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教不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秩序形态,是型塑其他社会秩序形态的基础。由于宗教、道德、法律在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由此形成不同的社会秩序类型,但因为宗教秩序的特殊价值,在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宗教及其秩序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变化了的只是其存在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加强宗教法治建设,依法管理宗教问题,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法治建设工作有了较大成就,宗教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宗教执法日趋规范、宗教普法成效显著,极大地保护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给我国宗教法治的纵深发展带来不少反思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翟艳春 《南方论刊》2010,(11):39-41
宗教与法律关系的主要学说有:宗教源于法律,法律源于宗教,二者同源,二者同构。在历史上,宗教信仰和宗教禁忌构成我国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精神要件,是法治的内在构成要素和驱动力。在当今法治建设进程中,宗教与法律也存在相互融合的契机,二者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机构改革的法治之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机构改革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是基于对机构及其改革的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理性分析,法治因素对机构改革事先、事中的引导和支配处不可少;并且指出组织中的“法治价值要素”是机构改革获得效果和机构惯性运作稳定、有效的根本保证;同时也分析了法治精神贯穿始终的机构改革影响我国现行法律的改造和社会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行政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0-16
法治中国从美丽的符号具体化为生动的社会实践,是当下中国全面改革的关键。为此,必须探明法治中国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结构体系的运行逻辑和对现实挑战的回应之策。法治中国的实践原则是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相一致原则、实质理性与形式理性相融合原则、法治普适性与适应性相联系原则、整体谋划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原则、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相关联原则。法治中国的逻辑体系可以归结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法治中国的实践关切点在于:突出立法重点、完善法律体系;优化行政执法、建成法治政府;推进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制约公共权力、健全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法治国家之灵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桂祥 《齐鲁学刊》2005,36(2):140-144
法律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物质条件,法律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精神条件,二者对于法治国家而 言,乃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当前,在我国的法治化过程中,立法成绩突出,而执法效果不理想,究其 原因主要是社会公众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法律信仰的培植。要通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 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实现依法控权,强化政府信用等措施,促进法 律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在法活的维度和视野中,惩治和预防腐败应该树立起社会公正的核心理念,弘扬民主法治的价值追求,构建民主法治的制度体系,加强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科学配置政府职权与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程序和行政权力.  相似文献   

8.
论亚里士多德与法家法治思想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和法家的法治思想既有重大差异又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形成原因 ,不但对于理解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法哲学传统 ,而且对于建设现代化的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于康德哲学中道德和宗教的关系,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康德对道德必然导向宗教的论述,破坏了道德法则的自主性和纯粹性,也与他的道德不需要宗教的命题相冲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康德把宗教奠基在道德之上,是在以道德解构宗教,最终的结果使宗教成为了道德的附录,从而损害了宗教的自主性。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对康德来说,道德和宗教既各自独立,又互相需要,康德的目标是实现二者的共契而非冲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阐述了宗教多元论和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宗教多元论的类型学,就宗教的混合多元论与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原则、宗教的理性多元论与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原则、宗教的灵性多元论和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对宗教多元论和跨文化宗教伦理的种种观点进行有机地整合并使之成为人们宗教认识和宗教生活的指导性原则,乃是时代发展、人类自身发展和宗教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陈金钊教授所著的《法治与法律方法》一书深入探讨了法治的实现路径与法律方法的基本理论 ,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阅读此书 ,最深的感触是近十年来作者一直着力研究法律方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书引发的两点思考是 :为什么要重视法律方法的研究 ;作者在研究上取得哪些进展。但该书也存在一些缺憾 :体系性不够 ,存在泛泛而谈的内容 ,编纂体例有不足等。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与法家的“法治”理论分别代表了西方与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最高水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形成的原因,不但对于理解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法哲学传统,而且对于建设现代化的法治国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宗教多元论是与宗教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涉的一种谋求宗教和平关系建构的话语运动.以约翰·希克和雷蒙·潘尼卡为代表的宗教多元论者从不同角度洞见到了传统宗教的自我中心主义、绝对主义、排他主义和包容主义在宗教关系问题上的障碍,从颠覆传统宗教实体观入手,进行范式更新,探析宗教和平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宗教对话的价值,由此形成了宗教多元论的不同语境.本文从对宗教多元论不同意蕴的分析开始,厘定希克和潘尼卡关于宗教多元论话语的不同视角、范式更新特点及其问题域关涉的基本理路,说明宗教多元论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从总体上肯定宗教多元论对于宗教和平、人类和谐生存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涛 《江汉论坛》2020,(9):117-121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观念、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而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法治和改革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一种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尽管研究者基于中国的实际,对法治、改革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和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和分析某种程度上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局限也是比较明显的。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法治与改革又有了新的时代特点和内涵。这个新时代的特点和内涵就是要发挥好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而要充分发挥这个作用的关键和核心就在于实现法治和改革决策的相互衔接。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且信教群众较多的国家,要对新时期宗教问题特点重新认识,了解我国宗教立法现状及其不足,进一步完善宗教立法,以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之权利。  相似文献   

16.
宁金和 《天府新论》2005,(Z1):141-143
法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以法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策有其必然性.为了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还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对现行的司法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法治成本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成本的一般理论、马克思《资本论》对成本问题的论述和西方经济学关于成本问题的基本观点,并以此作为对法治成本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基本方法。借助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经济学与法学相结合的角度,对法治成本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初步的界定,提出静态法治成本和动态法治成本的概念,并对法治成本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8.
建立国际法治,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权、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法律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法治应包括国际法律治理、国际法律至上、国际法律面前平等这三个要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国际法体系下建立国际法治仍然存在许多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19.
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密集参与网络有助于产生公共舆论和培养声誉,这是在复杂社会中建立信任的必要基础.从历史发展的层面看,民主和法治相伴而生,但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作为民主和法治的核心要素之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间关联性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有鉴于此,通过对南京市的实证调查,在对公民法治意识的成长现状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公民参与态度对公民法治意识的影响,探讨推动公民法治意识成长的公民参与途径,则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法律家与法治--对中国法治之路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的法治研究都是在法律之外寻求法治的真谛 ,探索中国的法治之路。这种研究思路存在明显的缺陷。我们必须从法律的内因来寻求法治的真谛和中国的法治之路。法治的内在基础在于职业法律家阶层 ,中国的法治之路要靠中国的职业法律家阶层开创。历史考察与比较研究都表明 ,职业法律家阶层的存在对法律的兴衰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自治而强大的法律职业群体是实现法律自治的前提性条件。法律权威的最稳定、最持久、最可靠的基础是强大而又有威信的职业法律家阶层。只有法律家执掌权力的政府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