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制度和道德在发挥各自的作用时,在依据、范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即同源、同质、同构,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取长补短,却不可替代.因此,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可以也必须结合起来,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 相似文献
2.
在依法行政语境下,德性之治似乎已日渐势微。然而,从德性之治的历史渊源及现代含义、理论支撑及现实需求中,可以看到了德性之治在当下依法行政责任体系建设中的不可或缺。在当代,行政执法机关实施德性之治的基本路径在于:行政理念的更新,道德素养的提升,与时俱进的教化和伦理制度的完善,实施德性之治,必须正确处理好德治与法治、德治与人治、治人与治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郑膺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2):83-87,118
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的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德治"和"法治"的一致性."德治"和"法治"作为治国安邦的两种手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4.
法德合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作为行使治理权力的主体,要充分注意这样一些合治的基点立法与立德相结合,立法要引入道德机制,道德建设要借助法律手段;民主权利与公益事业相结合,人民的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和文化民主权利的具体化,是法德合治的制度基础,正确评价和保护公益事业,是不断进步的阶梯;权力运作要与道德力量相结合,权力的取得和运用应由法律规定,并且要引入道德的评价作用和道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德治 ,两者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要把国家治理好 ,既要以具有权威的和强制性的法制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 ,又要以具有威化力和劝导的手段来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中国古代治国传统的一个积极内涵就是强调法治与德治并重 ,重视道德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政治 ,都需要实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新方略。要真正发挥党政干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要广泛发动群众制订和执行各种道德规范 ,要在立法和执法中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李海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147-152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行政过程中的伦理建设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而这一要求的大背景则是法律价值层面的"依法治国"和道德价值层面的"以德治国",即同时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不同层面推进行政伦理建设。新的形势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客观发展要求我们既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又充分发挥道德操守的价值理念,这不仅是进一步提升行政工作水平、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须任务,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决条件。在国家治理中平衡德治与法治间的关系维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法治与德治——基于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法治和德治都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与局限,且法治的优势即为德治的局限,德治的优势即为法治的局限,因此必须进行法治与德治的最佳配置,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局限得到最大程度的克服。 相似文献
9.
10.
11.
王光汉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6):69-70
"大器晚成"一语为老子<道德经>所援引的古"建言"者之言.从古文章法,从"晚"与"免"、"器"与"成"、"成"与"盛"诸字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论证:"大器晚成"即"大器免盛";"建言"者的取意、老子援引的取意都是"最能盛者不盛";不是古往今来诸多注家及今人所理解的"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等意. 相似文献
12.
邰红红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93-96
《五石脂》是20世纪初宣传反清思想的著作之一。它采用笔记体的形式,站在汉民族立场上,搜罗宋明两代毁于“髡胡”的遗事,激发民众的民族气节,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它灵活驾驭复杂的材料,显示了娴熟的叙事技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保留的大量资料和贯穿其中的严谨科学的态度,又使它具备了相当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邬国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近有文章考证万历十八年《焚书》并没有刊刻;《焚书自序》的作者不是李贽,而是后人一篇伪作;又论述《焚书》原刻本只有两卷书信。对此文章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焚书》万历十八年已经刊刻流传,《焚书自序》应该是李贽的作品。《焚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焚书》指书信,广义的《焚书》包括狭义的《焚书》(书信)和其他杂著,后者也称《老苦》,广义的《焚书》是书信和杂著《老苦》合刊本的总名。 相似文献
14.
道德能力是一种道德思维与道德实践、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特殊能力。作为人的一种本质能力,它是人完成道德的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开端。与一般能力相比较,道德能力具有受动性和主动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独特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相统一、独立性与连贯性相统一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殿林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0-23
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辩证看待“道德失范”问题, 指出道德建设需要有效制度的供给, 道德规范确立的标准, 并分析传统道德教育的不足, 由此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王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5):86-93
曹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也是重要的文艺思想家。其文艺思想主要表现在重视和爱好文学艺术、重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关系、主张批评者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及正确的批评态度、重视文学作品的美学要求、提倡继承与革新等方面。这些理论与主张不但拓宽了当时文学批评的视角,而且揭示出一些问题的本质。曹植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理论主张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代玉民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0-98
作为北宋天台宗山外派的代表人物,孤山智圆的鬼神观以“神明”为线索,以“迁善而远罪,拨情而反性”为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鬼神完成“有心”“化”“佛之理不远复”三个步骤的功夫展开.智圆所言之神具有“德”与“应”两个面向,且与人之间存在着德性化的感应关系,进而智圆以此将儒学“天—人”二元结构拓展为“天—神—人”三元结构,鬼神亦从中表现为一种世俗信仰的文化符号.在祭祀观方面,智圆在批判淫祀现象的荒谬性与普遍性的基础上,将“报德”作为祭祀的现实目标,以矫正时弊.总体来看,智圆的鬼神祭祀观具有逻辑性、实用性与系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论刘禹锡《竹枝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燕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6):22-25
该文考订刘禹锡两组民歌体诗《竹枝词》的写作时间,并知人论世地分析诗人这两组诗歌的创作动机是效法屈原,为民歌手代笔,表现民间劳动生活、恋情。它们在内容上着意表现生活美,在中唐与众不同;又从民同汲取创作营养,独具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的艺术优长。 相似文献
19.
李前伦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97-100
设立中公司的行为仅指发起人以设立中公司或拟设立公司的名义,为设立中公司的利益所实施的必要行为和准备行为。对于设立中公司的必要行为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成立后的公司当然继受;对于设立中公司的准备行为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成立后的公司并不当然继受。在公司设立失败时,其行为效力与责任承担可以参照合伙的清算规则进行;设立中公司章程对清算办法有规定的,只要不违反强行法的规定,则依章程。 相似文献
20.
黎欢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3):86-89
食指(郭路生)的诗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文化大革命地下文学的代表.从情感内涵看,食指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反抗绝望的坚执和孤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