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是表意性极强的文字,就是说可以从字形上考知字义,进而了解它所代表的语言中的词的词义。在造字之初,这种联系尤为密切,因而,“以形说义”成为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随着汉字的运用及其形体的不断变化,“以形说义”方法的局限性也就愈加突出。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汉字发展的几个阶段来看,汉字越是走向成热,它的形体的抽象性越来越高,表意性越来越差。在几经演变之后,汉字的形体与字义之间一望而知的关系便被蒙上了迷雾,同时,人们的认识在加深,语言在发展,词汇在不断地增加,文字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各家的看法 对于东巴文字创制时和发展中是否受到汉字启发与影响的问题,各家看法不一。 唐兰先生说:“世界上旧有的及现在还存在的文字,种类很多。其中有些是和中国文字(指汉字——笔者)有亲属关系的。中国西部有椤椤(指彝族——笔者)么些(指纳西族——笔者)等文字……”唐兰先生的意思是汉族的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之间有着亲属关系。李静生先生认为:“纳西先民创造的文字不可能与汉字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汉语与汉字的关系及“右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与汉字的关系及“右文说”孔秀祥汉字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汉语的流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般认为语言的演变必将引起相关文字体系的变化,因为语言是基础,文字只是它的影像(就像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的影像之间的关系),但由于汉字对汉语介入太深,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马礼逊、罗存德等人编辑的英华字典对译“Publish”,尚未使用中文“出版”一词。“出版”在近代由黄遵宪较早使用,由日制汉字传入中国。追溯“出版”一词的来源,要考察中国出版活动的演变历史以及中外出版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复制技术和出版活动的不断演变,“出版”的概念及其含义也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5.
“书画同源”思想涉及到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是否相通的问题,唐代张彦远率先阐述了文字与绘画同源的观点。对张彦远观点进行详尽的分析,以此为依据,对汉字的来源——“图画”进行研究,通过对“图画”进行范畴的界定,明确阐释了“图画”与“绘画”的异同,反驳了文字起源于绘画的学说。对八卦的系统说明,证明了八卦与绘画、文字不属于同一系统,也就驳斥了文字与绘画起源于八卦的说法,最终得出文字与绘画同源于“图画”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语言文字的本身是中性的;汉字的拼音化方向符合世界文字发展规律;拼音化与“两个凡是”无关;现实生活中广义的拼音化在扎实推进;拼音和汉字并行不悖;不提拼音化方向的负面后果是否定拼音化方向的论调甚嚣尘上,研究拼音化的论文发表困难重重;拼音化的进程与社会思潮和行政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文字的历史已有五千多年了.在这五千多年中,随着汉字在实用过程中的不断演变和完善,汉字书法也得以产生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高雅艺术.书法是以文字为依托的,那么文字又源于何处呢?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提出“文字的起源是从原始图画发展来的”,现在巳被很多学者接受.图画属于艺术的范畴,它是用艺术认识客观现实的一种手段.我们说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但是图画并不等于文字,文字是一种象形的抽象符号.汉字的结构形状,古时取象于万物,从中感知自然之美,而且与自然保持一种微妙的关系.在甲骨文中,“虎”有虎形,“鹿”有鹿形,“鱼”有鱼形,“鸟”有鸟形,各示其特征与美,虎之斑纹,鹿之双角,鱼之出水,鸟之丰羽,反映出各自的自然美.我们提这些,是要从高度抽象中去审察汉字具体内蕴的美,而不是时下有些人搞的向图画方向发展的现代书法.把字写成具象的字,如同小孩子的看图识字一样,那只能让观众觉得幼稚可笑.  相似文献   

8.
当代法国著名符号学家克里斯特瓦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对中国文字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不仅从比较的视角探讨与表音体系不同的表意汉字的独特性及其符号学意义 ,而且考察了汉字的起源和历史的演变 ,认为汉字是“科学的”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本文着重从中国文字的独特性、中国文字的符号学分析以及中国文字的发生学分类这三个方面进行论析 ,指出她对中国文字的阐释具有某种浪漫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汉字演变轨迹:从“神化”到“人化”——兼论今体字的产生杨光辉对于汉字由古体(大、小篆)阶段发展到今体(隶、草、楷)阶段,一般观点是沿用班固《汉书·艺文志》似成定论的旧说:“是时(秦)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有易,施之于徒隶也。”诚然,“文随时...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世界上仍被继续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字体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字数大量地增加,字式、行款也发生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汉字的演变也和世上其他事物一样,必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汉字的演变规律呢?专家学者曾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做过很多工作,发表了很多有益的意见。李荣的《汉字演变的几个趋势》(见《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一文,从现代常用字里精选了很多典型例子,说明了汉字字体演变的几个趋势。文章小结说:“文字的演变有简化和繁化。”“两种要求互相牵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汉字从创造到演变都没有脱离"象"之"意",在汉字的演化史中,形成了稳定而鲜明的观物取象、以象生意的思维方式.以文字为基础的文艺创作也不断被这种思维方式所作用,特别是文艺创作"心物"论.文艺创作"心物"论注重心对物之感、意随象而生,这与文字创造的观物取象、以象生意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同时,心物相感之象在继承汉字创造之象时,又进行了艺术化的创造和发展,虽保持着形象性、具体性,但它不力求反映具体事物的原貌,而是在情感化和审美化方面进行了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2.
日本在汉字传入以前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的传入,对日本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使其在使用和假借汉字的过程中逐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中包括平假名、片假名,还包括表现日本文化特色的国字。严格的说,中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两个使用汉字的国家。本文主要考察了汉字在日本最初的用法,论述了假名的产生过程以及日本国字的释义,对与中国汉字相关的几种日本文字做简要、基本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1月16日,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国家“十一五”期间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甲骨文发祥地河南安阳开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入藏文物4123件、辅助展品1058件,不仅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更反映了中国文字发展史基本脉络,被誉为“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至今仍使用的文字。汉字的使用不仅在民族、方言众多的中国大地上成为一种通用文字,而且其影响已超越了国界的限制。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上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来中国学汉语的人日呈上升趋势。“汉语”越来越热门起来,汉字的复杂与难学的问题也就日趋突出。外国人对汉字的感受是既爱又怕,“爱”的是汉字“形美”,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给人以艺术享受;“怕”的是汉字笔划太多、结构太复杂,难读、难记、难理  相似文献   

15.
日汉“同形词”的不同之比较范淑玲日汉“同形词”是指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文字表示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汉字传入日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成为日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日本人民还借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词汇,有些还被吸收到汉语中来,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  相似文献   

16.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凝聚着传统文化的意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整体思维方式、“意象”结构、天人合一”精神)制约和决定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原始初民头脑中反映和创造出来的“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形式就是最初的文字。现行汉字与古汉字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发展至今符号的基本类型没有改变。在汉字的未来发展中,将在传统文化的“意象”结构上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汉字在不同时代和地域都有不同的正体字和副体字。简化字是繁体字按照文字规律演变的结果。书写和阅读采用不同规范的汉字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文化认同”来描写汉字与汉民族文化的一定关系。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因而文字与文化的认同,实际是民族文化内部结构因素之间的认同。汉字是在民族文化的广阔背景下进行的,每个汉字都成为了一定文化的“镜象”。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文化认同法”就是从文化的视觉,客观、准确、历史地释读每个字的文化镜象,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绘文字产生发展的轨迹。因而“文化认同法”应成为文字学的基本方法。由于文化认同法有主观客观、历史非历史之别,故文字学中出现了一字数解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甄别。  相似文献   

19.
今天,由于我国境内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特别是“纳西东巴文、尔苏沙巴文”的发现和汉字研究的深入,使我们摆脱了比较文字学对文字产生前的时期只有零星片断了解、对文字只于印欧语系拼音文字有较深入研究的局限。我们认为,根据现有的新材料,比较文字学的某些观点是可以重新认识的,在此我们就文字和汉字起源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关于文字起源——与“目的说”商榷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表意文字,已基本上被人们所肯定,,这主要是因为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和语音不直接发生关系。其实表意文字并不是不表音,只不过不能用简单的符号精确地表音,而是用众多的表意符号逐一表现汉语中各词的声音,所以大凡持汉字是表意文字的观点的人都没有忽视汉字的表音因素。有人曾提出汉字是“意音”文字、“形声制”文字等说法,我们姑且撇开这些说法的正确与否不论,单从这些说法中,至少可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