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天星 《江淮论坛》2007,(1):142-147
本文从思想印证人手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语流露的思想倾向与李贽的思想有明显的抵牾,却与叶昼评点的《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北西厢记》中的一些思想风格榫合,所以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叶昼伪托可信。本文的讨论以及运用思想印证的方法对于考察署名李卓吾的小说戏曲评点和推动叶昼的相关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景贤是蒙古族第一个剧作家。杂剧《西游记》是作者剧作中有影响的作品,成书约在元末明初,比吴承恩所著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早二百多年。可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却说:“蒙古色目人中,亦有作小令套数者,而作杂剧,则唯汉人。”这恐怕是很大的疏忽。杨景贤在当时的曲家中间,虽然名位不比别人尊隆,但是他弥补了我们中华民族戏曲史上的不足。其杂剧《西游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集中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一部较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问世以后,明清世情小说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经常称引该书情节、角色、名物,甚至原文。与在批评领域占主流地位的"证道类"评点相比,这些称引行为更接近当时《西游记》以公共形象在读者大众中传播的实际情况。叙述称引者在《西游记》传播和经典化过程中扮演着次级中介的角色。他们更早注意到《西游记》作为"游戏之书"的公共经典性质,在叙述中称引小说,以拉近与期待读者文化经验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修辞效果。其称引行为会产生示范效应,加深、强化读者大众对《西游记》"游戏之书"性质的认知,在日常交际中引为谈助。反过来,世情小说家又将这些行为以"场景"形式再现于文本。叙述称引是反映《西游记》在公共流通领域实现经典化的一条通俗文学路径。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 ,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明人的关注。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 ,明人以为《西游记》是一部修心的寓言 ,既包括儒家的“存心养性之学” ,也包括道家的“修心炼性之功”和佛家的“明心见性之旨”。从艺术上看 ,明人从《西游记》的奇幻中认识到了通俗小说的虚构性艺术特征和消遣性审美功能 ,从《西游记》与《水浒传》的比较中认识到了人物个性化塑造是通俗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郎宝卷》与小说《西游记》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郎宝卷》因其卷末有“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壬戌刊”的字眼 ,一般被认为是嘉靖年间的宝卷 ,但根据宝卷所载的一些内容 ,如吕祖归圆等祖师的事迹以及《伏魔》《泰山》《十王》等宝卷 ,可以判断它是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一部宝卷 ,有可能出现于崇祯元年。理由一 ,宝卷所记之归圆主要活动于万历年间 ;理由二 ,《伏魔宝卷》产生于万历四十五年 ;理由三 ,宝卷提到戊辰年 ,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戊辰年 ,应是崇祯元年。尽管《二郎宝卷》晚于万历二十年出版的百回本《西游记》 ,但并非是小说《西游记》影响的产物。在南方刊行一系列小说《西游记》前后 ,北方的民间宗教中普遍流传着西游故事 ,这些故事不论在故事形态上 ,还是宗教譬喻上 ,与小说都有很大的区别 ,有些还留有明初《西游记平话》的痕迹。民间宗教家们基本上是农民 ,知识有限 ,他们接受宗教思想基本上是口耳相传 ,不可能成为小说的直接读者。这说明在北方可能流传着以唐僧取经为底本之讲唱文学。这种讲唱文学可能与百回本《西游记》都是明初之《西游记平话》的后代 ,其最终形态的差异 ,应该是传播过程中 ,被不同接受群落改写加工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作者和主旨再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者丘处机所撰。“五四”后 ,鲁迅、胡适等新进学者据清代非主流见解 ,依明代天启府志 ,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者 ,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联 ,几乎成为定论。本文在引述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 ,侧重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文化区有关史实分析出发 ,首次提出小说《西游记》的直接祖本《西游记 (平话 )》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本文建议今后应将其与吴并列为《西游记》之作者 ,并可在陕开辟“《西游记》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7.
关于孙悟空原型的符号美学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游记》的原型,即《西游记》人物形象渊源的问题,学术界进行过比较细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孙悟空的原型,讨论得尤为深入。概括地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为“国货说”,指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是唐人传奇小说中的妖猴无支祁,这种观点以鲁迅为代表。鲁迅在介绍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李汤》B寸说:“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广泛支持,游国恩、冯沅君、吴晓铃、金克木、刘毓忱等著名学者都持类似观点。  相似文献   

8.
<正> 科学、正确地分析《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关系,是《西游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载一九八一年第五期《文史哲》)一文中,曾对“神佛与妖魔的根本对立,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神佛与妖魔之间关系的本质,而且构成了贯穿《西游记》全书始终的基本矛盾冲突”这一观点做了初步论证,然意犹未尽,试为文再探。最早做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根本对立这一论断的,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上)开头,鲁迅先生说:“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两个宗教意味的别称"心猿"、"金公","心猿"由纯粹的宗教术语转化为文学的一种象征,经历了诗歌、戏剧、小说等阶段;"金公"成为《西游记》的象征,是受了道教内丹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一、道教三五为一的观念;二、干支配合五行的观念。《西游记》以"心猿"、"金公"指代悟空是通过小说文本文字反复说明的。两个别称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统一于一个人物形象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矛盾的原因是作者并不清楚术语概念的内涵;更主要的是受到小说《西游记》之文学性的限制。这使得后世评点者在解读《西游》时,不能有效地将象征喻意整合在一起。也证明了《西游记》故事是在流传中完善起来的,可能中间受到全真教思想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西游记》通俗小说的性质,使之蜕化为宗教的"辅教之书"。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的佛教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以唐代高僧玄奘为文化原型的神魔小说,它的取材是建立在非常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的。玄奘天竺求法的故事,经过了从本事本文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西游记平话》到《西游记杂剧》再到百回本《西游记》的发展演变,真实的佛教历史故事转变成了艺术的佛教文学故事。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小说,有关它的成书过程说法颇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对于《西游记》研究意义重大。笔者从现存《取经诗话》文本入手,结合唐代说经、唐代白话小说及唐代有关宗教信仰等材料,认为《取经诗话》其实是一篇出自于民间艺人之手的充满民间文化色彩的唐人小说。  相似文献   

12.
赵兴勤  赵韡 《晋阳学刊》2011,(2):118-121
《西游记》的域外传播接受,因资料较难寓目,目前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如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本棘树散人撰《西游记骨目》一卷,不见于目前大陆已出版的所有《西游记》研究资料汇编,亦很少见于各家《西游记》研究著述。对此类资料加以蒐辑、整理和利用,既可拓宽文学史料学的疆域,又可使小说传播与接受的历史链条趋于完整,对当下之《西游记》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代史籍与小说中都有不少同名交错的记载或描写,《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太原说”,与《(天启)淮安府志》著录“《西游记》”被认定为百回本小说《西游记》,进而以吴承恩为此书作者,都有同名交错之误的可能.古代小说考证要充分顾及作者、作品同名现象的严重性,把不能仅凭同名下判断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并“阙疑”能“缓”.当今《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的认定应该回到“东原罗贯中说”,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作者的认定应该回到明世德堂本不题撰人的原点上来.作为学术研究进步的阶梯,虚假的明确远不如真实的模糊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与《心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西游记》作者对佛学典籍并不熟悉 ,唯独对佛教的《心经》特别关注。《西游记》作者不但将《心经》的内容融入小说情节 ,而且还将自己对《心经》的理解贯穿作品的构思 ,以致于《西游记》成为一部“修心”的寓言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围绕男女情欲展开的情色叙事是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一环,这些情色内容或以插科打诨方式的随意点染,或铺陈笔墨细腻描摹,但从总体上来看又局限在情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阶段,表现出作者既欣赏又克制的创作态度,有着独特的审美快感。小说以游戏化方式来展开情色叙事,并充分融入喜剧技巧来提高小说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说《西游记》的情色叙事是在小说的成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到中晚明的文化思潮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部伟大的长篇神话小说。它以纵横驰骋的想象,曲折有趣的故事,宏伟壮阔的结构,浪漫主义的情调,在中国小说史上别开生面。在神话小说的领域中,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它的成就是无可企及的。杰出的作家吴承恩,在民间流传的“西游”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写定《西游记》,这是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西游记》是一册神话小说历来人们总把《西游记》看作是谈经说道的故事,或者把它看作是神魔小说,以区别于神话和叙事诗。我以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酌的。《西游记》从其基本精神上来看,实在是一部神话小说。它那全体的艺术构成,是以民间的世俗传闻为经,以神话的想象和传说为纬,相互交织起来,并在那上面点染了佛道教义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18.
明代通俗小说的出版 ,人们一般关注的是建阳书坊 ,而提到南京书坊却侧重讨论以富春堂为代表的戏曲刊刻。然而南京书坊对通俗小说的繁荣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南京书坊主或是出版新书 ,或是翻刻旧书 ,都扩大了通俗小说的声势 ,如推出的通俗类书《国色天香》引起了刊刻小说合集的潮流 ,《西游记》的刊印也导致了神魔小说的崛起。此外 ,书坊主之间的竞争 ,特别是和建阳书坊的竞争 ,使金陵书坊主在小说评点和插图上大动脑筋 ,争奇斗艳 ,推动了小说理论的发展并为后世流下许多精美的版画  相似文献   

19.
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至迟在元末明初就已存在着一种名为《西游记》的小说。国内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今天所见的百回本《西游记》就是吴承恩在这基础上写成的。但国外的研究者对于百回本《西游记》出于吴承恩之手这一点却还有持慎重态度甚或加以否定的。例如,日本研究中国文学的  相似文献   

20.
明代金陵的唐氏世德堂,以其出版的《西游记》为现存最早百回本《西游记》而驰名稗坛。这本《西游记》也被称为世本。世本全称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刊刻于万历二十年(1592)时,无疑是《西游记》演变史上最重要的版本之一。世本《西游记》有一篇署名陈元之的《序》。陈元之何许人也?无考。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疑其为唐氏世德堂主人之化名,也有论者疑其为活跃于当时稗坛的陈氏尺蠖斋。不管陈元之是谁,这篇《序》由于它撰写于“壬辰夏端四日”即万历20年,对于《西游记》,研究来说当然是一份极其难得的早期资料,它集中地反映了明代人对神怪小说《西游记》的许多问题的看法,真实地记录下了这部名著早期演变史上的某些历史。因此这篇陈《序》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就在这篇《序》中,陈元之声称他还读到过一篇《西游记》的旧《叙》,并“聊为缀其轶《叙》叙之”,即移录和引述了该《叙》的一些观点,不过没有在世本上全文转载,以致失传,这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