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拉丁美洲各国的文坛上,形成了一种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共同风格的流派——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流派的作家都以写小说见长,在不很长的时间内,写出了一大批长、中、短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墨西哥作家胡安·卢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平原  相似文献   

2.
<正> 1982年,瑞典学院宣布把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授奖词中称:“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一名作家,以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67)获得了不寻常的成功.”①《百年孤独》于1967年出版后,立即引起世界文坛的巨大反响,至目前为止,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销售量达一千万册以上.秘鲁著名作家略萨说:“《百年孤独》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②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著名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家中去世,享年87岁。作为"魔幻现实主义"之父,马尔克斯影响了遍布世界的几代读者。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对包括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余华等在内的中国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因出现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颁奖词中,用来界定他的写作风格.传入国内,该术语被译为“魔幻现实主义”,从而将莫言的创作风格归属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由此掀起“误译”的讨论.以此为出发点,依托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两部经典作品,来论述这两种风格中的魔与幻的不同呈现,以此确证莫言的创作风格是有别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魔幻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5.
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著名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家中去世,享年87岁。作为"魔幻现实主义"之父,马尔克斯影响了遍布世界的几代读者。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对包括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余华等在内的中国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代澳大利亚小说不仅主题意蕴五花八门,千姿百态,而且创作手法标新立异,斑驳陆离。这些手法熔现代派和后现代派技巧于澳大利亚民族文化之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小说风格。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澳大利亚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很早就使用魔幻现实手法了。代表人物当首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他在六十年代初期发表的《乘马车的人》堪称澳大利亚第一部魔幻现实小说。此外泽·赫伯特、戴·爱尔兰等一批才华横溢的中老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也经常运用魔幻现实手法并取得了公认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他的小说代表着风行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综观他的小说创作 ,我们发现死亡话题是作家经常涉猎的。本文从这个角度切入 ,分析了死亡话题在马尔克斯创作早期和黄金期的不同表现 ,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死亡话题不仅在内容上更准确地表现出拉美的孤独 ,而且在艺术上增强了作品神奇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用社会学有关现代性的诸种理论来解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百年孤独》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讲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从小说中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在马贡多逐渐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占据小说中心地位的是布思地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布恩地亚家族的女人们和男人们一道在马贡多这块土地上离群索居,繁衍生息,孤独闯荡,演出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从家族第一代怕生猪尾巴孩而“不愿发生夫妇关系”的乌苏拉,到第五代生了猪尾巴孩的阿玛兰塔·乌苏拉,马尔克斯塑造了布恩地亚家族几代为数不少的女性形象,她们面目各异,个性鲜明,情感强烈;但都浸染着孤独精神。本文就这方面对作品中几位主要女性形象试作分析。乌苏拉(第…  相似文献   

10.
魔幻现实主义的出现为世界文坛带来了一股清风,自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获奖以来,魔幻现实主义以势不可当之势席卷世界文坛,也给中国的文学发展带来了异样的光彩。西藏以其独特的优势使魔幻现实主义之花在高原绽放,吸引着汉族作家将笔伸向这块广袤、神奇的土地,谱写一首首异域者眼中的西藏魔幻现实主义之歌,它们又以内涵的独特、描写的特别相互区别,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1.
小贝 《新天地》2012,(11):30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称赞道:"即使把莫言摆在整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群体中,他都是很突出的,比起前些年一  相似文献   

12.
重叠的起点一九一三年,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创作了独幕剧《东航加迪夫》。这出小戏虽不是这位“美国戏剧之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代表作,但标志着他创作道路的起点。作家自己认为这个独幕剧“非常重要”,因为“在它里面,可以看到或是感觉到我全部后来写的更为重要的作品中的精神、生活态度等等的萌芽”。四十年后,另一位也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在巴黎推出他的  相似文献   

13.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最重要作品,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从开始构思到成书,其创作过程断断续续经历了18年。作者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初衷是要为他童年时代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的归宿”,不仅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小说也是作家对以前的文学创作活动的一个总结。小说仍以过去一些作品中出现过的虚构的马孔多小镇为背景,其中一些人物也是过去作品中出现过的人物。作品的时间跨度有一百多年,没有一个一贯到底的中心故书;人物众多,几代人的名字又大同小异;情节曲折离奇,再  相似文献   

14.
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中国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悲剧书写上有一定的共性。在女性视域下,《百年孤独》中的乌尔苏拉和《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我”都是见证民族百年沧桑历史的百岁女性老人,且在故事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都表现出了对本民族未来的担忧,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本民族做最后的坚守。在生态批评视域下,《百年孤独》和《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涉及到了自然生态批评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生态批评中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原生态文明象征的印第安人和鄂温克人,都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最终逐渐走向没落。在魔幻现实主义视域下,《百年孤独》与《额尔古纳河右岸》都将民族传统观念中的“万物有灵”思想行文于作品当中,亦真亦幻地再现了民族的原始文化。在民族视域下,《百年孤独》和《额尔古纳河右岸》透过民族的孤独与神话的消失映射出了民族的悲剧,指出了摆脱民族悲剧的出路——团结、包容。  相似文献   

15.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的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著,它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闻名于世。魔幻是《百年孤独》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在把现实与幻想纯熟地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下面简称《孤》)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杰作,已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著。而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下面简称《废》)一问世便受到文艺批评界的批判,被认为是有着严重的问题的作品。虽然,一直有不同的意见,但否定性的批评目前仍居上风。我们把这样两部评价截然相反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绝非故作惊人之举,也绝非是毫无根据的奇思异想,而是经过严肃认真地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坚信两部作品存在着内在的可比性。一、人类文化艺术的新视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7.
1993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TonyMorrison,1931—),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黑人作家获此殊荣。莫瑞森以她“超人的智慧、娴熟的写作技巧以及敢于冒最大风险的创新精神,”①成为继理查德·赖特、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之后最优秀的美国黑人小说家。迄今为止,莫瑞森已经发表了六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TheBluestEye,1969)、《秀拉》(Sula,1973)、《所罗门之歌》(SOngofSolomon,1977)、《柏油孩子》(TarBaby,1981)、《可爱的人》(Beloved,1987)和《爵士乐》(TheJazz…  相似文献   

18.
纳吉布·马哈福兹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 ,《三部曲》是作者获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从社会层面和哲学思辨层面探讨处于历史文化转型期下的《三部曲》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和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提起澳大利亚文学,人们较为熟悉的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1912—),对小说家彼得·凯里(Peter Carey,1944一)则一般知之甚少.彼得·凯里虽不象怀特那样享有世界声誉,但是在当今澳大利亚文坛上却被批评家誉为“‘新派’作家中最富有独创性,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所著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历史上的胖子》(A Fat Man in History)《战争的罪恶》(War Crimes)以及长篇小说《幸福》(Bliss)和《魔术师》(Illywhacker)等.  相似文献   

20.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历史内涵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孤独”这一拉美民族心理,反映了作者的民族观。从《百年孤独》中,可以看到它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