心灵状态,而且因为艺术在再现现实的同时,还要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