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生态危机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与反思,随着生态学与生态文艺的勃兴,21世纪的文艺学开拓了新的话题,走向生态领域,有必要吸收现代生态学的成果,追溯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创建生态诗学。  相似文献   

2.
在新世纪之初 ,江汉大学市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学术带头人张教授主编的“文艺生态探索丛书”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2 0 0 2年 )。这是中国学者在文艺生态学领域的可贵收获 ,也是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学科自创建以来取得的一批集中的学术成果。丛书由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  相似文献   

3.
面向21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倡导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是文艺基础理论研究学理创新和学术自觉的必要前提。这些年来 ,文艺研究的边缘化让我们失去了聚焦文论本体的自信 ,理论思维的认同化使我们失去了原创和超越的勇气 ,而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又使我们失去了思想和方法论的支撑。建设 2 1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 ,需要认准传统与未来、自律与他律、形态范式和学理特色等方面的价值坐标 ,在构建学理中回到基础理论本体 ,以“元问题”启动文艺学当代形态建构 ,面向未来实现“一体两翼”的综合创新 ,并且在理论视野上关注全球化、高科技和大众审美文化对文艺基础理论建设的生态滋养。  相似文献   

4.
文艺学的身份认同在后现代语境下出现了危机,“建构新世纪的文艺学”成为当前文艺学界的集体呼求和深层焦虑。在如何重建文艺学的身份意识上,当前文论界存在着“以中化西”和“以西释中”两种极端倾向。因此。建构新世纪的文艺学应从话语重建的基点、建构策略等方面入手,寻找某种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文艺心理学研究到文学言语学探求,从精神生态的追问到生态文艺学的建构,鲁枢元以其富有原创精神和开拓气质的研究实践不断开拓了文艺学学科研究的领域,为推动我国当代文艺学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当文艺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文艺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对象时,将鲁枢元的文艺思想作为个案加以反思,可能成为新世纪文艺学学科建设的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化包括文论的现代化。文艺学研究应面向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向古代优秀传统寻求资源,与现代化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开掘传统,使之成为现代文艺学的有机组成因素;面向现实,研究社会现实和文艺现实的新发展和新特点;全面检索现代文艺学研究现状,进行20世纪百年文艺学学术史的研究。研究20世纪百年文艺学学术史,首先需要思考的是:(1)何谓“学术”,(2)文艺学术史的研究对象,(3)文艺学学术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如何进行20世纪百年文艺学学术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学曾是人类精神和梦想栖居的家园 ,而生态随着工业化社会的临近 ,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两者的结合能否为人们在现代化处境中日益困窘的生存和精神带来新的希望 ?2 0 0 1年 3月 2 8日 ,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文艺学”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来自海南和武汉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是海南大学的鲁枢元、武汉大学的龙泉明、曾庆元、冯黎明 ,湖北大学的王齐洲、江汉大学的吴艳 ,张皓 ,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先霈、张玉能、刘安海、胡亚敏、李显杰、李建中等。讨论会由王先霈主持。与会者就“生态文艺…  相似文献   

8.
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文艺学研究是文艺理论界长久以来纷争不休的话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文艺理论界出现的方法论研究热潮中,自然科学方法在文艺研究中的运用成为当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次方法论的尝试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忽视文艺研究的价值性、历史性,对自然科学方法在文艺研究中的适用范围和作用地位认识不清等弊病。着眼未来的文艺学建设,其成败得失都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新时期文学和文艺学在80年代出现了“向内转”的倾向。文艺学的“向内转”表现为审美论文艺学、主体论文艺学、文艺心理学、文艺文体学等兴起。但是“向内转”又使文艺学走向封闭,这也是另一种弊病。于是从90年代,又兴起文化批评、新历史主义等,表现出“外突”的倾向,我们提倡“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生成语境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理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意识形态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后,便逐步成为阐释文学本质特性的主流话语。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这一理论被再一次强调,甚至被一些学者推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1]对该理论的质疑遂成为文艺学界论争的一个焦点。然而,由于对“意识形态”范畴的阐释与接受的多元特征,  相似文献   

11.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激烈争论,中国的文艺学界开始逐渐冷静下来,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开始突显。文艺学应该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文艺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文艺学与新的文化现实的关系;文艺学与中西文论资源及文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文艺学的"名不符实"实际上为其自身提供了拓展跨学科研究的空间,回归"文艺"本位,增强"历史"意识应该是文艺学学科的选择;新的文化现实需要新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对之进行更有效的解释,这正是文艺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立足于中西文论资源的学术史及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激活,有助于确立我们在面对"新的文化现实"时的学术立场和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激烈争论,中国的文艺学界开始逐渐冷静下来,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开始突显。文艺学应该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文艺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文艺学与新的文化现实的关系;文艺学与中西文论资源及文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文艺学的“名不符实”实际上为其自身提供了拓展跨学科研究的空间,回归“文艺”本位,增强“历史”意识应该是文艺学学科的选择;新的文化现实需要新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对之进行更有效的解释,这正是文艺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立足于中西文论资源的学术史及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激活,有助于确立我们在面对“新的文化现实”时的学术立场和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以后,考古学知识方式对文艺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文艺起源和原始文艺研究的科学命题设立和知识谱系化做出了巨大的学科突出贡献。当考古学知识方式逾越了亚里士多德传统和19世纪盛行的线性进化主义思潮以后,就给文艺学知识域带来了新的知识路向以及文艺起源问题的科学性重建,真正属于学科进展中的革命性转折。所以,在我们进行文艺人类学的知识推进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反思考古学知识方式的意义、作用和事态真相。  相似文献   

14.
文艺学范畴论纲李衍柱春风扑面,21世纪带着人类的新的憧憬和期望,正在向我们走来。文艺学在20世纪有了很大发展,在新的世纪它将如何向前发展,文艺科学研究应从哪里切入,它的最基础性的研究是什么,这是学界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恩格斯指出:人类离开了思维便不...  相似文献   

15.
2 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所发生的变化 ,把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学推进了新的问题情境 ,从而显示出新的学理内涵和思想光辉。本文从哲学基础、总体精神和生态优势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学所具有的不可超越的思维视阈、与时俱进的生命基因和不断创新的活力源泉 ,借以说明其在 2 1世纪现代化转型潮流中的切入点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真正合理的生态文艺学必须是生态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正如不能固守人类中心主义的文艺学一样,我们也不能用生态中心主义的文艺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7.
文艺民俗学是介于民俗学和文艺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自十九世纪中期“民俗学”的兴起,为古老的“文艺学”开拓了新的视野,近半个世纪来,已有学者开始用民俗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文艺。当前,“文艺民俗学”的提法和论文已见诸书刊,但研究者寥寥,对文艺民俗学的范围、特点、源流和对象等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探讨。这里不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门学科,文艺社会学 1930年代在中国创建, 1970年代末开始“重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文艺社会学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学术范式、学科定位。“文艺社会学”和“社会文艺学”,类似于“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由于文艺社会学的根本特点在于“关系”研究,因此,无论定位于文艺学,偏重于“文艺 -社会”研究,还是定位于社会学,偏重于“社会-文艺”研究,都可统称为文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关系”与“非关系”性,构成“文艺社会学”与“社会文艺学”的根本区别。文艺社会学理论形态,有“传统”与“现代”之别。“中介论”与“传播论”,同属文艺社会学现代形态。在多元对话语境中,应该倡导建设“多维论”形态的文艺社会学。  相似文献   

19.
文艺人类学是文艺学与人类学交叉结合的新型边缘学科。在空间认识论观照下,其研究范式实现了由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换,科学的文艺人类学走向了诗学的文艺人类学。文艺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出场,为完整地理解诗学的文艺人类学提供了“人类学的文艺”和“文艺的人类学”这双重视角。  相似文献   

20.
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的新向度--"传播论"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90年代 ,曾有论者提出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要走出古典形态 ,开拓现代形态 ,建立“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但从文艺学理论构架出发 ,结合当代艺术文化状态进行反思 ,“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存在局限性 ,而建构“传播论”向度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 ,即可在本体论结构上实现批评理论向度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