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健 《文史哲》2006,(4):164-168
“新农村”的本质是实现农村与农民的现代化,其深层意蕴是促进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即农村市民社会的培育。新农村政策的意义评估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必然性层面,实现农村现代化是其底线;实然性层面,农村私人领域(经济市场化)与公共领域(民间力量)培育是其目标;应然性层面,调整发展的思路与重构发展的策略是其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一直是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其意义多次发生变化。自黑格尔开始,市民社会观念准确地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出入们对市场经济社会日益凸现出来的内在矛盾的焦虑。可以说,马克思对旧市民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有着深入的研究,那么,马克思是否认为社会主义也存在着市民社会?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颠覆:一次是黑格尔将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当中分离出来,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另一次是马克思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翻转,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非相反.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源于市民社会因素对于国家、法的决定性影响.实际上,市民社会构成了不同法治道路的分水岭,我国因为并不存在独立的、体制性的市民社会力量,必然会选择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然而,参照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理想和目标,以一种发展的视角来看,建构具有我国特点和价值判断的市民社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的法治化进程是有力的推动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甘国明 《兰州学刊》2004,(6):191-192,160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直接影响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制定.改革开放使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制定民法典应尽量防止公法色彩;积极促成民法典制定的广泛参与;正确认识改革的渐进性与民法典的开放性;认真思考民法典制定的本土化与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明确区分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开启了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转向。自由理念的实现依次经历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三个环节。市民社会的成员既相互独立,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又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以他人为手段。国家超越并提升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内含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三个环节。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颠倒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对两者的区分存在不彻底性,忽视了文化批判领域,存在着国家至上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
蒋俊杰 《学术论坛》2001,1(5):138-141
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及近代,市民社会一脉相承的传统含义是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或政治国家的同一.黑格尔则彻底颠覆了传统市民社会的哲学含义,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市民社会的三个层面需要体系、司法制度和外部秩序.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黑格尔的作为规范和标准的"真正的自由"概念,建立在互主体性哲学模式之上,是一个伦理实体的自由概念.在这一自由概念中,黑格尔完成了古代伦理实体与近代道德主体之间的综合,并把它表现为概念各个环节的辩证发展,从"家庭"经过"市民社会"到"国家",体现着自由意识的发展."市民社会"对于黑格尔的伦理概念及其辩证运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正是在伦理概念的运动过程中,"市民社会"表现出了深刻的辩证性质,黑格尔结合古代与现代熔于一炉的伦理实体的自由概念才真正是可能的,或者说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后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述评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导致了多元利益格局的出现.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逐渐减弱,社会的自主性日益增强.市民社会的概念逐渐流行,诸多中外学者将其应用于解释改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梳理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学理渊源;简要评述了应用这一概念所进行的具体研究;并分析了其局限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在既有市民社会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经验把握其实践形态,才是理解改革后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通常认为是黑格尔在学理上明确区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其实,在洛克的思想中这两者已经表现出差别。他通过对社会监督功能、自卫功能和经济功能的论述实现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从合流到分野的观念转变。洛克的这一思想是以其经验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洛克的这一思想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却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程乃胜 《学术界》2006,6(2):65-71
市民社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法是市民社会的权利要求,市民社会是近代政治国家和法治生成的基础,市民社会决定近现代国家与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市民社会的生成和法与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的关系,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建设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霍淑红 《学术探索》2004,12(5):96-99
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有制度性的东西来作保障,但也离不开相应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俄罗斯在由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转向自由民主制的过程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所谓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层面的东西,但它恰恰缺少了强大的市民社会作为基础,这无疑会影响俄的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理论: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的结构性转型推动了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研究者主要沿着两个视角展开:或把市民社会看作一种学理分析资源来研究,或将市民社会看做一种实体社会资源来分析。不同的研究目的,决定了研究者不同的视角取向,因而两种不同视角不是截然对立的。无论是作为学理资源,还是看作实体建构,市民社会研究都有其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显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章礼强 《齐鲁学刊》2007,1(5):148-152
西方古代城邦社会实际上就是以城邦为基础的国家。中国古代社会是根据宗法制度建立起来的宗法社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法权,一是私权,一是公权;并以此为规范对象分别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大法律部门,即私法和公法。市民社会是一个以市民权利为本位的社会,民法亦当是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的私法。现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健全,大面积城市化引致了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与成熟,亟需民法高扬市民即私主体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14.
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新解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庞金友 《文史哲》2004,30(5):156-161
西方学术界对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的关系一直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甚至有学者将公民社会视为民主化的必要前提。这种结论实际上忽略了诸多重要因素,如公民社会概念的差异性、公民社会对国家及民主的依赖、虚假的政治变量的存在以及公民社会决定论的误导等。有必要对这种乐观的理论观点予以反思,重新审视当代的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全面而谨慎地解读两者的关系。这些思考无疑会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主化进程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谐社会应该说是我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律性探索,表明我党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作者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全球公民社会:一个概念性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郁建兴  周俊 《文史哲》2005,(5):5-14
全球公民社会是新形势下“全球化”与“公民社会”的结合,是区别于公民社会的全新概念,同时又与公民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它并不必然为特定、单一的政治理想服务,更多的是一种影响价值分配、争取权利和利益的手段;它既可以为西方利用,也能够成为非西方社会的斗争工具。全球公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主权国家,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地挑战着主权国家的概念;它既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它蕴含着建立超越主权国家的全球民主秩序的希望,也存在着强化全球不平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万宏 《学术探索》2004,(10):19-21
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就必须以“自由竞争”和“公平贸易”的精神对待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 ,这不仅是“国际通则”的基本要求 ,也是公民社会理念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对于公民社会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的中国来说 ,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必须致力于公民社会建设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融入世界大家庭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村市民社会形成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概念,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整合,培育出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农村市民社会,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日益普及的村民自治制度是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结果,与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相比较,它的实施推动了农村社会解构,在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培育出相对独立的社会、相对独立的个人、相对独立的社团和组织,为农村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在其分化中出现了贫富悬殊、社会整合机制缺失等非合理性的因素,社会结构基本上还是前现代的金字塔型。而一个发达、健全的市民社会的存在对于有效克服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非合理化因素,实现社会结构的合理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与西方国家有较大的不同,只能是自觉的、政府主导的和合作性的。  相似文献   

20.
论政府、市场、公民社会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社会是政府、市场(主要指市场中的企业)与第三部门三个空间的统一体。其中,第三部门(公民社会部门)的发展应该是与公民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同时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也使得第三部门的出现成为迫切的需要。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三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博弈,而作为较优结果的合作无疑应该是我们所寻求的目标,,即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应成为社会前进的“三驾马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