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文版《逻辑哲学》(Philosophy of Logics)的作者是苏珊·哈克(Susan Haack)。本书综述了各种逻辑系统(包括古典的和非古典的)。阐述了逻辑哲学的许多重要理论,例如:真值理论;悖论;模态逻辑;多值逻辑等等。作者根据国际上一些著名逻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  相似文献   

2.
康德对上帝实存的本体论证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批判,他的一个主要论据是"实存"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因而从上帝的纯然概念中不能分析推导出他的实存.近50年来,以穆雷·凯特雷、J·威廉·福吉、艾伦·伍德为代表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个论据提出了质疑.但是,他们的理由和论证都包含着一些错误和混淆.同时,以塞西莉亚·魏与艾伦·伍德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康德的本体论批判不能一般地适用于任何形式的本体论证明,特别是笛卡尔与莱布尼茨的证明.这种观点割裂了康德的认识论批判和本体论批判,没有意识到前者构成了后者的一个基础,因此其结论也是完全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休谟在18世纪提出的归纳问题断言,归纳得来的知识都是或然的而非必然的,归纳逻辑不能保证知识的确定性。这一定论导致了归纳逻辑的衰落。然而,穆勒在19世纪又成功地重建了归纳逻辑,并为其提供了哲学认识论的基础。那么穆勒是否真的从哲学上解决了休谟的归纳问题?本文详尽地分析了穆勒全归纳的哲学观点,在此基础上阐明,穆勒只是回避了而非解决了休谟的归纳问题。穆勒用“自然齐一律”作为归纳的基础,但自然齐一律是建立在直觉信仰基础上的,这说明穆勒仍然停留在古典经验论的心理主义水平上。尽管如此,穆勒的思想却开了现代归纳哲学的思想先河。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方法论中演绎与归纳之争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日之经济学,一如古典经济学一样,仍然存在着演绎与归纳的争论。新古典经济学借助数学工具对演绎法的使用更使之成为经济学的时尚方法。然而,任何演绎法都必然建立在使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之上。错误使用不完全归纳法就会割裂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必须辩证地同时使用归纳和演绎。唯此,才可能建立可用于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由此,我们表明,演绎与归纳之争作为一个伪命题,可以终结了。  相似文献   

5.
巴门尼德的思想呈现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特征,一方面他的存在学说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另一方面他的哲学结论也明显地有悖于人们的生活常识,其原因在于他还不能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割裂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巴门尼德存在学说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他关于真理与意见、思想与感觉、存在与非存在三对范畴的论述中;他的推理原则是一种否定性的原则,他的推理方法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为后来亚里士多德概括出形式罗辑的三大规律提供了依据;而他的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思想为可知论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山菊同志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一文,对“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讲法提出了疑问,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也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一致的”。我认为这样的分析对真理的认识是一大进步,但觉得似乎还应该再补充一点意见:客观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客观性,也是统一的,但是这并不妨碍真理的表现形式的主观性质,因为真理既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又是客观范畴,它的内容的客观性可以不依赖认识主体,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则必须要有认识主体参加。如果离开了认识主体对客观真理所依据的客观内容的反映或表现,也就无所谓有认识论中的真理了。因此,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性表现为其内容和存在形式的统一;而真理的主观性质则表现在真理在认识主体上的表现形式。把真理的形式区分为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也符合事物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的区分。这样既可以肯定了客观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正确表述了认识论中认识主体和客体对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学科与流派西方管理学范式的三种维度………………………(1.2)大众文化的批判与辩护———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述评……………………………………………………(1.8)论实体论的宗教救赎思想———对希克多元论宗教哲学的思考…………………………………………………(1.16)当代正义论证范式的一种转型———奥特弗利德.赫费的交换正义性评述……………………………………(1.23)德鲁兹和伽塔里的精神分裂分析学(上)…………(2.21)符号学的认识论转向———从自然和文化世界中的记号到学术话语的语义学制度……………………………(2.33)国外城…  相似文献   

8.
广义论证概念扩大了逻辑家族成员,使之包括现代文化之外其他文化的逻辑,对阿赞得(Azande)人的田野考察报告,以及中国古代逻辑和佛学逻辑的研究成果,从描述的角度为“逻辑相对于文化”这一命题提供事实根据;采用演绎论证作为元方法说明现代文化中的逻辑和其他文化的逻辑在现代文化中的译本具有文化相对性;借助民族志和历史学研究成果说明其他文化的逻辑本身也具有的文化相对性;通过语言博弈和生活形式概念说明作为元方法的演绎论证同样具有文化相对性。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法制路线以谋取最大功利,为论证法治思想、驳斥儒墨的主张,韩非从其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探讨了人类认识的来源、性质、检验方法、检验准标、最终目的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建立了其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认识论发展史上颇有建树,其思想至今仍能发人深思。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韩非从认可世界的本质乃是物质及其规律──道这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认为世界及其规律对人的意识来说,乃是一种强制性的存在:“规有摩,而水有波,我欲更之,无奈之何!”(陈其猷:《韩非子集释·八说》,1958年版,第974-975页。以下引此书只注篇…  相似文献   

10.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和《哲学笔记》代表列宁认识论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把这两部认识论专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就会发现,列宁初步建构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范畴体系的基本模型,为创立科学的认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本文拟就列宁认识论范畴体系中的主要范畴及其内在联系作些初步探索,以求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一 列宁在阐述其认识论思想 时,使用了一系列范畴,并对其中 主要的范畴作出科学化和精确化的规定。这些范畴是列宁认识论体系之网的网上纽结,按照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时期以来,哲学界认识论研究几乎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趋向.这场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已经取得了以往所不能比拟的成就.然而,这一研究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已日益显露出一系列问题,它们大大影响了研究的进展,使认识论研究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把认识论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忽略了认识论与本体论关系的研究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虽然是两门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却历来被看作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从哲学史上来看,古代哲学家往往把认识论从属于本体论,从一个博大的本体论背景中演绎出认识理论;近代哲学自笛卡尔、洛克起,本体论又被从属于认识论;黑格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思想,但其基础却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充分肯定了黑格尔这一合理思想,并在原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数学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数学哲学的视角来把握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康德作为现代性的旗手以先天直观形式论证数学真理的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则以现代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反对理性主义.德国著名哲学家赫费首先从当代思想论争的视角为康德的数学哲学进行了有力辩护,然后通过厘清数学与纯粹哲学的关系来批判那种以数学学科现状去论证后现代主义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休谟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后来被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高度关注的并被称为"休谟问题"的可能是一个、两个或三个.我们根据"休谟问题"的性质不同列举出四个:"因果问题"属于认识论问题;"归纳问题"属于逻辑学问题;"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属于语言学问题;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属于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事实上,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和存在论是互为一体的.孤立谈论任何"某论"都是无效的.休谟在其<人性论>中探讨的四个"休谟问题"的实质只有一个:人类理性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把握什么样的对象世界的问题,即一个古老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语言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列宁语)第一次引进认识论思想史,才使我们有可能克服与确立真理的客观标准有关的困难——无限回复和循环论证,从而为整个认识论和认识的可能性提供了批判性的辩护。科学地理解实践的本质和标准职能是上述论点的基础。因此,作为真理标准的实践问题在苏联学家歪曲马列主义反映论的勾当中占有中心位置,就不足为怪了。本文拟就苏联学家们的一个基本论据作些分析,他们说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真理的标准的学说是建筑在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上的。如维特尔写  相似文献   

15.
书讯     
这是一部有关进化认识论的论文集,收集了许多科学家的经典论著及一些发展心理学家的最新论述。这部论文集兼容并蓄,其中有些论文是支持进化论观点的,以最新的科研成果进一步证明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论文对当代所表  相似文献   

16.
陶寺遗址不是黄帝及帝喾之都——与潘继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继安《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喾之都考》一文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潘文从四个方面推论陶寺遗址不可能为尧都,没有一个是可靠的,而其否定应劭尧都平阳说也没有理据;潘文从六个方面论证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喾之都也没有一个论证能够成立,其附考所谓旁证也是没有理据的。潘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全部论证都建立于黄帝距今4500年左右这个只可证伪而不能证实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其对文献的利用是断章取义、寻章摘句、舍此取彼式的,没有说服力;其对三皇五帝古史传说没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默认传说中的黄帝、帝喾、尧均为个人,是未经论证、正确性没有保障的前提;其研究基本上是在史前考古学文化体系之外孤立地理解陶寺部分遗存,因而并不能从考古学角度证明其观点。潘文在考古学和古代文献两方面都没有可靠的基础,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病。  相似文献   

17.
张浩 《社会》2007,27(4):195-195
一百年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伦理》)首先以论文形式发表于《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文章初一刊登即引发了学界广泛的争论。在其后的几年中,马克斯.韦伯(M.weber)不得不先后四次写出正式的答辩文字,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最后的一次,他称之为“反批评的  相似文献   

18.
陈真 《求是学刊》2005,32(6):48-54
存在两种不同的利己主义学说: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并利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研究心得,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描述人性或者人的心理结构的科学学说是否为真?第二,“伦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理论是否成立?严格的论证将证明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人性的描述性的理论不能为真,而伦理学利己主义尽管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但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理论也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张继成 《求是学刊》2014,41(6):43-53
在罗素的相关哲学著述中,我们可以根据事物"是否具有"某种特定属性,这些特定属性是否"被知道"以及是否为主体所"感兴趣"等标准,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角度将事实区分为肯定事实与否定事实两类。事实的逻辑结构是:事实=事物±属性;F=±G(a)或F=±R(a,b)。事实的逻辑结构决定命题的逻辑结构。事实是命题的真值制造者:真的肯定(否定)命题因指向肯定(否定)事实而真,假的肯定(否定)命题因指离肯定(否定)事实而假。因此,肯定事实是真的肯定命题之真与假的否定命题之假的制造者,否定事实则是真的否定命题之真与假的肯定命题之假的制造者。与肯定事实一样,否定事实也是人们决策和行动的客观依据。由于罗素没有将时空状态作为事实分类的标准,没有揭示出否定事实的发现机制,因而对许多否定命题的真假无法做出有效证明,他的否定事实理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关于思想和制度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它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历史上思想和现实的因素是互相依赖的,不能彼此孤立起来进行理解。它们既是因,也是果,并且形成了一个整体论的形态。特别应该强调指出,经济学远远不止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它还试图无保留地回答哲学问题。按照托马斯·库恩的术语来说,应区别两种规范(或称模式、方法):十八世纪的牛顿模式和现代的海森堡模式。它们符合西方经济的历史性变化:牛顿模式符合竞争性自由市场的思想和现实;海森堡模式符合二十世纪的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