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数民族贫困社区的社会资本是指少数民族贫困社区或个人在摆脱自身贫困、提升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所能够获得和能够运用的社会资源,如信任、规范、网络等的能力。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定额抽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昆明市一个少数民族贫困社区的社会资本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归纳,为今后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一点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贫困社区的社会资本是指少数民族贫困社区或个人在摆脱自身贫困、提升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所能够获得和能够运用的社会资源,如信任、规范、网络等的能力.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定额抽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昆明市一个少数民族贫困社区的社会资本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归纳,为今后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一点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我国贫困地区的特征是自然条件恶劣和社会基础薄弱、中西部成为贫困地区的主要集中区、深度贫困与少数民族聚居相互交织、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由于制度的原因,加之地理位置、政策导向、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贫困地区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低下。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需要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过于强调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致使政府扶贫行动与民族地区人文特性出现背离.要纠正贫困问题研究范式的这种工具理性误区,需要反思现有的制度化了的贫困经济学分析方法.笔者在回顾经济社会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经济社会学理念和研究方法特点,并以其为分析立足点,从经济社会学视域构建"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研究重心,包括:考察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发生与再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社会条件;支配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其行为对贫困与反贫困的影响;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实施的社会依据和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过程、行动、互动三个方面建构了今后"少数民族贫困"研究的重心.  相似文献   

5.
反贫困的民族社会学思考——以川甘滇藏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长期蒙受贫困之苦 ,在反贫困的道路上 ,中国政府和人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许多贫困地区相继脱贫 ,走上了致富小康之路。但是 ,贫困问题仍然困扰着一些老、少、边、山、穷的落后地区。据 1996年统计 ,到 2 0世纪结束 ,中国将解决 5 0 0 0万人口的贫困问题 ,在这 5千万人口中 ,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 1/2以上。由此看来 ,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比重大 ,是一个巨大而广泛的社会问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因其贫困程度深 ,贫困面大 ,反贫困的条件差、能力弱 ,所以被视之为贫困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山区少数民族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农民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产生是多重因素相互影响与作用的结果。在分析造成几代人都难以摆脱的持续性贫困的成因时,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突出多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特别重视政治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文化与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与习俗、生活环境、人口与健康、家庭以及个人素质等因素与持续性贫困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明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基本特征述论司俊通过对明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基本特征的探讨,既有利于揭示中国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形成的条件,揭示中国明代以来西北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也有利于揭示中国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缓慢的历史根...  相似文献   

8.
从绝对贫困进入相对贫困,贫困群体福利权保障是现实和制度对法治提出的要求.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社会财富收入不均、福利资源获取能力有限和经济、技术带来进步的"风险社会"等问题,使得在相对贫困语境下贫困群体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隐性化的特征.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出发,构建收入-财产-支出-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的二元五维贫困主体识别框架,有助于精准识别贫困群体,明确福利权的适格主体.中国社会整体福利状况的改变,决定了贫困群体福利权由救济型转向了普惠型,个人尊严的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资源获得机会平等和能力补足成为现下福利权的新样态.宪法、行政法、社会法等构筑的法治路径为福利权的实现提供了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9.
对新农村建设中少数民族社区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社区能力建设促进社区发展,为社区发展培育内源动力,是实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处于较贫困状态的西部少数民族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少数民族社区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发展.一般说来,社区的能力存在于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技术、物质财富、价值观和他们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生活信念与目的追求中,它表现为人们利用各种资源服务于个体目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略述元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特征司俊元代是中国西北近代少数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因此,弄清元代酉北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及其特征,不仅对于深刻揭示中国西北近代少数民族形成的经济根源,而且对于深刻揭示中国百北少数民族社会阶...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凉山州彝族贫困地区扶贫问题研究--以喜德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以相对贫困标准来看,凉山州整个处于落后贫困的状态,并表现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特点.本文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喜德县为例,深入解剖彝族贫困乡村的贫困现状和新世纪的扶贫实践,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凉山彝族扶贫乃至全国扶贫在新世纪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由此提出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新世纪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应进一步明确扶贫目标和准确界定贫困群体;在全国"一体两翼"的扶贫大方略下,应允许地方,尤其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方式推进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整体推进"的管理主体整合扶贫资源,使扶贫资源最直接有效地靠近扶贫目标;适度调整贫困标准.此外,扶贫应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有系统性的政策安排,有专业性的工作队伍,有职能化的组织指导,有规范化的执行.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中国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贫困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种,一种是资源型贫困,穷山恶水、资源极端匮乏造成一种天然贫困。一种是灾变型贫困,战争、瘟疫、灾难造成一种损害性贫困。一种是愚昧型贫困,地大物博人才众多,但由于愚昧(决策愚昧、教育愚昧、观念愚昧等一系列人的因素)造成一种富饶的贫困。本文考察研究的,就是中国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愚昧型贫困的现状、原因和治理办法。中国与先进发达国家比,落后半个世纪。邓小平指出“中国作为世界公民还不够格”,理论界的有识之士在忧心如焚地讨论中国的“球籍”问题,重唱国歌的危机意识震撼着每一个有学术良心的学者。内蒙古及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国东南沿海相比,又落后半个世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处理好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关系到城市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以及城市生态质量不高。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合理规划区域布局,提高城市规模效益;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充分认识并利用生态土地,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日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当前农村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造成贫困的社会风险不断增多,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传统的农村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等因素制约着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优化农村社会救助资源的供给系统,注重救助体系建设的衔接配套,健全救助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社会救助的法制化进程,以提高农村社会救助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基于洛伦兹(Lorenz)曲线进行贫困测度的方法,测算和分析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程度及变动趋势,并与新疆及全国贫困程度加以比较,得出结论:相对于全国贫困状况的有效改善,新疆和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问题十分突出,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都较严重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并且新疆总体贫困程度及变动趋势更加恶化于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程度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西部农村贫困症结在于多重风险叠加下的农户脆弱性。西部农村贫困结构复杂,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资源贫困与能力贫困、静态贫困与动态贫困交织并存。纷繁复杂的贫困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脆弱性根源。西部部分农村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同时在政策、制度、人才等的交织作用下,地方经济发展不足,社会管理缺位,文化教育落后,农户抗风险能力薄弱,形成了异常脆弱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贫困问题。提高反贫困效益,必须以降低农户脆弱性为切入点,将反贫困与建成全面小康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从多层面重构精准脱贫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 ,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 ,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其原因既包括深刻的社会历史与群体意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固有因素 ,也有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牧业投入不足、整体文化素质低等社会因素。而在目前 ,民族地区反复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也就是说 ,已经解决温饱的一部分农牧民 ,一遇自然灾害或其他家庭变故 ,就会饱而复饥 ,再度贫困 ,许多农牧民长时间处在“贫困——扶持 (脱贫 )——再贫困”的怪圈中。一、青海农牧民返贫现象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 ,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在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贫困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也关系着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当前,农民工城市贫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经济贫困、权利贫困、精神贫困、文化教育贫困、能力贫困、社会资源贫困等等,各种贫困现象开始在城市农民工身上出现。导致贫困的发生主要有制度设计、资源分配、城市化建设、自身素质、文化与心理冲突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从区域协同、主体合作、治理模式创新、手段优化等方面来推动城市农民工贫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瑞林 《学术探索》2005,1(6):43-49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20世纪末,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合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内容之一。本文从贫困的定义和度量、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原因及特点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要强化政府创造就业的能力,关注陷入贫困风险高的群体,重视流动人口对城市贫困的影响,警惕贫困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回顾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及其扶贫开发的特殊历程,探讨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源环境问题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构建了扶贫开发与民族地区生态恢复重建及环境保护的耦合机制,提出关于扶贫开发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恢复重建及环境保护之间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