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范畴分析入手,从抽象概念进入概念所蕴涵的厚重的现代社会。通过四组二元范畴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性自身的紧张和矛盾,进而展示了现代性作为一个复数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复杂的对立和冲突。在这一张力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审美现代性所承担的独到功能:不断地对社会现代化及其问题提出反思和批判,为我们提供了工具理性支配原则之外的“另类”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过去20年间学界流行的“另类现代性”思想对挑战以欧美为中心的现代性概念有重大意义,而“另类现代性”因在学界和政治界流行而面临批判.亚洲诸社会在历史上早就寻求另类性,以回应欧洲现代性的挑战.但1980年代以来文化差异性却成为“另类性”最重要的标志,因其具有反霸权的文化意涵,并要求重新理解现代性,但也模糊绝大多数“另类性”力求超越的现代性时空霸权及发展主义霸权框架内的陷阱,无视全球资本主义这一生产差异但也限制差异的结构性圜局;并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急迫的结构性问题转移开去,如伴随新自由资本主义全球化而一同全球化的社会性不平等和政治性不公正.因此有必要在其所在的全球资本主义这一结构性框架内重新表述文化差异议题,以便找出这些政治议题的意涵,从而“重新展想”现代性的历史和现代性史学.  相似文献   

3.
王素玲  孙超 《学术界》2013,(7):80-88,307
自马克思揭示的"世界历史"形成后,人类实际上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性叙事正在或已经取代了现代性叙事。当前,文化已不再满足于狭隘的现代性阐释,而努力从全球性立场重新思考文化的颠覆和塑造现实的功能,现代性的内涵在扩大。全球化的发展使不同文化在同一时空出场,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使得民族国家遭遇文化发展的逻辑困境:文化异质化和文化同质化。为此,交往与融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性超越即文化品格的超越向度、文化理念的升华向度、文化发展的逻辑向度。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现代性是我们时代的焦点性问题之一。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 ,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现代性包含着相互关联的多重维度 ,在最广义的尺度上可划分为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 ,具体表现为 :个体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的现代性 ,以及表现为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 ,等等。现代性不可避免地包含内在的冲突和风险性后果 ,但是 ,人类历史迄今为止的演进状况和发展趋势尚未展示出现代性完全终结的迹象 ,现代性依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主要支撑力和前行的动力。从中国语境反思现代性批判理论 ,必须摆脱对现代性进行“取”与“舍”的表面化价值判断的误区 ,正视全球化的“现代性”本质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我们没有办法获得一种统一的现代性概念,不可能预设一个独立于时间、地域的普遍一致的标准,它只能是多元的、局部的.西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模板,这个模板要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与特定的文化、历史、制度发生碰撞,受到删削、改造,成为特殊的地域现代性.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的内容也只能是反映这种地域现代性进程中的生活,具有不同干西方现代文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姜文振 《河北学刊》2004,24(4):113-119
中国现代性是在对传统性社会和古典性文化的超越与对西方现代性的参照中逐渐展开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知识界对现代性的体认或中国现代性构想的形成经历了多个不同模式的转换游移,从而使得中国现代性具有了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历史具体性".这就说明,中国现代性构想在其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是"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的,体现了百余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发展的转型特色.  相似文献   

7.
论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审美现代性不是现代性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与否定。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超越的品格。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是审美现代性的感性与理性形式,两者在批判现代化的消极面、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文章进而考察了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化全球化通常被肤浅地理解为文化的全球性交往,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性的共同生活;文化全球化则是这种"脱域"性共同生活的文化诉求和表达,其深层次诉求根植于现代性的要求及其扩张。现代性是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内在机制,这一机制表现为工具理性、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文化全球化意义系统的形成有两个根源,一是起自于西方现代性的文化理念和表达;二是参与文化全球化的各方对原有的文化生活方式的理解及其相互激荡。因而,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后果表现为西方文化的强势和主导,同时也体现出文化冲突与共生的共存场景,呈现出文化一元化趋势与多元化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陈瑞红  吕佩爱 《学术研究》2007,5(3):121-124
颓废,作为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理性主义暴政下的现代文化危机。它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一种生活姿态。它是艺术家借以逃避现代生活的矛盾、痛苦和精神荒芜的解救之道,客观上体现了艺术家在现代性语境中对抗资产阶级理性主义的审美立场。无论是作为一种美学理想,还是作为一种文化样态,颓废概念都无法回避其现代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全球发展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重新考察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真切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必须祛除历史的三重遮蔽。马克思生活于现代世界的开端,对以资本全球化为主体的现代性分析具有双重向度:一方面,马克思从历史观的高度对启蒙运动以来的一切现代性根基、特征和形态特别是自由主体化思想和理性批判精神作出积极肯定;另一方面,又在变革世界的实践的否定辩证法基础上提出批判现代性的解构向度,从而为后现代思想家所推崇。随着新旧全球化时代大转换,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随着历史关联的变化而变化。在马克思之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列宁、斯大林、新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等等都在现代性问题上作出过许多思考。在全球后现代性背景中的当代中国,其发展的本质理念应当是既不同于马克思和韦伯时期的经典现代性,也不同于后现代,甚至不是吉登斯的“反思现代性”或第二次现代性,而是一种以后现代引导的现代性,即新现代性。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性。  相似文献   

11.
当下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结构转型与体制调整不仅在客观环境上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更在主观内心世界里影响着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生活状态的认知与判断,一方面,由于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性”的主题效果在中国社会日益扩大,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与多样性同时在不同层次上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日常运作模式中,这一社会变迁中两种力量...  相似文献   

12.
曹典顺 《齐鲁学刊》2007,1(4):131-135
批判性是哲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功能,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首先是对其存在的合法性的质疑。现代性是基于人们对共同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现代性夸大了主体性和统一性的旨趣,给个体的自由和生存带来了灾难,应彻底否定。事实上,只要人类有共同社会生活,现代性的理论就有合法性的基础。当然,也应根据时代的需要,建立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新的现代性范式,从而保障当今时代下的现代性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综观中国书法美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代、后现代历程,在还没消化现代性美学思潮的同时,许多学人还在为书法这门古典的美学有无现代性等问题纠缠不清的时刻,又匆匆催产出后现代的果实。在跨越新千年之后,书法美学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均呈现急剧隐遁的迹象。显然,中国书法美学的复杂性远远超越我们目所能及的范围,对书法美学在现代性应激下作出的反应作细致的梳理,有助于探究其更为复杂的内核。  相似文献   

14.
对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分析,必须深入到现代性理念与实践中。现代性充满道德悖论,它既带来了道德进步,也使现代人陷入无法摆脱的道德困境。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批判不是否定现代性,而是既要让现代性的理念更为普遍地被接受,又要让现代性的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弥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良善运行。  相似文献   

15.
人和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周发财 《兰州学刊》2008,(2):8-10,7
鲍曼的现代性批判有其独特的犹太特性和后现代视角,他指出秩序是现代性的首要追求,通过监狱、福利制度、园艺,乃至大屠杀以达目的。但现代性的秩序设计注定是要失败的,混乱与秩序如影随形,这是现代性的矛盾性,犹太人的同化困境和陌生人的遭遇是这种矛盾性的体验,犹太思想家记录了这种矛盾性并尝试着以不同方式提供出路,鲍曼提供了与他们相似的现代性对症良方: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宋旭红  张华 《文史哲》2003,(2):129-133
学术界关于美学现代性内涵的讨论一直多从整体性文化视野的角度着手 ,相反 ,美学内部的角度 ,即美学自身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及其实质 ,则处于相对被忽视的状态。事实上 ,从这种内部视角出发 ,更加有利于深刻而清晰地揭示美学现代性概念的内涵。通过系统描述美学从古希腊、中世纪到启蒙时代的主流发展脉络 ,可以看出 :美学现代性出现于启蒙时代 ,是前现代形而上学之超越美学被强调感性和主体性的启蒙主义美学所替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的双重意蕴及其实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概念具有双重意蕴 ,即外在社会结构的现代性与内在文化心理结构的现代性 ,前者表现为形式化的制度结构 ,以理性化为原则 ;后者表现为感性欲望的伸张 ,以感觉化为主导。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就是道德文化危机与意义危机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人类的社会秩序与心性秩序的超越性的价值源头或根据逐渐消解 ,于是现代人在合理地建构社会制度结构的同时 ,是否能并如何能重建人的心性结构 ?是否能并如何能重建人的精神家园与意义世界 ?这是一个未解难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意识哲学。意识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思辨理性的抽象逻辑演绎构造了一个概念帝国,内在困境在于意识始终无法切中外在的超越之物。马克思生存论突破意识哲学的藩篱,扭转了哲学的方向,哲学出发点实现了从“我思”向“现实的个人”的移居,重心从抽象概念王国转向现实生活世界,强调的是实践关系相对于理论关系的逻辑优先性。马克思生存论的现实呈现就是资本批判,其结果是共产主义视域的敞开。在此,现代性的历史边界得以划定。然而,指出现代性的未来宿命并不意味着否定它的当代价值及其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的对话维度与独白维度--对布伯现代性理论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伯引进一种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支撑的现代性理论,区分现代性的"我-它"关系维度与"我-你"关系维度、现代性的行动层级与观念层级、现代性的对话维度与独白维度.以此反观西方现代性的问题在于第一,"我-它"关系维度的过度发展,遮蔽了"我-你"对话关系的维度;第二,现代性的独白维度占据上风,遮蔽了现代性的对话维度的可能性发展;第三,人们只在观念层级上讨论现代性,忽视了现代性的行动层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