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认为,个性即典型。发现和把握现实生活中“突出的性格”、“独特的形象”,通过“卓越的个性刻划”,创造出丰满完整、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论的基本原则。 艺术是社会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的主要反映对象是人。艺术源于现实,艺术典型源于现实中的人。现实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的感性实践活动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生动具体。对现实生活中的“偶然事件”、“个别情况”、特殊人物的观察和把握是艺术家创造典型的前提。但是,往往有这种情况:每当人们论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的时候,在探讨艺术典型的时候,哲学的思考便把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偶然与必  相似文献   

2.
一、典型社会概括性的多层次结构典型形象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个体,它的产生是作家艺术家对现实进行审美艺术创造的结果.在创造典型形象时,审美创造的主体,总是自觉地从一定社会群体中,提取许多有共同联系的东西,加以集中提炼,然后凝聚成为有某种社会概括性的独立的艺术形象.因此,典型形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它的特点在于它是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艺术形象.此中的社会本质概括性,主要表现为,典型人物与其所从出的社会群体,在行为的社会代表性上相通,在意识的思想倾向性上相联,它对典型形象的作为和心理,具有内在的制约性,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司空图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诗品》在论述诗歌艺术美的本质和本原时,使用了“道”、“体”、“虚”等抽象的理论概念,从而对诗歌艺术的本质规律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后代以审美为中心的诗歌理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明显的创意.其一,司空图“韵味”说同刘勰“余味”说和钟嵘“滋味”说侧重于作品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神味不一样,更强调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欣赏者想象后所获得的一种境界和情绪,更重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二,司空图对意境的推崇使他尤为重视审美情感(思)与审美想象中的艺术空间(境)融为一体。其三,司空图的美学理想、审美标准是“味外之旨”的“醇美”,而“素”“心”“情”“意”等代表主观的概念恰好说明司空图对诗人的主观在创造诗美的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典型是不能没有共性的。一个艺术形象之所以被称为典型,绝不仅是它具有独特的个性,还因为这个独特的个性是某些社会普遍共同本质的体现。文学艺术史上,人们对典型特点的称谓,如称堂·吉诃德为主观主义的典型,葛朗台为吝啬的典型,奥赛罗为妒忌的典型,奥勃洛摩夫为懒惰的典型,阿Q为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就其实质,说的都是各自的共性。“典型”前面的修饰定语,指的非个性特征,而是其共性本质。具  相似文献   

5.
究竟什么是音乐形象?音乐形象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新编《辞海》中说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艺术分册.136页)这个定义涉及“艺术形象”这一概念.什么是“艺术形象”呢?同书的解释是:“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文学分册,5页)音乐属于艺术.也适用于这一定义,既然如此,音乐形象自然也是“具体生动的图画”了.对音乐形象的这种认识来自苏联的音乐美学界.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的美学思想以“情”为主要审美范畴,展示出晚明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特色,但是汤显祖美学思想并没有抛弃儒家的中和以及兼济天下的美学追求。他倡导的“情”是把儒家的“志”统一于“情”的范畴之中的,形成了完整的“情”本质体系。汤显祖在文艺创作论、艺术功能论和《牡丹亭》艺术形象塑造等美学相关问题上均反映出儒家中和的美学理想以及“情”“志”统一的“情”本质论立场。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并非在《红楼梦》中横空出世,他的身上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尤其继承了“才子”形象的部分性格特质。贾宝玉对女性的崇拜意识、对“情”的执著以及个性中的狂狷都与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子”形象十分相似,但贾宝玉对“才子”形象又非简单地沿袭或重复,他对人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进一步反叛,构成了他个性的新元素,他突破于“才子”形象而体现出新的特质正是他能够成为古代小说中经典文学形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艺术形象,从叙事作品着眼,是指作品中所表现的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画面;从抒情作品着眼,就是指作品中作家所创造的意境。前者侧重于再现,后者侧重于表现,然而,他们都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结晶,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学术界关于艺术形象的解释,之所以有“图画”说和“意境”说,根本原因是对不同艺术样式的形象特征作出了不同的概括所致,就其本质而言,它们并无轩轾。在当今张扬创作主体精神、发挥作家主体意识的理论态势中,“意境”说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图画”说仍有其毋庸置疑的科学地位和难以取代的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和当代文艺美学重要范畴的意境,到底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仍然言人人殊,没有定论.“有的说,意境即是艺术形象,意境不过是艺术形象的中国称谓;或云,意境并非一般艺术形象,而是典型形象.有的说,情景交融,意与境浑所构成的形象,即是意境,或云,意境并非形象本身,而只是形象引起的情调、气氛,因而,只有象外之意方是意境.有的说,意境即是诗意,为诗歌所特有;或云,意境并非诗歌所独有,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学中潘金莲形象演变轨迹的系统梳理,概括归纳出这一人物系列的三种基本类型,并以《水浒传》为轴心,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探讨。文章认为,潘金莲的毁灭,既源于封建婚姻制度和陈旧贞节观念的戕害,也缘于她的由受害至害人的自我堕落。但在其从善良走向邪恶的过程中,“潘金莲”并不具有规律性,她只是特出的“个案”,而绝非“必然”,从而否定了所谓潘金莲是这一类妇女之“典型形象”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1.
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颇受好评。但论者往往忽略这一短篇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即塑造了活生生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典型形象。而这一点,无论是小说评论,还是小说教学,都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塑造艺术典型的要义是要写出活生生的鲜明的个性来,写出“这一个”来。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没有鲜明、生动、独特的个性就没有成功的艺术典型。个性,是作品提供的人物所固  相似文献   

12.
论艺术典型     
文艺创作的核心是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因而艺术典型问题也就成了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纵观世界文艺理论发展史,有关典型问题的理论,大致上经历了如下的发展变化: 一、早在古代,希腊哲学家亚理士多德就奠定了典型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个别与一般是个统一体,所以个别的感性形象能够反映出生活的必然规律,而这个通过个别反映必然的艺术形象就是文艺应塑造的典型(当时他还没有明确提出典型这个名词)。  相似文献   

13.
艺术形象,是一切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段,也是抒情诗反映现实生活并借以抒发激情的手段.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景、物、事、形,指的就是诗的艺术形象,名异而实同.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细胞”.然而什么是诗的艺术形象?过去有种种议论.有人说,诗的形象就是“意境”,这就把“细胞”当作整体了;有人说,诗的形象是诗人自己和他所刻画的人物,这就过窄了.诗的形象是自然、社会、和曲折反映现实的幻想的情、景、事、物,其中包括作为直接抒情主体  相似文献   

14.
浅论《子夜》中的吴荪甫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先生在长篇小说《子夜》中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 ,其中吴荪甫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是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必须把吴荪甫这一艺术形象和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前后的时代联系起来考虑 ,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作者创作这一典型形象的伟大现实意义。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中国资产阶级艰难挣扎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出身于“簪缨世家” ,游历于欧美 ,具有相当高的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水平。他“有大志 ,有魄力 ,也有计划” ,他精明强干 ,刚愎自用 ,野心勃勃 ,“也不缺少同志” ,而且实力相当雄厚 ,一身经…  相似文献   

15.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这一艺术形象颇具有名士风度。男性化的穿着打扮、我行我素的“大笑大 说”、放浪不羁的“割腥啖膻”和敏捷纵横的诗思才气等,是她名士风度的具体表现。这种名士风度不仅使史湘 云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而且因其寄寓了作者曹雪芹的思想和理想,具有深层蕴涵,更能够令读者掩卷深思。  相似文献   

16.
艺术形象是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形象的创造。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说:“戏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风俗的榜样,真理的造象。”黑格尔也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表明艺术与形象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迄今为止,对此问题众说纷纭,有肯定的亦有否定的,如狄德罗说:“歌  相似文献   

17.
从三种意境误读看意境范畴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意境研究中的“情景交融”说、“艺术形象”说、“想象联想”说三种代表性观点 ,是对意境本质的误读。其问题在于把艺术的基本属性挪用作意境的本质特征 ,没有揭示出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意境重构应突破认识论的反映论理论框架 ,在古今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8.
典型形象是指文艺作品中高度概括化的艺术形象,是个性和共性的高度统一。《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纯朴善良、刻苦耐劳的鲜明性格的刻划,和对祥林嫂这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全部悲剧性生活道路的描写,集中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下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9.
悲剧的范畴十分宽泛,就悲剧自身而言,凡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的悲剧,虽然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但很难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只有反映形态的悲剧艺术形象,能与观众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从而使人们有机会站在审美的高度来欣赏悲剧、认识悲剧。本文从分析三个代表悲剧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形象入手,探讨悲剧本质,分析悲剧的审美价值。首先从觉新说起。觉新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人物。这个人物独特的身份和典型的性格,反映了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多余人”的悲剧性命运。他是一个大家族的“承重…  相似文献   

20.
蔡大嫂是《死水微澜》中刻划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对蔡大嫂有不同的评说。本文在探讨分析了蔡大嫂这一独持而复杂的艺术形象之后认为,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典型,蔡大嫂这一形象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独立自由、不安本分的个性;二、立足现实、大胆追求的人生态度;三、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有机融合;四、独特的巴蜀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