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时代 ,全球技术变动、世界分工格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重大变化 ,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动态的、非连续性变化的经济生态环境之上。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FDI流动趋势为加入WTO后的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带来契机。南京市具备成为现代制造基地的比较优势。以沿江开发为契机 ,采取合理有效的行动方略 ,加速制造业升级。政府应为这一转换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 ,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发展制造业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以较低层次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 ,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为此 ,结合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在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 ,要使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过渡到劳动资本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等附加值高的形态 ,要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 ,并加快传统非劳动密集型重工业的改造和升级。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受到强烈冲击,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实现制造业回归。这一趋势的改变,影响全球经济格局,以"制造业工厂"著称的中国制造业也遭受严重冲击。通过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出口市场占有率四个指标进行分析表明,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中低制造业和中高制造业表现较弱。低技术制造业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所在,但由于受经济危机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等因素的影响,近年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有所降低。新环境下中国制造业应进行转变以巩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对于与工业化进程密切联系的交通运输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并没有影响。后危机时代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大国发展优势和国家政策优势。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进入了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机械、电子装备制造业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将有较快速度的发展。短期内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是:汽车、飞机等新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将会有较大的增长;环保、低碳等新兴装备制造业将获得较快增长;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巨大。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有服务化、信息化、低碳化三大特征。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是:加快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业的协调发展;以自主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以低碳绿色经济助推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总体而言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印度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按照现有的比较优势,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国际分工格局,而是通过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积极地向国际分工的更高层次发展,并且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巨大成就。这对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垂直专业化分工下,我国制造业总体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不利于竞争优势的培育.为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生产者服务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7.
国际产业分工与中国文化产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沿着从农业、工业再到服务业这样一个轨迹发展的。而文化产业的出现,则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还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目前中国虽然在制造业具有某种比较优势,但却处在国际制造业的低端,获取的利润很少。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尤其是以创造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来推进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中国的制造业,使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占有更为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国内政府投资拉动+出口导向型"战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多年的持续高增长,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得这种发展战略呈现越来越明显的不可持续性.我国需要在调整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的关系和协调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运行的内外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在稳定投资需求的前提下着力提高投资效率,在完善收入形成制度的基础上扩大消费需求,以力保出口需求为契机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9.
工厂制是现代工业得以确立的重要标志,制造业的成长伴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从工厂制、福特制、精益生产、灵捷制造到温特制,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选择,也伴随着世界制造业强国竞争优势的变迁。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广泛发展的今天,新的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对重新构建国际分工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轩 《兰州学刊》2013,(8):126-131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规模一直位于世界制造业出口规模的前列,长期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促进了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就业的增长。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过后,中国制造业出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挑战: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重塑制造业"的口号,积极抢夺世界制造业分工生产价值链,采取种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凭借劳动力禀赋优势抢夺中国制造业市场,这意味着中国原来承载世界中低端价值链分工的部分地位将逐渐丧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合理性等特点,对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产生了很强的抑制作用。文章系统地论证了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机理,提出中国制造业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相互交织一体的今天,城市群以其特有的整体协同效应,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及其分析框架进行梳理和重新界定,阐明比较优势的来源及其与规模经济之间的联系,试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探讨比较优势对城市群内不同分工模式及其格局的决定意义.此外,本文还对影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格局的其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产业转移与江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产业转移,直接影响着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影响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本文力求揭示出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动态规律,并立足于江苏这一区域,从而探讨如何提升江苏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论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同世界性的改革开放浪潮、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世界各国经济体制趋同、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融合在一起。产业转移呈现多层次性。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对国际分工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和主要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IT制造业是指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中国IT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IT制造业大型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途径是什么?本文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以及二者的关系,并从对联想电脑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分析中指出,中国IT制造业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积累资本,实现要素禀赋的改善和升级,并在发展过程中提高组织能力和互补资产的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中国IT制造业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国际分工形式限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攀升,虽然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程度较深,深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趋势在不断上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呈现"右偏V"型发展趋势,国际分工地位表现出向上游攀升的特征,但分工地位仍相对较低,制造业行业间差异显著。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具有促进效应,盲目地深入全球分工体系不利于制造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通过提高分工地位来推动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制造业整体升级。中国制造业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节点转移的过程中,需转变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的思路,构建以技术进步主导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制造业价值生态体系,在多个价值环节与全球伙伴进行水平合作,增加中国国内间接附加值率,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以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世界各国战胜危机,实现可持续和均衡增长的战略选择,但"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会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而将充满博弈与挑战.对于中国来说,既要警惕"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带来的挑战,也要利用其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战略调整,以增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动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若要在国际分工中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必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企业家作为一揽子要素配置的支配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中国社会经济开放与发展中关键的主动性资源,因此,亟需高度关注企业家这一稀缺资源。中国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动力源,是企业家资源拓展与才能的提升,对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尤其如此。研究表明,企业家资源拓展的关键途径是市场规模的有效扩大,以此可构成企业家资源拓展与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互动纽带,并揭示"互动"的关联机理及实现途径,由此可拓展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增强其现实解释力,从而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外包与国际贸易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制造业外包和国际服务外包迅猛发展,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格局,改变了"二战"后产业内贸易大发展时期北-北贸易兴盛、北-南贸易相对趋弱的状态.中间产品贸易和非核心服务外包扩大了世界贸易的总量,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外溢的机会,使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档次不断提升.国际金融危机短期内对国际外包增速有影响,但长期来看,后危机时代国际外包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仍将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将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英国、美国、日本三个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 ,都与相继出现的三次重要的科学技术革命紧密相关 ,而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世界制造中心在其形成初期却并没有处于当时的世界科学技术中心地位 ,这种现象表明了科技发展与世界制造中心形成的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这种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变革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一些原本在世界制造业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而且也不处于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国家可以凭借自己的特有优势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从而实现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总是在能够实现最大回报的地区最先实现产业化运用 ,科技进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同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正是以这样一种分析结果为基础 ,本文从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性特征 ,和由此所导致的世界制造业竞争格局变动的角度 ,分析了中国制造现象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以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却面临着利益不断被剥蚀的局面。而要增加利益分享就必须推动禀赋结构的升级。研究表明:在发挥自身禀赋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介入跨国公司全球化的分工体系,在“干中学”中不断积累内生的比较优势,并在某些关键产业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实行“逆比较优势”战略,能够全面提升制造业的要素禀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