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理念改革中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该理论指导下分析口译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及教学原则,指出口译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为辅,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掌握口译这一综合技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内地口译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口译教学日益完善,但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常见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口译教学宜采取技能型教学模式,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口译技能的建构,同时,学习者个体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在课外自主训练口译技能,以弥补口译课时不足的局限性。最后,笔者简要介绍了口译教学应兼顾的其他原则。  相似文献   

3.
以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科技英语口译课程。该课程分为中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分别围绕"购物"、"餐饮"、"外事接待"、"旅游观光"和"礼仪祝辞"、"参观介绍"、"对话访谈"、"商务谈判"四大单元展开。教学中注重口译基本技能和科技英语术语及知识的普及。每堂课遵循"基本知识和技能介绍"、"现场口译资料演示"、"模拟情景口译"和"师生评估"的流程进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估模式,对学生课内表现、课后阶段性作业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结合期末大考构成学期总分。  相似文献   

4.
目前,以技能为主线已经成了口译教学的共识。作为一门综合技能课,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口译的“即席性”特征要求口译教学必须贯彻“实践性”原则。因此,口译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中主动积极地构建口译知识,从而提高口译技能。本文基于国内当前口译教学现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索有效的口译技能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院长寄语     
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信息与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日趋频繁,对人们的外语水平以及外语培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习外语已不仅仅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更重要的,学习外语要做到应用自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发的口译专业系列培训与认证《上海市英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其高级口译、中级口译、及后来的基础口译作为紧缺人才工程项目之一,为我国外语学员如何适应形势发展,进一步学好、用好外语,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口译培训的高层次和口译考试的高难度,保证了口译证书的高“含金量”,体现了培训学员和考生的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科技和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口译作为一门内涵深广的人文学科,在最近20年有了长足发展。各高校的学口译、教口译、研究口译和从事口译职业的实践,已经成为与对外开放同步前行的社会文化热点之一,持续升温。然而,由于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口译教学在不少方面显露出了令人忧虑的弱势:承担口译教学的教师,选修口译课的学生以及口译教材的选用等因素影响了口译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口译教学中只有加强口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鼓励教师编写口译教材,才能不断提高口译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口译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释意派理论曾一度成为口译界的主导性理论,迄今仍受到口译教学的重视与遵循.本文以释意派理论为基础,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文化因素对该理论每一环节的作用,阐明口译是翻译文化而不单是语言的观点,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重视能更好的将该理论应用到口译实践中去并使其在具体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主要是计算机应用人才。因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思想对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它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依据口译的特点和口译教学的目的及方式,英语口译课应采取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兼顾理论学习和语言训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译技巧技能和出色的心理素质,同时重视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对作为科技发展基础的教育领域影响深刻。信息时代,科技要发展,教育要改革。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教学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很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探索。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需要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模式的管理,对自主学习资源、过程和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管理,促进自主学习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技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论述科技英语的特点以及科技英语的教学要求,针对目前科技英语教学的现状,如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缺乏专业的优秀教材、教学安排差异过大等,以及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词汇、语法和语体的角度看,科技英语(EST)和普通英语(GE)既有不少共同之点,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无疑,加强EST的教学和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广大的科技人员和理工科大学生掌握好科技英语。本文探讨科技英语对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介绍上海机械学院于1979年在全国首创科技英语专业的时代背景以及其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最后,作者就其所见,论述了普通英语专业和科技英语专业的区别和任务,并预测科技英语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出版了大量科技英语教材,但其编写一般是基于知识体系。学生常常会误认为科技英语是以知识为导向的课程。科技英语语料库的引入可以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基于航空英语语料库的案例研究,探索了语料库在科技英语词汇、语法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指出语料库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将关注点落实到语言上。此外,对基于语料库开展科技英语教学的远景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化教学是国家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是要实现网络化教学,而网络化教学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实现由“教”到“学”的根本转变。本文旨在叙述评论现有的主要大学英语网络化自主学习模式,提出自己有关网络自主学习的观点,厘清网络自主学习的一些问题,为网络自主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国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以及科技英语翻译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搞好科技英语翻译教学进行了探讨 ,强调课堂讲评在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单一采用“讲授法”教授专业课 ,常常存在着不足之处。针对性地探索了“导学式”教学法 ,运用于《压力焊》这门专业课程 ,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其教学环节包括学生自学、教师提出议题、学生讨论及回答问题、教师评价及小结、学生演练。同时介绍了教学效果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众多专家学者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应逐渐从通用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工作能力作为专业英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分支,科技英语教材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通过对部分高校科技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目前高校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语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教材选材过难、形式单一、不能利用先进的网络学习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包括分级课本、多媒体光盘和网络学习平台在内的立体化EST教材体系的构想,并提出EST教材编写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英语国家概况》教程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化知识背景,信息量大,但是课时少。只有把生动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比较全面知识的目标。以CALLA模式将元认知策略(即规划策略、监控策略、评价策略、矫治策略)融入《英语国家概况》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ESP再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此文为作者近年发表的三篇文章(《ESP/EST纵横谈》、EST as I See It、《ESP管窥》)的续篇。从ESP的教师、学员和教材等角度,探讨如何以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员在有限的学习期内尽快获得英语习得的最佳效果。内容覆盖面颇广,涵盖了“学习需要”“学习技能”“学习策略”“项目规划”“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收集资料”等多方面。与此同时,论述ESP师生应如何扮演好教师和学员的角色,以解决ESP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和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英语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课堂实验,介绍一项有关基于"输入""输出"平衡理论的科技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结果显示,把专业知识融入科技英语阅读中的"输入""输出"环节,在学生对科技阅读文本可理解性摄取和课外科技阅读的粗调输入基础上,设计多元拓展性的活动,把输入的语言材料在可理解性输出任务中进行消化、吸收和筛选加工,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英语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