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艺研究新思维:从社会文化心态的角度看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研究的思维方式是决定文艺研究的得失和水准的重要因素, 思维方式的更新是文艺研究观念更新的一个契机。本文从社会文化心态的新视角对文艺作了深入透视: 社会文化心态是文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第一中介, 是历史文化积淀、当代文化思潮、价值判断系统三元合一的精神结构; 社会文化心态从思想倾向、题材选择、语言运用三方面对文艺创作发生制约作用, 并通过审美需求这个中介对文艺接受发生制约作用; 文艺以文艺思潮、文艺信仰、道德感化、审美情感四条精神杠杆影响、改造和构筑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
陈文忠  孟瑞 《中州学刊》2007,2(6):234-239
近二十年来,学界围绕审美文化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涉及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施方略、审美文化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审美文化的当代性、审美文化的研究与美学学科和美学史的关系、审美文化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如审美文化的当代性、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以及审美文化与当代媒介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先辈在社交礼仪的文化活动中,早已植入"雅"与"礼"的审美意识,然礼教式审美之文化心态也抑制了我国古代艺术文化之生成。在反观以舞相属之历史命运、观其审美礼仪之变迁轨迹后,应正确思辨东方艺术之文化礼仪。  相似文献   

4.
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毛乌素沙地位处温带荒漠与干草原过渡地段 ,其适于人类生活却又易沙化的脆弱性 ,本区居民成分及人口数量在不同时段内的不稳定性 ,以及沙地变迁深受气候变迁影响的特点 ,提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的研究应因时因地进行 ,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章以明代河套地区 (相当于今鄂尔多斯市 )以南长城修筑时间及地点作为时空坐标 ,讨论了毛乌素沙地长城沿线部分在明代的变迁 ,并联系战争对长城沿边垦殖活动的影响 ,分析了垦殖活动和沙地变迁关系。结论是 :明代毛乌素沙地南界基本沿长城一线 ;河套地区持续不断的明代政府与游牧民族的冲突和战争极大地限制了沿边垦殖活动的范围 ,有限的垦殖不是明代长城沿线流沙形成的主要原因 ,流沙范围的扩大更可能是自然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社会转型期,在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转型中如何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觉,端正文化心态和正视本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民族文化与民族习俗的关系、增强文化自觉和端正文化心态以及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传承民族文化入手,对促进民族传统习俗移风易俗的步伐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彭健  石雨诺 《河北学刊》2023,(1):210-214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任务是对文化遗产加以综合保护,更是阐释并传播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长城文化价值包括作为客观物所凝结的华夏儿女保卫和平的劳动与智慧、人的生命力与本质;也包括作为文化符号存在于华夏儿女集体记忆中的身份认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与中华文明尚和合的特质;在新时代阐释长城文化价值,又体现为红色资源、红色精神以及长城文明交流互鉴作用所彰显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更好地弘扬长城文化价值,既要依托长城构建文化空间,开展基于旅游体验的传播,又要开发长城IP进行文化传播,并注重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7.
旅游审美文化是当代我国审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活跃的类型之一。本文就旅游审美与当代审美文化、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对当代中国旅游审美文化的发展作具体的分析,并对旅游审美文化的发展道路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8.
长城文化是历史文化遗产中大众认可度最高的,本身就含有品牌价值,要充分利用这种品牌效应;秦皇岛市正是长城资源的名城,占有地域优势,这为在秦皇岛市打造长城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立足秦皇岛市长城旅游资源,将"长城游"打造成秦皇岛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打造"长城名城"的崭新的旅游形象,在旅游产业的激烈竞争中突出特色,既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能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将长城文化旅游与城市形象宣传结合起来,提出立足文化特色,打造城市形象;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线路等策略,以期推动秦皇岛市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形象的重新定位与宣传。  相似文献   

9.
在挑战与机遇同在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如何深化研究思路,开拓研究格局?陈书录所著的《明代诗文的演变》(以下简称《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该书通过《轨迹篇》、《特征篇》、《动因篇》三大主干结构,对明代诗文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努力开拓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交叉思考的新路,力求把握明代诗文作家、批评家文化心态与审美心态演变的内在规律,不仅将明代诗文的整体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而且在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拓新上提供了成功经验。 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尊重历史与更新视角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游离历史的真实而奢望视角的更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审美体验与文化产品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了审美体验的特性,即直接性与整体性、现在性与唯一性,文化产品的创意、交互式体验的效果价值、及其产生的经济价值。笔者认为审美体验,为文化产品提供创意源动力,增加其使用价值,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丰富其文化内涵,带来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产生与升值。  相似文献   

11.
北京与上海不同的文化环境形成了1930年代京派作家与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巨大差异性。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然而,在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或者因为对政治的失望而远离政治,或者因为对政治的恐惧而放逐政治,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合时宜的自由主义,体现出自由主义文化心态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2.
唐代小说中人虎关系作品在与魏晋南北朝同类题材的比较中,显示出突破性与开拓性意义,蕴涵着特有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从形象塑造层面看,虎女形象既有女人的共性特征,又有异于人间女子的个性表现,达到了人性与物性、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艺术境界。从题材新变层面看,其创新表现在:开拓了雄虎化男而与人间女子婚恋的题材领域,转变了文化心态及评价倾向,提升了形象塑造与情节建构的艺术层次,赋予虎皮以独特的象征意蕴。从审美层面观照之,唐人能够化恶为善,化丑为美,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审美视域,更新了前人同类题材的审美价值取向,对后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需求的不同的文学样式.本文拟用文化分层的方法研究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以及两者的关系,即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放入文化的四层次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中的心态文化层进行理解,进一步将两者分别归入心态文化层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确认民间文学自身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化美学缘起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契机,文化美学的内容主要在于:研究“美的规律”与作为工具理性的文化的关系,研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所反映的价值观与“美的规律”的相互关系,以及研究作为工具理性的审美文化的各种内外关系。文化美学在当前的主要课题是:引导审美文化的发展符合社会的美的规律,其中包括审美文化的各个分支的特殊规律的研究,推动审美教育的发展,服务于人的本质的自由回归。  相似文献   

15.
谭君强 《社会科学论坛》2010,(22):154-163,184
叙事学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到现在依然在延续。在国内外,对叙述学理论的扩展、完善与深化不断在进行。"审美文化叙事学"是在叙事学发展中所提出的一种理论构想,并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审美文化叙事学"构想的缘起、历程与理论思考,"审美文化"的意义以及与叙事学的内在关联,"文化叙事学"的旨向与状况,审美、文化与叙事之间的关系等,均在回应胡俊飞相关论文商榷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创造着文化,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不仅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确立职业理想时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养成健康的职业心态,面对就业形势,学好知识,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特长、能力与素质,为职业理想的确立做好准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理想;社会需要;职业心态;准备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文化心态演变中的有序重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理论审度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的运动演化 ,会发现有一种内在本质的联系 ,即社会文化心态系统内各个要素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 ,在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条件下 ,能够进行自组织 ,使某些要素的变化得到强化、得到抑制 ,从而改善、理顺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之趋于有序化。社会文化心态演化发展的这种无序———重组———有序的规律性 ,称为有序重组规律。掌握这一规律 ,对加速和优化新的社会文化心态系统的建立 ,将会最有效发挥社会文化心态的正值效应。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变迁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转型期 ,引起社会文化心态变迁机制是多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 ,经济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系列变化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直接动因 ;社会文化环境由传统向现代的“位移”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深层文化机制 ;当代信息传播系统化、全球化、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速率快捷化等信息传播氛围的急速变革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加速机制。正是由三大机制因素的“合力”推动 ,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心态意识在真实意义上由传统向现代演变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离不开健康的国民心态,健康的国民心态离不开千万理性的公民,理性国民心态是现代公民精神的基础要素。本文以网络文化环境和理性国民心态的内涵为起点,从网络文化环境下国民心态趋向及特点着手,分析了我国国民心态的现状及凸显的问题,主要从核心价值、情理关系、利益平衡、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五个角度对网络文化环境下理性国民心态的培育进行了详细阐述,进而探讨了理性国民心态引导的四个维度。以期对网络文化理论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和国民教育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晚明文人在日常生活领域表现出对物质文化的狂热迷恋。这种对物质生活的新的体验和看法体现了晚明文人审美心理的蜕变。文人在体物和用物上,不再恪守传统的"道为器用"的礼教观,有意去除附在器物上的政治和道德诉求,回归物质生活本身,将生活本身作为价值所在;也不同于道家讲究精神超越的超功利审美,对身体本身的关注超过精神上的诉求。审美与生活密切相关,重视纯粹的感官体验和个体的诉求,审美体验上的由俭入奢等等诸多方面共同构成明代文人审美心态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