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为文艺创作直接对象,创作主体的心造世界是创作主体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与文艺创作客体交互作用,双向建构的主观世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渗透有主体因素的客观世界,其客观实在性实质上是经过主体意识过滤和改造,再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显示出来的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说文艺创作直接对象是创作主体的心造世界,并不等于说文艺创作家可以凭空臆造,而是说他以自己的心造世界为中介,间接地反映作为文艺创作客体(或间接对象)的客观世界,其中主要是人及其社会生活。在这个审美反映和艺术(语言符号性)创造过程中,文艺创作直接对象具有表象性和想象性。它以三种表象为感性存在形式,想象是它的本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造想象。  相似文献   

2.
理论区分为认知性理论与意向性理论两类.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228页)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意识,它告诉人们客观世界是什么,属于一种描述性或认知性的意识;而作为创造客观世界的意识,它告诉人们做什么、怎样做,则属于意向性意识。列宁还将观念区分为认识与意图两类,他指出:“观念是〔人的〕认识和意图。”  相似文献   

3.
“建构”(construction)一词源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发生论识论原理》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认识的个体在与外部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逐步建立起思维结构和认识对象的概念以达到对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体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引用“建构”一词同皮亚杰的原来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有其确切含义.所谓科学认识的建构是指科学认识主体(科学劳动者)在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有目的地观察或运用各种科学认识工具和手段对科学认识客体进行作用,对所获得的有关对象诸信息要素或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加工和处理,或构造新质信息并使之概念化、形式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操作.建构是科学认识的动态机制,是科学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认识对象本质规律的过程.因此建构正是根本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体现,是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社会预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认识,它是认识主体对社会客体的一种创造性反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提到,“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①认识能力首先是一种反映能力,但它更深层次的机制是创造。认识的创造本质是人的意识根据主体的需求,综合来自客观现实的内容,描述人的实践活动的可能结果和前景的能力。社会预见突出地表现出认识的创造本质,它研究社会客体的现在状态,充分发挥思维超越事物进程的能力和预示未来的能力,获取对社会客体未来状态的认识。创造力的本质是基于客体属性的揭示和主体需要的满足两者的交互作用。这就为我们从事实确认和价值评价角度探讨社会预见及其认识论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文艺创造意识是人类思想意识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等创造性劳动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作为人脑的机能、属性的意识,是一种结构特殊、精密度、灵敏度极高的“物质”因子,是人的主体世界所特有的对客体世界的不同形态的映象。但是,各种类型的意识形态对其相应的多种物质形态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创造物质世界。所以,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客观世界,在于人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意识指导着自己的各种言行,有意图、有方向和有预见地力求实现始初所设计的创造目的。人的创造意识就是人在客体物质及社会活动的激活以后,在处理相应事件的对策时,无论采取直接反应的步骤,或是选择符号表述的步骤,都是以由不同个体的文化素质(广义的)所形成的不同思维、心态与言行等  相似文献   

6.
创造认识是指探索人类未知客观世界,并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和产生新认识方法的特殊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一切认识的反映本质,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过程就包含着映现、选择和建构等环节于自身之中。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创造认识,当然也毫无例外地服从着认识反映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反映的能动性就多少包含着创造性,是创造性的初级形式。但创造认识论所说的创造性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能动性,而主要是指一种开创和探索,并能获得独创性认识成果这一高级形式的创造性,探索性和独创性是创造认识的两…  相似文献   

7.
哲学作为理论的体系、思想的活动 ,具有不同的境界。求真、求善、求美 ,就是哲学追求的三种不同境界。求真 ,追求的是客观必然的科学认识 ;求善 ,追求的是主体自由、自足、自为的信仰世界 ;求美 ,追求的则是二者的统一 ,即立足于自由与必然的创造。美的世界就是科学实践的世界。美的哲学就是科学实践的哲学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古今中外,大致有三种不同答案。唯心主义者不承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者,只主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创造者,它们的错误在于片面的夸大了精神的能动作用;相反,旧唯物主义者只承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者,但是,不承  相似文献   

9.
妙语与精神     
《大庆社会科学》2010,(6):58-58
人的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认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哲学界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仅就其中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的关系问题,略陈自己的意见,以就教于大方. 唯心主义认识论片面夸大认识的创造性,认为认识不仅可以创造观念,而且可以创造客观物质世界本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此相反,他们否认认识的创造性,把认识说成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摹写或照镜子式的映象.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科学认识活动都是基于科学认识主体固有的本体论承诺,在认识论意义上,以科学方法为手段来进行的。这一认识模式中,承认并且确认科学认识对象(即认识客体)的客观性与独立性成为科学认识的理所当然的基本前提。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迫切要求对这一前提作全新的认识和深入的阐发。本文依据客观实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与认识主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方式的不同;依据认识主体在认识中对客观对象把握的程度的不同,将通常所讲的实在划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认识:自在实在;对象性实在;科学实在。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造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是创造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李清照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以伸张自我主体意识的方式完成了自身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 ,她是通过努力把自我确认为爱情主体、女性主体和个体主体来伸张其主体意识的。这种主体意识的伸张反映了李清照对社会现实规范的女性视野之下的深刻认知 ,也是对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权利的诉求与捍卫  相似文献   

13.
三论信息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的完整功能存在于客体感知信息和主体操作信息的相互转换与交流之中.客体感知信息是来自客体的、反映客观环境中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状况的信息,主体操作信息是主体产生的、引导主体在客观环境中追求其目的的实践活动的信息.通过主体控制中枢的信息处理,前者转换为后者,通过主体感受器对主体的操作活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反映,后者转换为前者.两种信息相互依赖和促进,客体感知信息提供能动主体制定操作信息所依据的材料,并检验操作信息实施后所取得的效果;主体操作信息通过其实施,检验感知信息反映客观环境状况的真实性,并开辟新的认识视域.总之,能动主体是通过观察其与客体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认识世界的,这使两种信息的相互转换和交流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4.
邵龙宝 《兰州学刊》2012,(2):144-149
教育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现存的、孤立的、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是认识主体通过新旧经验与人际的互动、社会性协商,由主体间的共同参与和创造建构起来的。学习是意义的生成过程,是一个改变意义,创造新的认知结构的事件。学习的时机只有在参与者想要获得他人观点的社会互动中才会出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对一个观点或理论真正理解的过程,是主体对之重新发明的过程。文章以西方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为例,阐释了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过程的运作和创新人格培养的机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对理性的反思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哈贝马斯在检视工具理性膨胀的现代性危机的同时,试图通过交往理性的建构重建启蒙理性,改造被扭曲的“生活世界”,进而拯救现代性。交往理性所要调节的不是单个主体与被反映和掌握的客观事物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间性关系。哈贝马斯从主体间性出发,基于普遍语用学,通过语言行为的交互一致、商谈伦理的解决方案、“生活世界”的意义追寻来建构交往理性。这种突破意识哲学的理性认知框架,以达成主体间的“理性共识”为中心而建立的交互主体性交往范式,扬弃了意识哲学的主客对立,扩展了传统的理性观,对交往行为合理化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但他忽略了交往实践中的物质因素,因此带有一定的理想化、先验性和局限性。交往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在人工智能时代和数字化交往的背景下,克服交往异化,需要辩证认识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关系,弥合交往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体意识在家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  陈祖英 《东南学术》2008,(2):150-155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在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中,女性主体意识可说是家庭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智力支持和重要支柱.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传统观念、西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女性自我认知不足,缺乏正确的选择意识;自我定位不高,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政治意识淡薄,缺乏积极的参与意识.为此,文章指出,须从提高女性自我认识入手,促进主体意识的内在觉醒;参与社会活动,保持经济独立;强化权利意识,培养社会使命感.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文学史,论述美国文学史作为一种国家叙事,参与并反映了美国民族身份和文化特性的建构过程.美国文学史家将文学主体意识构建往往等同于民族主体意识建构.通过对美国民族起源、民族身份和美国文学的界定,通过不同的编写体例和内容安排,这三部文学史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格,强化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表现美利坚民族不断变化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8.
自我意识是如何建构的?或者说,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和获得的?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一、自我意识建构的现实基础所谓自我意识的建构,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获得,亦即主体到底是怎样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意识的。我们在研究自我意识时,既要注意主体自身认识的建构,但又不能停留在思维机能和属性上,而应从实践中找到它的源泉和动力。马克思认为,必须从生产实践和劳动创造中揭示人的意识的本质,人是通过劳动自我诞生的,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列宁认为,如果要研究逻辑中主体对客体的关系,那就应当注意具体的主体在客观环…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时刻都要处理自己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这种关系处理得正确,客观世界就会给人们奉献出累累硕果;反之,就会受到惩罚、吞食苦果.科学地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以人与规律关系的科学认识和对客观规律本身的全面把握为前提的.本文试对上述问题作简要探索.  相似文献   

20.
人总是在一定的精神状态的控制和支配下从事认识活动的。认识活动中主体的主观精神状态(我称之为“主体认识图式”),归根结底是主体先前对于对象的反映。就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无限多样,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客体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体和客体相沟通的实践活动,由此主体意识状态相应地就有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从客体世界、主体自我和实践活动都是主体的认识对象来说,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不妨说都是“对象”意识,但习惯上我们专把主体对于客体世界的反映称为对象意识。主体认识图式作为一定对象的反映,就是由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