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认识究竟能否达到顶峰?多年以来,林彪、“四人帮”一伙在这个问题上大作文章,拼命兜售一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顶峰论。他们摆出一付最忠于毛主席、毛泽东思想的架式,起劲地高喊什么“毛泽东思想在世界上是站在最高峰,站在现时代的思想顶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顶峰,是最高最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其流毒之广,危害之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在今天,这个问题从来没有这样尖锐地提出来,从来也没有这样被人们所重视。人类认识究竟能否达到顶峰?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们的认识同样是无限的,所以不能幻想人的认识在某一天会达到绝对真理的顶峰,从而使人们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2.
亚里斯多德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早有定评的。但是,把他作为一个哲学史学家来研究,则是很不够的。笔者最近学习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深感要真正弄清他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就应当首先把他作为一个哲学史学家来研究,必须了解他对哲学史的批判。为此,本文以《形而上学》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亚里斯多德作为哲学史学家的一些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指出柏拉图是历史主义的第一人,其批判的逻辑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历史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其本质是一种方法论本质主义;柏拉图整体性的描述社会学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其本质是理想主义和自然主义;柏拉图政治纲领里的极权主义思想则是历史主义哲学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本文认为,波普尔的批判在现实上是基于对法西斯极权主义和权威主义的战斗,在理论逻辑上是以现代性的自由和权利理念对古典的自然法权利的强暴,在方法论上是将应用于自然科学的证伪法同样应用于历史规律和个人。  相似文献   

4.
刘再复提出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论,将人的本质抽象化,否定了人物性格的社会本质与丰富性,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典型性格塑造的理论,而且不符合文艺创作的实际。刘再复还把对人自身的认识、人的观念,说成是文学变迁的基本动因。他的这一观点,既违背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文学发展史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公孙龙(約生于公元前三二○年左右,死于二五○年左右),是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他的世界观、认识論和邏輯思想三者是一致的,他的邏輯思想是他的世界观、认识論的具体应用。因此,要想了解他的邏輯思想,必須首先了解他的世界观和认识論;而要想透彻地了解他的世界观、认识論,也必須了解他的邏輯思想。可見,三者应該合着叙述。因为篇幅关系,本文先讲他的世界观、认识論;在《公孙龙的邏輯思想》一文里,再讲他的邏輯思想。  相似文献   

6.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曾经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急剧提高,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这就明确指出了过去‘左’倾错误的的集中表现,就是“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因此,必须破除“社会主义社会纯  相似文献   

7.
8.
林彪、“四人帮”的真理观是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我们认为,林彪、“四人帮”的真理观是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把他们的真理观说成是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是不正确的,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9.
剖析了柏拉图"理念"概念内含的人类理性的认知、建构和价值等多重功能,进而阐述了海德格尔对这一概念的批判,分析了这种批判在逻辑思路展开过程中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理性悖论在于人类未能完整地理解理性的意蕴,应进一步审视理性,走向真正理性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与实体》力图按照 《形而上学》Z卷现有的顺序来读解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 并说明:第一,Z卷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第二,Z7-9对于整个 Z卷来说是关键性的,它们 使对实体的研究从存在论转向生成论,从而更加有效地对实体做出了说明;第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 理论是前后一致的,他始终运用主体原则对实体加以界定。其中第三点是一个传统上富有争议的问 题,对它的论证影响到对前两个观点的证明。对此, 《存在与实体》 首先提出实体的四个备选项之间 可能存在着非平行的不对等关系, “是其所是”、普遍者和属可以被认为属于主体,由此说明亚里士 多德始终认为主体是真正的实体,这与 《范畴篇》中实体的定义相一致。其次,《存在与实体》通过 指 出 1029a1 1-30的 论 证 是 一 个 归 谬 论 证 , 证 明 亚 里 士 多 德 在 对 实 体 做 进 一 步 界 定 时 并 没 有 放 弃 主 体 原则,而是将其推进到更深的层次。本文试图对这两个论证予以梳理,说明 《存在与实体》对上述 第三点的证明是成功的,其论证思路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1.
尼采用语言即是修辞的观点,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性根基,推翻自柏拉图到笛卡尔以理性居首位,视语言为工具的传统。尼采重新阐发真理形成以修辞为手段,颠覆柏拉图真理高于语言艺术的观点。尼采认为逻辑概念的语词所指的真实与日常事实并不对等,从而批判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思想。尼采通过颠倒主谓语法的因果关系,揭示笛卡尔语法奴役思维的弊端。尼采对西方传统语言观的批判,对探讨尼采语言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诗人批评中,管窥出两位西方最早的"诗人的教师爷"对古希腊诗人创作的不同观点,以求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以"有"为最高原则的哲学,"无"在其体系中没有地位,原因在于它以存在者为切入点,以"是什么"的方式追问,以逻辑概念性方式进行思考。传统形而上学思考的一直都是存在者,把"有"和"无"规定在以主客对立为前提的对象化的框架中,海德格尔则打破传统形而上学的切入方式、追问方式和思考方式,以现象学的方法,从存在本身出发,用"如何"追问"无",用"畏"和"沉思"思考"无",使得传统形而上学发生了倒转。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承接《形而上学》Ζ13的论证,在Ζ14中针对柏拉图分离的理念或形式,先后以其无法解释实体的统一性(unity)、同一性(identity)、种(genus)与属差(differentia)的关系等问题而否定了理念是实体,并指出分离论将导致形式的来源这一假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康德哲学的性质、休谟对康德的影 响、康德空间学说的本质、《导论》的写作方法四个方面,阐明了《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与 《纯粹理性批判》的关系,说明了前者对后者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6.
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郭沫若同志集中了很大的精力,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研究,写出了《十批判书》和《青铜时代》两部史学名著。这两部书,主要研究春秋战国这介历史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潮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给他们以政治的、历史的分析与批判。先秦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秦始皇等等人物的言行,他们所代表的儒、墨、道、法诸家的思想,均在评隲之列。所不同的是,前一部侧重于思想分析,后一部侧重于史实考证。在所谓“批林批孔”运动中,《十批判书》曾被当成“尊儒反法”的代表作而受到贬损与否定。郭老逝世以后,史学界一些同志程度不同地给予了肯  相似文献   

17.
理性与非理性由语言决定,符合某种语言的语法、语义学及语用学等基本原则的话语,对于其使用者来说,就是真理,就揭示了世界的“客观规律”。这个事实说明,语言的“语法”对于事件或生活方式具有构成意义,语言具有创造世界的功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是运用语言理性创造出来的一部杰作。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语言理性苗基本原理,并且把该原理运用到创作实践,批判性地综述了哲学史各家学说,提出和论证了实体学说和潜能与现实的理论,充分显示了语言理性的公用效力。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四年,“四人帮”假借批林批孔,丧心病狂,肆无忌惮地为篡党夺权而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以批判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为名,放出一股批宰相的黑风,密锣紧鼓,南北呼应,大写其所谓“政治文章”’,说什么“《吕氏春秋》的核心是儒家”,要害在于折衷主义,“《吕氏春秋》尊儒反法,时代特点要点出来”,恶毒地以此攻击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 “四人帮”罪恶的反革命阴谋,在英明领袖华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下一举被粉碎。侏儒小丑们泼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的污泥浊水,到头来一滴不漏地全部淋在他们自己头上。“尔曹…  相似文献   

19.
《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自来说此“束修”有二义:一以为束身修行,一以为修脯之贽。大抵汉人主于束身修行一义,六朝以后才有修脯之说。何氏《集解》引孔安国注:“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修以上则皆教诲之。”这句话很含混。《书·秦誓》“若有一介臣”伪孔传:“如有束修一介臣”,孔颖达疏:“孔注《论语》,以束修为束带修饰,此亦当然。”作伪传者本于《论语》孔注,跟孔颖达对《论语》注的理解一样,都主于持礼自修。这是最早的汉人义。《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决不能解作艇脯;《后汉书》中和帝纪、邓后纪、伏湛、冯衍、胡广、郑均、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明末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家工夫之的《说命中二》这篇文章,是一篇用朴素唯物主义知行观批判程(颢、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战斗檄文,是对法家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卓越贡献。透过这篇文章,使我们看到了一场封建社会中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研究历史上的儒法斗争,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为当前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