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乎所有研究孙中山生平与思想的论著都认为,孙中山提出的“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中的“政治革命”,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革命”,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也就是要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合并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去完成,因此犯了“左倾”一次革命论的错误。但笔者以为,上述观点有待商榷。何谓“政治革命”,1906年孙中山在《民  相似文献   

2.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之一。与孙中山、黄兴相比较,他不同于“实行家”和武装起义领导者黄兴,是积极的革命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也有异于革命“三民主义”的缔创者孙中山,是当时有名的“二民主义者”。当袁世凯窃取政权,孙、黄下野以后,他企图通过和平的议会斗争来拯救和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结果失败了。本文拟对他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作些粗浅的介绍和探讨,这对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和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性,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以人就法”是孙中山在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项重要思想主张,其基本精神是反对封建时代的“人治”,维护资产阶级“法治”。就这一思想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无疑是相当广泛的,虽然其中不免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也有其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却体现了孙中山在对待古代历史遗产和学习西方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主义色彩,不仅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前人和同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乏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民本思想既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重民思想的精华,又糅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观念和经济学知识,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是对传统重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与孙中山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的发表,标志着近代政治概念“新民”的诞生。既有研究充分讨论了“新民”概念融合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国民理想的特征,但未能解明梁启超提出“新民”旨在反思“合群”运动的重要意涵。19世纪末的“合群”运动是一场主张合群立会、整合四民的政治活动,但“合群”的理想在实践中最终演变为会党相争。梁启超理想中的“新民”,践行以“利群”为核心的新道德,试图建立具有匀质色彩的“群”。这不仅承袭了《大学》等儒家思想的传统,也意味着他构想出了一种由一及群、培育现代国民的理想路径。“新民”以群为纲的思想特质是基于“合群”运动的历史反思,终因梁启超个人思想的多变和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而被弃用。但“新民”的概念内涵仍随着不同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主张不断丰富和演变,其流播无远弗届。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历史哲学是中国天演哲学思潮的必然演绎。其“变论”的历史观、力主群术反对独术的“群论”、以“新民”为基础的“民论”以及历史进化的“动因说”是梁氏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发展中人类自由意志的力量、承认革命突变对社会历史进化的作用和辩证的历史进化观点等是梁启超历史哲学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把皇帝赶下了台;而且也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产生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思想种子,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民主觉悟。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都给以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孙中山是“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中国民主派的旗帜。”(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周恩来同志称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  相似文献   

8.
一九一五年八月二十日,在袁世凯称帝的紧锣密鼓声中,《大中华》杂志刊登了梁启超反对帝制的宏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此文道出了“全国人人所欲言,全国人人所不敢言”,反对帝制复辟的心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公开宣告了梁启超与袁世凯的决裂。辛亥革命前一贯主张君主立宪的梁启超,何以要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与袁世凯一度亲密合作的梁启超为什么这时举起了反袁护国旗帜?倘对梁启超参加反袁护国的原因作点分析,即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且有助于对梁启超在这段历史中的功过作出正确评价。一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与袁世凯之间确有过一段不短的合作。这既反映了袁世凯为对付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惜倾心拉扰立宪派,以壮大自己力量之事实;也反映了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层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化论是先进的中国人民开展解放斗争的主要理论武器,也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哲学革命的根本思想。在戊戌时期,作为资产阶级著名的启蒙思想宣传家梁启超,先是信奉康有为的“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后又通过严复的译著(主要是《天演论》),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进化史观,并认为中国的变法维新是势在必行的。戊戌变法失败后至1902年间,梁启超在日本由于广泛地接触到西方国家和日本的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进步史学思想,他的进化史观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宣传的社会历史进化论,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无疑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中国近代进化史观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本文试图对梁启超的进化史观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章士钊、梁启超等民国初年的政治家、政治理论家关于政党、党争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即都主张政党的宗旨在于谋求国利民福,建立良善政府,都认为政党是国民参与国家政权、治理国家的途径和工具,是国民作为主权者存在的标志,都认同政党获得政权的手段是通过竞争获得国民的支持,都肯定党争的意义。他们所希望的是建立起一个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实现“国利民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上确有“法治”思想,先秦法家已广泛使用“法治”一词,并赋予它特定的历史含义:一方面,君主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具有客观规范性的法律,法律一经形成,对君主自身也有限制作用;另一方面,君主用刑罚惩治乱臣奸民,巩固专制统治。秦亡之后,法家“法治”思想作为儒家“礼治”学说的补充,降到了从属的地位。近代,梁启超对西方“法治”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移植,即用先秦法家的君主法治推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治,让国人面对熟悉的概念符号品味西方的法律文化。这种移植方式为我们认识中西方不同的法治观念设置了新的障碍。孙中山用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否定中国封建专制法治思想,并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近代法治增添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丰富内容,为当今建立法治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作为资产阶级著名的维新———立宪派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和杰出学者的梁启超,在传播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方面,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研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方面,以其涉猎之广,著述之多,影响之大而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中国新闻史上最伟大的...  相似文献   

13.
一、民权政治—孙中山的行政管理思想孙中山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①。孙中山关于行政管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民权主义”当中,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权在民”论。即国家政权归谁所有,谁是国家的主人?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主民仆官”。他说:“今日我们主张民权,是要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政府的权力,“不应…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他生活在中国历史文化演变的一个独特时期,一生跨越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这些重要历史时期。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艰难险阻,始终处于风雨飘摇、剧烈动荡之中。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无不以救国拯民为己任。在这风雨如磐的黑暗岁月里,他们为寻找解决改革旧中国的道路而上下求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待“民”的问题,有“富民”、“养民”、“教民”、“爱民”、“民为邦本”等各种有关“民”的思想。从历史的横断上看,各家各派的观念虽然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提出治国安邦的方策。此间,鲁迅树起了一面改造“国民劣根性”的大旗,他以对“国民  相似文献   

15.
五四启蒙思潮的形成以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为其思想渊源,但无论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某些异质音响,还是洋务派的富国强兵战略,都与五四启蒙思想相去甚远;近代维新派思想家严复、梁启超等人提出“开民智”、“新民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一致把“新民”看做是强国建国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五四一代启蒙思想家借助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确立了以“立人”为目的的启蒙思想,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化启蒙树立了“人学”标志,并由此确立了国家与个人的新型关系原则。这种关系准则是现代社会关系最本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晚年政治活动中提出的“以党治国”的主张,是他整个政治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党治国”的主张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也有其缺陷流弊;而且,它对后来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和日后整个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科学地探讨和总结这一思想主张,将有助于我们对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关于梁启超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近代中国的阶級斗爭与社会思想領域中是一个有着长期影响的人物。他自从1895年“公車上書”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活,到1929年死去为止,經历了一个充滿着波动与变化的时代。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活动是横跨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两个时期之間的。这段时間,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是阶級斗爭极为复杂尖銳,社会变化空前剧烈的一段时间。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梁启超从他的地主資产阶級的阶級利益出发,随着时代的波动与变化,开展了积极的政治活动和宣傳活动,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关于梁启超的討論,以馬列主义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評价梁启超这个历史人物,无疑会有助于我們对于中国近代阶级斗爭規律的掌握,有助于培养我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則来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和評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关于对梁启超的評价,解放前很多历史学者和評論家們,往往惊叹于梁启超的“博学”和“才能”,孤立地从某个方面夸大他的影响和作用;或者拿他初期的进步性来概括他的一生;或者脫离他的政治生活和他的改良主义的企图来抽象地論述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这显然是錯誤的。这一点,胡繩同志在“梁启超及其保皇党思想”(发表于1948年出版的《讀書与出版》第三、四期)一文中已经指出来了。解放后不少同志进一步开展了对梁启超的研究,做出了不少成績。但值得提出的是有些評論梁启超的文章,仍然有脫离他的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与企图来研究他的倾向,因之,在某些問題上得出了不正确的結論。为了有助于討論的开展,我們特就下列两个方面的問題,发表自己的意見,以便进一步引起討論。  相似文献   

18.
孔斯坦与孙中山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分别提出了君 主立宪和民权主义的政治主张,但孔斯坦的君主立宪思想受到当时法国及西欧其他资本主义 国家的普遍欢迎,而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却陷入了历史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出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思想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经济思想之间的斗争,干预与放任是其相互冲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中国还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创造阶段,不存在私人垄断的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合力宣传的“国民学说”,是以梁启超的“新民论”为主体的一种资产阶级启蒙学说。国民学说尽管昙花一现,但它是近代启蒙思想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 “国民”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曾使用过。如《左传·昭公十三年》:“先神命之,国民信之。”这里的“国民”是泛指本国的人民,并无特定的政治思想内容。自秦始皇建立并巩固了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后,历代史书中就鲜见“国民”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