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加入WTO后政府公共政策的适应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系统范式”和适应性作为指导理念 ,引入比较分析的方法 ,阐述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公共政策的适应性问题。这一适应性受制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权威性的世界经济贸易规则、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四层级的变量。这一适应性包括经济全球化对政府公共政策适应性的一般要求和在新的条件下中国政府公共政策适应性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多阶段信息传递博弈模型论证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的存在性和产生的内在机理,文章认为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并成为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适应性调整的外在压力,地方财政收益变化是地方政府行为适应性调整的加油阀,区域间外部竞争压力使地方政府行为适应性调整成为必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合作适应性调整是地方政府在新经济增长格局下满足其政治晋升和地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国家治理模式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国家治理模式"的概念,试图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中来理解体制转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转型所取得的成功缘于国家治理模式的变革,但是其最积极的变化体现在市场发育方面,有关政府、社会方面的改革仍比较滞后.在经济转型新阶段,如何协调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最大挑战,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国家能力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经济转型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商会、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各种民间团体大量涌现.通过社会动员、汲取政治资源、与政府合作等参与方式和策略,民间力量逐渐成为区域发展和治理中的重要一极,它改变了政府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同时也促进了地方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民间力量的兴起对我们理解中国区域治理模式的变迁和未来中国的区域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肖文海  何杰 《兰州学刊》2002,(3):15-17,11
本文从理论上比较分析了结构主义与自由主义对经济自由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不同观点 ,并通过不同国家在实行经济自由化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就业变化的具体分析 ,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并对中国加入WTO后的经济对策提出了几点原则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中央集权历史的大国,在农业文明社会里长期形成的强大政府经济职能,必然要在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尤其是当中国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独立、安全和发展不能得到保障时,社会更是强烈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而在这种背景和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强大的政府,必然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必然要扩大其在经济领域的职能和权力边界,形成显著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孙中山及后来建立的国民政府便是如此。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期,毛泽东则将政府的经济职能大大强化了。1978 年以后,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则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工业化、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进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由全能型向效能型、统治型向服务型转变。但是这种变化将是长期的,政府在未来的现代化过程中仍将扮演着主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以自然之友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体而言,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问关系的现状可以概括为政府支持型为主、政府中立型和政府抑制型为辅的"政府主导型"格局,影响这一关系格局变化的宏观因素有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环境非政府组织自身的阶段性变化和政治机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在上述框架之下对自然之友成立以来与政府关系的演变历程做个例分析,可以发现它与政府间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确实呈现出合作互补的一面,但却很难简单理解成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问关系格局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的经验性证据.  相似文献   

8.
徐紫晨 《理论界》2014,(1):44-46
重点考察20世纪30年代纳粹政府和罗斯福政府的反经济危机政策,通过比较其异同并分析原因,指出指导思想、经济状况和政治体制对影响经济政策制定的作用最为显著,同时指出国际贸易特别是资本流入对经济复苏有重要影响,从而为当今反经济危机政策的制定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逻辑:从双重管制到双重放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帆 《学术月刊》2012,(6):71-79
城乡经济关系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理解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逻辑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关键性意义。在理论上,存在着政府—居民、中央—地方双重互动→资源配置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城乡经济关系演变的顺次决定机制。在该机制中,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双重互动是影响城乡关系的本源性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互动方式各不相同,相应的城乡关系也就具有差异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地方的不完全分权与政府—居民的不完全分权相互叠加,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约束条件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而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双重互动也面临着从不完全分权走向完全分权的使命。唯其如此,才能形成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城乡均衡的利益分配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经济差距收敛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田赋制度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体,它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选取中国古代田赋制度发生重要变化的明代进行分析,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分别对明代田赋负担变化、田赋负担的区域差异变化以及田赋负担对明代社会主要生产要素人口和土地变化的影响进行考察,以期达到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论全球化的政治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应当理解为"经济全球化",即贸易、金融、投资等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以及各个国家、地区经济依存程度的增强.这一过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扩张由来已久,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加速趋势.在国际政治方面,全球化会对传统的国际关系、国家主权、国际政治格局和过程产生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内政治方面,全球化会对国内的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体制、政府过程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应当具有清醒的全球意识和战略定位,并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健、务实地推动本国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市场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突出特征和重大成果。在市场化进程中 ,中国城市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 ?怎样理解这些变化 ?本文以这一问题为主题 ,从中西学术对话的意愿出发 ,在介绍和归纳美国社会学者关于转型国家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关系主要论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市场发展与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互动”的观点及相应的研究假设。笔者对 1 988年和 1 995年中国城市住户收入调查数据所做的统计分析结果支持了该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针对所面临的一些带有公共性的问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政府再造"即政府改革运动.政府再造就是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增强适应性.这一改革历时十多年,实践证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运动进行分析(1)西方政府再造的背景;(2)西方政府再造的实践;(3)政府再造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能力可理解为经济、资源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能力 ,是各种能力的合力。中国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 2 1世纪的宏伟目标 ,就必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着重从六个方面着手 :增强人的发展能力 ;增强科技发展能力 ;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大力发展经济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建立公平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90年代到进入21世纪,中国与其他亚洲经济转型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型国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与转型密切相关.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基础与趋势与其他经济转型国家不同,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关系也不同于其他经济转型国家.对中国与其他亚洲经济转型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能够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是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最集中、最全面、最典型的时期,其丰富性主要表现为对自由主义概念解读的多样性上,这其中既有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继承,也有根据时代需要进行的理解和改造。此外,还表现在对自由主义的分类比较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上。可见,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是具有一定适应性的。  相似文献   

17.
王启凡 《理论界》2010,(12):149-150
新市民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是因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由以政治意识形态为中心转向以商业意识形态为中心"而产生的。商品化经济的建立使中国市民阶层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新兴市民的兴起,表现他们在经济转轨、市场竞争的文化转型期的遭际、个人感性化的生存状态和文化价值,传达作家对于生存的个人化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的新市民文学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国家制度能力可以界定为国家制定、实施和推动制度变迁的能力。它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国家相对独立自主地界定自身目标偏好,形成有效规则、政策的能力;国家将已形成的规则、政策加以推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绩效的能力;国家根据内外环境变化,适应性地推动制度变迁,使其与经济发展条件相契合的能力。强大而有效的国家制度能力成为推动中国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理解中国模式的关键变量。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着调整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任,这有赖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国家制度能力建设,将中国模式提升至崭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利用12个OECD国家1960—2004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经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发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差距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收入差距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过程,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学者提出的"U形曲线",也支持了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影响经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变化的因素主要涉及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制度等几个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从经济发达国家的自由流出、工业部门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外来移民的增加,都会推动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扩大;工会力量的削弱和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上升,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全社会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尤其重要,他们需要更多的沟通、理解和社会适应性,以善于安度相对寂寞和沉落的晚年。本文提出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八大标准,分析了老年人生理心理系统的显著变化之因,探讨了他们如何处理心理问题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