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汉书?游侠传》中,班固虽然从儒家立场出发,对游侠进行了批判,但同时他也以非常客观的态度对游侠史和西汉游侠概况进行了总结。他对游侠的载录具有全面性和合理性,而少了司马迁的片面和理想化。游侠精神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班固衡量游侠时,特别注重其自身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此外,他还对游侠与儒士两种不同的人生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学界普遍认为《游侠列传》在正史中的消失是游侠的存在受到强力镇压的结果。事实上,史家对游侠精神所进行的主流化加工才是正史中《游侠列传》传统中断更为直接的原因。这种加工突出体现在《后汉书.独行列传》中。它一方面继承了此前史书中的游侠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物的限定、事迹的选汰强化了原始游侠精神与王朝政治相融的部分,将其以义或名节的形式纳入主流文化,因而从根本上取消了《游侠列传》记志漏脱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先秦和汉代“游侠”的实质作了考索.认为“游侠”是广结宾客、不顾个人利害地拯其困厄、并由此获得广泛社会影响和强大力量的人.同时也探讨了从“游侠”演变为“武侠”的过程,认为“武侠”文学是唐代开始逐渐兴盛的,在这些作品里的“武侠”与“私剑”有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中国的侠文化是从写“游侠”的历史作品进到写“武侠”的文学作品,而在写“武侠”的文学作品中,又经历了一个汉代的“游侠”精神从保存到丧失,到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获得发展和质的飞跃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崇尚武功,舍生取义是长安侠士的行为道德准则。由于于唐初定国之际长安豪侠辅助关陇集团取得并巩固政权和唐代长安的多元文化使得长安游侠精神有了存在的思想背景和历史价值。唐长安游侠在唐诗中逞强好胜,骄纵不羁的个性被诗化为豪迈矫健的英雄行为,成为超越世俗、建立奇勋的人格象征。为唐代诗歌注如新的刚劲活力。  相似文献   

5.
通往自由的历史暗河--墨家侠义精神的遐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开创了古代的刺客传统、侠士精神,引发了无数文人的千古侠客梦。侠的精神经文人提纯,愈加艺术化。侠文化在中国完成了从动作野性升华至生生不息的生存哲学的全套过程,而这条线索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大多数研究只看到文化中沉静的一面,却未注意到内在精神的暇游。游侠精神,是自由精神沉潜的历史暗河。  相似文献   

6.
雅俗的审美心理比较及其审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俗的审美特性及其内涵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审美心理存在较大差异。雅的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感受相距较远,它对人的心灵有深层次影响;俗的审美心理则接近日常生活,其影响浮于人的精神表层。雅俗的审美心理既存在相通点,也有相悖之处。一般来说,二者在反映生命的本真状态及普世价值时是相通的,而在反映各自不同的其他价值时则往往相悖。其相悖性决定了审美者必然产生审美偏向。它给我们的审美启示是,根据雅俗的审美心理对人精神的不同影响来建立审美自觉,可使人们更好地把握这一自由性质的活动,促进精神健康与成长,并有效地引导文化市场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宋朝与高丽的友好往来,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随其诗文传入朝鲜半岛.朝鲜文人不仅学习、模拟苏轼的创作,还十分关注他的三教融和思想,对其接受或批判.受武人执政和士祸震慑的文人能够接受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他们认为这使苏轼的精神世界更广博、生活更丰富,并愿意接受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而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一些性理学者对此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道释思想干扰了苏轼儒家思想的纯正性,影响了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创作成就.朝鲜文人对苏轼复杂思想的接受与批判和对其文学的接受与批判相辅相成,也使得苏轼在朝鲜文人中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相似文献   

8.
游侠是战国到汉初社会动荡的产物.游侠诗则是传统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建安时期士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以曹植为代表的游侠类诗歌应运而生.曹植的游侠诗将少年任侠、追求个体自由的模式与忠君爱国思想结合起来,深刻影响了后世游侠诗歌的创作.阮籍此类诗歌中表现了对游侠建立功名之梦的清醒认识,主张退而在文学作品中彰显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李白游侠诗作开创了"功成身退"模式,是对以上两种传统的继承及融合.  相似文献   

9.
文化人格与文学品格——从孟子散文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散文的气势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其气势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孟子的内在人格精神。孟子人格的实质是一种分裂的悲剧性人格,造成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为知识分子君主理论的缺陷,二为自我角色定位与实际政治文化地位的巨大反差。文化人格二重性不惟体现在孟子身上,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人作家,他们的内在人格从根本上说都存在着这种分裂和变异。主体有怎样的人格精神必然会反映在其作品创作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特定的人格精神及文化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的总体品格和主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魏晋风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艺术人生的追求,是文化转型时期文人士大夫群体人格追求的一种写照,他们特立独行,不拘礼法,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对抗,而这种对抗的外表下大多隐藏着内心深深的矛盾与困惑。魏晋风度是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11.
略论宋词中的侠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词中的侠文化表现出结交壮游、游冶享乐、建功立业三大特征。前两个特征是对传统侠文化"自由"精神的继承,恣意享乐是在新的时代特点下张扬生命意识的方式的新拓展。而第三个特征使侠义精神和儒家正统思想结合起来,升华了侠义伦理,形成了崭新面貌的侠义精神,也喻示着侠伦理精神的蜕变。  相似文献   

12.
在《鹿鼎记》中,金庸以自己的狂傲,以长歌当哭的方式为他心目中所有的武侠英雄唱出了一首挽歌。历史的浪漫化可以说是所有史侠兼备的武侠小说所共有的特点,但将历史荒诞化或许可以认为是金庸的《鹿鼎记》所独有的。值得回味的是掩藏在传奇故事背后那令人揪心的切肤之感,因为在这当中,融铸了金庸封笔之前面对侠义精神的委顿和失落所感受到的天高地远般的悲壮寂寞。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化名人的编辑思想体现了中华道统。孔子的编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各个朝代的编辑家都以弘道的精神,勇于变化和创新,使中华编辑学源流浩浩荡荡。刘知己和冯梦龙的编辑思想更具中华道统意义。  相似文献   

14.
墨家思想对中国"侠义"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侠"不出于或归属于墨家,墨家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侠义"精神.在下层民间伦理中,小生产劳动者吸纳了墨家思想中的适用成分,以此为价值选择,并影响其行为方式.近代以来,墨侠遗风和革命精神相结合,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一定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的伦理,“生”是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儒家围绕着“生”造就了一个天人互动的生命模式,并以天、命、性、道诸概念逻辑架构出一个相应的生命义理体系。这一体系在形上的维度首先表现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易道生生”的生命观,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颇有儒家特色的“继天为善”的伦理观和“各正性命”的身心工夫论。  相似文献   

16.
古龙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创新者.他从外国小说中吸取现代意识和现代情绪,从"硬汉派小说"中吸取情节结构.在创新的过程中,古龙还做了很多的"修正".这些"修正"使得古龙小说保持了"武侠小说"的基本性质,却也说明了古龙的创新思维隐藏着危机.  相似文献   

17.
在《水浒传》中的侠客义士身上,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一种反叛与撼动。清代的公案侠义小说中,则是出现了反《水浒》的侠义精神的倾向。本应是游离在统治阶级之外的侠客们被纳入了统治阶层之内,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小说中的侠客义士们忠君色彩大为浓厚,而为民、爱民思想相对淡化。侠客的"义"重于生死的观念被"忠"高于一切的思想所代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是清政府针对时局采取的政策与手段对小说的影响,也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某些愿望;另一方面也是侠义公案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本身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18.
《田七郎》这篇文章中蕴含着深层的悲剧意蕴。思想禁锢使读书人没有以前的儒士乱法的侠义之气 ;田七郎行侠仗义之举却有着自己无奈的悲哀 :旧时的“儒”与“侠”侠义精神的难以再现是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武侠小说已经与互联网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既有武侠小说书籍陆续被电子化为可在网络上阅读的文本;另一方面,网络原创武侠小说于1996年诞生并迅速发展。网络改变了武侠小说“生产”、“流通”乃至“消费”的方式,这种改变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武侠小说情节、主题、表现方式等各方面的革新。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了华商文化的基本商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论述了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华商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独特价值.论证了华商文化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获得成功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华商文化的"无为而治"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最高境界;大一统的整体观念在现代管理中具有宝贵的社会价值;其"人和"思想是现代"双向对称"管理模式的真实体现,是未来企业激烈竞争的"调和剂".华商文化思想必将对现代的企业管理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