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转型”一词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文章所使用的转型,特指“经济转型”,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也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改革。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经济高速增长为增加各阶层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经济增长带来收入分配的实际效应和最终结果看,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恶化收入分配状况的效应要强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可以将劳动者收入划分为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两种类型。两种不同收入类型对于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过低以及持久性收入的不稳定性、预防性特征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劳动者暂时性收入的不确定性特征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为此,应在提高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方面做出以下努力:大幅度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劳动者收入预期;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劳动者的转移性收入;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市场,创新金融工具,让劳动者拥有更多金融投资理财产品,提高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3.
主流文献将经济结构转型的驱动因素归结为需求侧的收入效应和供给侧的相对价格效应,即代表性消费者对自身收入和产品相对价格的反应塑造了消费结构,进而引起资源在三大产业间的再配置。然而,非位似偏好设定下的代表性消费者不是社会整体行为的合理替代。为解决上述缺陷,将城乡收入分布引入多部门增长模型,提出收入差距对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收入差距决定了异质性的消费结构,致使收入效应依赖于收入分布;另一方面,收入差距也导致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支出上存在差异,而人力资本水平改变了产品相对价格。此外,包含城乡收入分布的多部门增长模型仍存在满足“卡尔多事实”和“库兹涅茨事实”的广义平衡增长路径。最后,收入再分配政策扭曲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投资(包括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并且降低农村人口比重和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因收入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起主导作用对经济结构转型产生抑制作用,但后者的影响力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4.
转型式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经验(1978-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根据1978年到2008年30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理论归纳、揭示以及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确实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但整个曲线比较平缓。同时,基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事实,有理由认为中国的转型特征削弱了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农村收入增加的效果。具体来说,所有制结构调整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市场化进程、对外开放以及地方政府行为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特别是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几个因素中显得十分突出。研究结果明显表明,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转型式的增长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由所有制改革引致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有显著影响,不同所有制结构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例的实证研究显示,外资企业具有强的正增长效应,国有企业具有强的负增长效应,两者都具有增加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效应;与自身较弱的增长效应相比,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具有更强的收入效应.  相似文献   

6.
7.
在目前世界经济下滑的背景下,我国过去那种靠较快的出口增长率和政府大规模投资来刺激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心应进一步向消费偏移。然而,当前我国的消费需求现状却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实现经济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收入优先增长中的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实施收入优先增长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既要从总量增长角度进行考虑,还要从结构优化方面进行分析,即中国的收入优先增长主要是应该通过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来实现,还是应该通过提高财产性收入或经营性收入来实现。考察典型的高收入国家美国的居民收入结构,其长期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应能对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提供某些参考和借鉴。从中国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自身特征和运行规律来看,在中国实施收入优先增长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工资收入在短期是应该的,但难以作为长期举措。财产性收入增加是收入优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放任财产性收入过度膨胀,而经营性收入的提高应该成为中国收入优先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毅  明君 《学术研究》2006,(8):25-33
本文回顾了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研究的沿革,基于此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转型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与产业转型的相关关系,以及产业结构转型与就业结构转型的不协调性演变,并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劳动者的收入状况是:劳动者收入总量减少;第二产业部门劳动者受到的冲击最大;东部地区的劳动者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最为严重;中小民营外向型企业的劳动者受到很大影响。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原因包括工资制定片面体现企业意志、忽视政府责任、宏观调控手段弱化、收入分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体制性障碍以及工会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为有效保障劳动者收入,政府和工会组织应规范法律及相关政策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户经济收入增长、结构变迁及根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九五”期间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户经济运行进行比较后发现:目前中国农户经济运行正处在一种徘徊趋势中,而农户家庭经济结构则处在一种微调状态下。农户家庭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呈恶化趋势。尽管农户的经济行为是严格按照经济理性原则进行的,但受家庭人力资本等积累水平制约,农户经济非农化进展缓慢。为此,政府应当在农村教育上加大投资力度,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更加尊重农民的选择,在非农化发展方向上进一步降低资本门槛。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内地基尼系数已激增至0.48,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整体处在中间水平,经济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加速增长,但收入分配问题也很突出。本文从安徽省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特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经济的影响、安徽省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安徽省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对全国省级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4,(7):58-63
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260美元,步入世界银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一个只有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阶段。我国长期粗放型发展,造成需求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矫正结构失衡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提高居民消费率、城镇化率和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能够拉动经济增长,而基尼系数则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来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5.
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因果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Granger方法对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两者互相促进。这说明收入分配差距的适度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构造一个带管理资本学习过程的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俄罗斯及中国的特定经济转型路径、模式及绩效比较.分析表明转型模式虽然对转型初期的增长有所影响,但并不是转型绩效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不同模式并不存在非此即彼、此优彼劣的必然关系,而且.两个国家还都在继续转型过程中,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还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经济机会与农民在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机会是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先决条件,与经济自由和制度约束有紧密关系。随着经济转型的逐渐深化,经济自由程度不断增强,制约经济行为人经济机会的制度约束不断发生变迁,经济机会基本格局也会发生变化。中国农民的收入增长与其自身经济机会扩展存在正向关系,只有给予农民参与经济活动的平等经济机会,尽快解除扩展农民经济机会的各种制度约束,才能缓解或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逐渐趋向新农村的和谐,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是工业化后的社会发展新阶段 ,它将对传统工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经济增长转型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由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转变为以集约型增长为主。文章简要分析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原因并着重探讨信息化对促进经济增长转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经济结构转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受制于劳动力质量水平,而城乡收入差距透过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和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传导机制是: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抑制经济中工业产出份额、提升服务业产出份额推动经济结构的“服务型”变迁,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促进劳动力从农业、工业部门流向服务业部门,进而通过服务业部门产出份额的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城乡收入差距也会导致贫困农村居民丧失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从而制约全社会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使劳动力的“服务型”流动和经济结构转型受阻。但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存在显著非一致性。实现中国经济结构顺利转型需要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创新经济转型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贸易结构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不是此消彼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能促进我国贸易结构的转型,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该把握市场机遇,不断完善自身机制,推动国际技术合作和科技创新,平衡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互动发展,使出口市场多元化、出口产品高级化,不断增强在国际双边或多边贸易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