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如果一个人身兼艺术家与商人双重身份於一身;如果一个最具艺术修养的人却选用了一句最不具艺术性的政治口号作为自己生平第一部电视剧的片名;如果这个人告诉你他斥巨资拍片却不为赢利,……良知与洞察力,聪灵与执著纠葛在一起,令人如坐雾中,不明就里。但有一点却明朗得无需猜测,这个人就是合土杰,这出戏就是大型电视系列剧《为人民服务》。“青年十杰”作惊人之语。“为人民服务”金匾再树。“董事长”唱出“主旋律”不满40岁的河北“青年十杰”之一合士杰杀进京城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院内这个大小影视公司云集之地创…  相似文献   

2.
从一个戏看莎翁全集的两种中译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苟同。”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 “我翻译莎士比亚,旨在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 “莎士比亚就是这个样子,需要存  相似文献   

3.
“角抵”这个名词的出现应在秦末,《史记·李斯列传》记:“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裴驷案:“觳抵即角抵也。”“方作”应表明开角抵之始端。实际上角抵起源于战国,正如《集解》应劭所言,习武时以角抵为戏乐,是较量智慧和力量的一种手段,到秦代才改名为角抵。宋代高承的《事物记原》卷九引《汉武故事》中,也认为秦二世在未央宫内设角抵是起源于战国。  相似文献   

4.
2002年12月11日,国宝级京剧大师袁世海先生因心肺功能衰竭导致脑死亡、抢救无效而突然病逝的消息传来,戏剧界无不震惊。12月22日,北京千余名文化艺术界及各界人士在八宝山踏雪送别先生。在戏迷心坎上无法“谢幕” 痴迷于“戏”的袁世海,不仅一生活跃在戏剧舞台,而且积极投入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及至耄耋之年,他仍热情为青年一代讲授京剧艺术,经常深入基层演出,受到广大群众和戏剧界人士的爱戴敬仰。  相似文献   

5.
甘肃临夏的假面戏大约产生于唐宋,至今仍只作为迎神赛会之仪程,大致可入“仪式剧”或“傩戏”范畴。其演出无行当角色划分,面具多因剧中人物而制;剧目今知有二十余个,或有白无唱,或有唱无白,或只有舞蹈动作而无唱白,简略质朴;场上锣鼓击敲节奏,歌唱伴奏仅有竹笛。从中不难看到唐宋古剧或中国戏剧形成之初的某种风貌。  相似文献   

6.
《金枝玉孽》“真人版”,女明星为搏出位使绝招前段时间,港剧《金枝欲孽》全国热播,风靡一时。为趁热打铁,湖南卫视邀请黎姿、佘诗曼、林保怡、陈豪四位主演到长沙进行宣传,“小主”出游,热热闹闹,皆大欢喜。可有好事者说,为何不见影迷中呼声甚高的“如妃”邓萃雯?莫非另有隐情?官方的解释是,邓萃雯称档期已满。一位知情人却透露,四位女主角戏里斗,戏外也在斗,扮演玉莹的黎姿和扮演如妃的邓萃雯斗得最为厉害。这段“积怨”要追朔到两年前,她们为争夺无线台庆最受欢迎女主角大奖各出奇招,最终黎姿签下十年“卖身契”换得大奖。从此,两人若受同一活动邀请,必有一人借口某种原因缺席。  相似文献   

7.
元代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之说并非放松对“形似”的追求,更非认为绘画表现事物可以任意勾画,而是对“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另一角度强调,是为了追求画中的形象和笔墨呈现更能写人之真心、传自然之真性的“绝似”.其探索与开拓,本质上依旧遵循着中国画的艺术发展规律.后人的片面理解,根源在于理解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一“帝”二“后”追寻“梦开始的地方” 早些年的“影帝”李雪健,最近携两位新“影后”刘蓓、陶虹等人走回70年代初“史无前例”的动荡日子,在对往事的凭吊和感慨中,完成了一部名叫《梦开始的地方》的长篇电视剧。该剧总导演乃是时下狂火的《不见不散》的炮制者,他以哲人的带点惆怅的深沉  相似文献   

9.
戏走三家店     
阵雨 《北京纪事》2015,(11):83-87
三家店我虽从未驻足,更谈不上深谙其中,但脑子里对三家店并不陌生。因总想来,便读了一些关于三家店的史料。我也曾在游历琉璃渠时,站在永定河南岸,向北岸的三家店久久眺望。我深知位于永定河畔的这个古村落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渡口,也是通往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商道起点。史志记载,明清时期,这里聚集了200多家商号,有“京西第一村”之称。一些文字资料披露,如今的三家店,仍然遗存着煤栈、龙王庙、白衣观音庵、关帝庙铁锚寺、山西会馆等遗迹遗址。  相似文献   

10.
久事京剧人物画创作,如痴如醉。躬行其间,深以戏画创作之旨尽在韵味、趣味、戏味“三味”中。韵昧韵味含人物的神韵和主题的构思。要把人物画得传神,同时还要把这幅画画出哲理。神韵是剧中人个性、思想、情感、气质等的内在表现,同时又是画家个性,思想、情感、气质的相对反映。  相似文献   

11.
在元杂剧的繁荣时期,有一大批作家(包括一些成就很高的作家)经常以包公故事和水浒故事为题材写作剧木,以至于在元人杂剧中形成了“包公戏”和“水浒戏”两大门类。过去,一些研究元人杂剧的学者大都把包公戏和水浒戏当作两种截然不同类型的杂剧看待,认为前者属于“清官戏”,虽然肯定它们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但同时提出了许多批评;认为后者属于“反映农民革命”的戏,给予了许多溢美之词,大有拔高之嫌。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两类戏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或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方面。或是  相似文献   

12.
倘若能透过角色传达一种精神和念想,便无愧艺术家的称谓了,“沙和尚”当属此类。  相似文献   

13.
冯叔鸾是民国初年风云一时的剧评家,目前生平事迹已少为人提及,学术贡献更近乎湮没无闻.个中原因,除了他发表之成果与当今学院派主流之研究旨趣不符外,还在于其政治问题与人格操守(曾出任维新政府内政部地政司司长、如皋县长等伪职).若摈弃成见,“不以其过没其功”,可以发现,冯氏在戏曲研究方面有开创之意义.如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率先对新、旧剧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早于佟晶心《新旧戏曲之研究》十数年;在研究方法的探索上,倡导“探讨根本上之组织而为学理的研究”.如此等等,均显露出冯氏超越那个时代的具有现代学术况味的治学精神.然其最为可贵之处,是首次提出“戏学”这一概念,将戏曲纳入科学范畴予以考量.这种自觉的学科意识,比王国维、梁启超更早,客观上提高了戏曲的研究地位.其“戏学”内蕴丰富,涉及演员素质、从业动机、场上表演、观众心理、编剧原则、戏曲盛衰之学理探讨、戏剧文学之审美意义等诸多方面,决非“专用以学戏者”.而早在百年前,冯氏已意识到戏曲表演艺术对“虚”、“实”关系的斟酌与把握,殊为可贵.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设计了一种手足匍匐动作的操练,命名为“龟戏”,含有长寿的意思。旨在把直立的人体展平,用四肢支撑全身重量,模仿龟之爬行动作,平稳呼吸,缓慢而有节奏地运动。由于减去了直立时头颅和上半躯体的压力,解脱了脊柱负荷;爬行中脊椎,从颈椎到腰椎左右摆动,有利于全身关节的锻炼,有  相似文献   

15.
自1983年至今,贵州地戏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论述地戏的本体因素,如地戏的形成、剧目、面具、音乐、表演动作等;讨论地戏的形态;探究地戏的多种价值和“非遗”保护问题;由张艺谋《千里走单骑》涉及“安顺地戏”署名权的官司之争而衍生的系列论题。新时期,要开新地戏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使之既能充分发挥承载屯堡文化功能的作用,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4月27日,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春祥副教授为我院中文系高年级学生作题为《元代包公戏新探》的学术报告。李副教授从四方面讲了这个问题。第一、元杂剧的地位和影响。李副教授引用了王国维的话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考序》)  相似文献   

17.
在“水浒文学”发育史上,元代水浒杂剧把《宣和遗事》“反叛”与“忠义”之间的外在矛盾对立内化为宋江的身世、行迹及性格特征,对《宣和遗事》一带而过的梁山泊及好汉群象从故事情节及思想意蕴方面做了创造性的拓展,还提炼出了“替天行道”这一体现元代下层民众之政治文化理想的哲学理念,这一作品群是中国文学谱系当中一个有着自组织系统的文学现象,是《水浒传》先在诗性结构历时发育过程中有着特殊重要地位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周代进 《社区》2009,(20):37-37
离开故乡已有25个年头.可故乡的黄梅戏却是“月亮走,我也走”,一直盘旋在我的心头,牵动着思乡的心绪。我的故乡在桐城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紧挨着严凤英的家乡,算得上是黄梅戏的源头,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着黄梅戏的节拍和韵律,3岁的小孩唱一段黄梅戏,是司空见惯的事。自发苍苍的老人,更是黄梅戏的高手,不仅能唱.还能作出相当难度的表演,并能讲出“男花腔”、“女平词”以及如何走好台步等戏曲理论。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02,(19):58-58
民政工作到社区要立得稳、站得住,并能得到深化发展,既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还要有保障措施作支撑,才能使民政工作的整合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一、转变民政职能,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在社区建设中,武汉市着力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上下功夫。首先是理顺民政部门与社区“指导与服务、协助与监督”的关系,属于民政部门自身职能的工作自己做到社区,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的,民政部门要“费随事转”,交任务时给经费,并加强指导。其二是向社区组织还权、放权。将属于社区的自治权、选举权、自有财产管理权等还给社区,对诸如低保初…  相似文献   

20.
“戏”     
今天下午的体育课上,我与同学演了一场以悲伤开头、感动收尾的“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