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滇与昆明     
滇昆明之迹,始详于史记西南夷传昆明为洱海,杜佑已言之。滇池城在宜良境,阮元已言之。推绎其未尽,重为鉤稽如次。一.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二.滇降以为益州郡。(西南夷傅) 三.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大宛傅) 四.南御滇僰。(货殖傅)按汉益州郡治滇池县,今宜良县境即古滇国都也。水经注:「温水又西迳昆泽县南。又迳味县,县故滇国都也。又西南迳滇池城池在县西北。温水又西会大泽。」汉味县今曲靖县西十五里。汉昆泽县今嵩明南陆良西废芳华县,则昆泽乃杨林大泽(嘉利泽,)温水即南盤江。既迳昆泽县南,即至滇池城滇池城当在今宜良境也又迳味县一语明系错文,则古滇国都也一  相似文献   

2.
对于津味文学,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人们可以从文学、艺术及美学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和想法,辩解或批评这一现象及概念的正当性.如果我们把津味文学放置在城市,从文化的角度观察文学与城市的双向互动过程,就会发现作为文化符号的津味文学,或许是想象城市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解读和进入城市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3.
对于津味文学,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人们可以从文学、艺术及美学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和想法,辩解或批评这一现象及概念的正当性。如果我们把津味文学放置在城市,从文化的角度观察文学与城市的双向互动过程,就会发现作为文化符号的津昧文学,或许是想象城市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解读和进入城市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4.
当代武汉作家的小说创作与武汉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方方、池莉的那些被人冠以“新写实主义”的作品问世后,文学批评者发现了她们创作上的地域性风格,并给以“汉味小说”。“汉派作家”等名号。但令人困惑的是:诸多论者都认为武汉的文化特征是“世俗”与“繁杂”,论及作品的“汉味”时也只是多从风俗、民情、方言等外部形态进行总结。也就是说,地域文化特色不明,作家创作中关于地域文化的把握又呈表象化,那么,“汉味小说”的特色与价值又如何能生发呢?在此,对武汉文化性格的剖析和对创作主体文化情怀的观照就成为本文的主匕回。…  相似文献   

5.
日本汉文学是日本人用汉文创作的一种表现本民族思想感情的文学,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古代汉文学是在消化吸收了中国汉魏六朝文学与初唐文学创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至8世纪末已产生了《日本书纪》、《风土记》、《怀风藻》等不少作品,形成了以贵族、官吏和僧侣为主体的汉文化圈,为下个世纪汉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琉球汉文学史是一个尚无人研究的课题。琉球汉文学大致可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早期从13世纪甚至更早至16世纪;中期是琉球文学的黄金时代,从17世纪至18世纪;后期至日本明治政府以暴力侵占琉球,“废琉置县”止。三个时期各自涌现出一批有才华的诗人与散文家。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理解和阅读城市,需要从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开始。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城市的社会风俗人文信息及其发展变化,而且也是传承和发掘城市优秀文化、塑造和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增强市民认同感、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手段。当前,天津文学创作及研究蓬勃发展,特别是《天津文学史》的出版,首次绘制了天津文学发展流变的全貌,为天津文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文学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津味文学与城市民俗文化,地域文学的文化精神、文化意义、文化功能、文化共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展开研讨,以期在文学与城市的视野中探索天津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并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9.
“辨味”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它是古代诗味论运用于文学批评的结果。“辨味”实质上就是要分辨文学与生活,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分辨文学的表现形态和风格类型;分辨文学的品位、韵味、意境,其强调文学接受的重要性和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津味文学"写作机制的核心,是上世纪80年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和文学氛围与一种地域文化有机的文化认同."后津味文学"写作,标志着写作背后那种特定的文化认同机制和文化境遇的变化.可以看作对于这种地域文化认同的困顿或困惑的表达.同时它也表明,"津味文学"之后的文学写作,需要着重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与这样一种地域文化进行认同,而是如何在一个由经济理性主义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中,重新安排和展开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11.
今年恰逢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回顾60年来西藏文学发展的成绩。探讨西藏当代藏、汉等各族作家的文学创作现状,以促进西藏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西藏民族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的部分老师,如于乃昌、胡秉之、廖光耀等教授,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域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津门作家笔下的"津味"日趋淡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代津味文学从眷恋本土到走向全球化过程中,也逐渐丢失了津沽原有的风味,酝酿了一种新的韵味。一、传统"津味"的没落上世纪80年代起,以冯骥才、林希等为代表的天津作家,高举民族文化的大旗,因其文学作品中展示了鲜明的津沽风情,被称为"津味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津味文学的价值更偏重于地域民  相似文献   

13.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积淀了600多年灿烂的城市文化.民俗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吸纳了中外、南北各种文化精华,素来以“杂”著称.对于天津民俗民风大规模的文学书写,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津味文学的兴起.这一时期,冯骥才、林希、张仲、肖克凡等津味作家致力于凸显作品的津味特色,将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地域特征加以呈现,推动了津味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辉 《兰州学刊》2012,(3):217-219
受中国宋元禅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日本五山汉文学是日本汉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时期。文章以早期五山诗僧天岸惠广的《送笔》诗为例,通过对该诗进行考释和鉴赏,管窥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文学、艺术、文化内涵,从而揭示日本五山禅林接受元代中国文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5.
崔致远是韩国古代汉文学的奠基人,或曰朝鲜半岛汉文学的开山之祖。从他在中国和本国所创作的大量诗文的实际来看,后人对他的高度评价毫无过分之处。崔致远亦是韩国新罗时代的书艺大师,书艺地位仅亚于金生而已。他的书法承继欧阳询书风之余绪,于劲险奇峭之中不乏温润蕴藉的气息。  相似文献   

16.
2019年,以南京大学文学院卞东波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代汉文学史"(19ZDA260)获得立项.该项目旨在从东亚汉文化圈的视角发出,对前现代时期的东亚古代汉文学史进行重新书写. 一、本课题的学术价值 前现代时期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诸国同属东亚汉文化圈,共享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制等共同的文化平台.在东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东亚文人用汉字创作出了海量的汉诗、汉文、汉文辞赋、词曲、传记、纪行、小说等文学作品,这就是"东亚古代汉文学".东亚古代汉文学不但载体是汉字,而且诗文中使用的语汇、意象、修辞都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家对东亚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东亚古代汉文学亦有其自身的独特面目,对中国古典文学并非单纯的拟效,亦有很多新变的元素.东亚古代汉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延续与拓展,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自然有着源流关系,但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异质性.东亚古代汉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多数属于狩猎—游牧民族,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狩猎—游牧文化间的竞争与融合是古代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基本线索。无论汉族文学,还是少数民族文学,都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促进和参与中国主体民族文学的发展,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狩猎—游牧文化之间的互补与融合,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精神的升华。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之前的中国文学以雅文学为结构主体,之后转变为俗文学为主体。蒙古族、满族等汉文学创作,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尤其重大。  相似文献   

18.
边地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文学样式,自身蕴含着特有的文化价值.但是,长期以来边地小说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一直处在一种遮蔽状态.因此,论文秉持生态文学观,运用对话理论,从边地文化与中原汉儒文化的互动来剖析边地小说存在的文化和文学意义,由此体现出多元民族文化形态互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继战国文学而揭幕的(秦)两汉文学,标志着中国文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这个时代,随着封建专制体制的形成和确立,儒学终于取得了定于一尊的地位,并理所当然地对有汉一代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汉代经济上、政治上的种种复杂原因,同时也由于儒家狭隘实用的功利主义哲学经常造成对文学的束缚、损害和破坏,这就使道家思想始终得以作为一种与儒学相补相抗的理论而对这一时代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同样不可低估的影响。道家思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对两汉文学发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对两汉文学以及后来文学发展的作用如何?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老庄思想的历史功过,同时,它对于文学史的研究,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以从中取得借鉴方面,都是一项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汉赋以其恢弘的气势、铺张的描写与华丽的辞藻成为有汉一代文学之表征,然而汉代赋论家们对汉赋的认识和研究始终笼罩在经学的巨大阴影之下,他们从经学的角度抬高赋体文学的地位,极力强调赋体文学的讽谏作用,以是否有利于政教风化为准则对赋体作家作品作出价值评判,都是基于儒家狭隘的功利主义立场。因此,汉儒对汉赋的接受纯粹是经学的接受,而不是文学的接受,这是两汉时期文学接受异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