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二人称”叙述及其审美效果麻晓燕以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出现的叙述,到底应该做为一种独立的叙述人称,即第二人称叙述而存在,还是应该称为其他人称叙述的一种变异现象,而具体归结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这是写作理论研究方面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  相似文献   

2.
许文茹 《社科纵横》2007,22(5):162-163
在传统的小说中,作者通常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但是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故事常常由第三人称来叙述,其中插入第一人称的侵入式叙述。冯内古特在他的两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五号屠场》和《冠军早餐》中大量使用了侵入式叙述,这一写作技巧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冯内古特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写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儿女英雄传》与《型世言》在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表现在:《儿女英雄传》双音节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高于《型世言》。的作为领格标志词在《儿女英雄传》中极为常见,使用状况几乎与现代汉语之用法无异,而在《型世言》中则未见用例。《儿女英雄传》中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我、我们、咱、咱们等,与其他短语的结合能力明显增强。《型世言》保留了明末南方方言中的常见代词,而《儿女英雄传》反映的则主要是当时北京这一地区的代词系统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论三身代词的指代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梅 《唐都学刊》2001,17(3):104-106
三身代词是现代汉语中沿用已久的人称代词分类系统,指别功能和指示功能共同构成人称代词的称代功能。指别功能是三身代词区别话语角色的功能,指示功能是三身代词照应复指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呼兰河传》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呼兰河传》的叙事策略切入,仅就叙事人称、叙事与隐喻、叙事与幽默、讽刺等方面探讨3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我们先看叙事人称。在叙事中对于人称的选择是基于对叙事文本的总体效果和全盘结构的考虑,同时人称的变化也关系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方式。《呼兰河传》共分七章,另有一尾声。第一、二章用的是第三人称,从第三章起一直到尾声用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最大的特点是“非人格性”,它不能象第一人称“我”那样总是作为某个具体人物“直接”地出现于作品之中,这种非人格性给叙述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能够灵活自如地周…  相似文献   

6.
蒋卓轩 《生存》2020,(10):0190-0191
俄语中的代词是一类较为特殊的词类,它只具有概括性的指代功能,当代词与具体的语境相结合时,代词才具有实际意义,从而使得产生附加的语义特征,这些附加的语义特征可以表达交际双方的主观态度。所以语境对人称代词的语义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语义和语用不可分离,通过对人称代词的语义和语用分析,希望可以更为清晰地明确人称代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而指导俄语实践,提高交际者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7.
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天华 《学术交流》2006,(5):138-140
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使用是和它的常规命题用法相对而言的,主要指由于不遵守人称指示语的数量和性质准则,或指示中心(deictic center)发生转换而造成语法人称和话语语境中的参与者之间的不对应。人称代词“我(们)”、“你”的非指示使用,显示这种人称转换的语义-语用特点,即成为一种加强受话者参与的修辞手段,表现出亲密友爱的语用移情效果,从而更好地达到说话者预期的语用蕴涵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华夏文明的发生发展时期。铭文中祭拜天神地祇人鬼的祝嘏辞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在周代社会应用广泛,在各类铭文中经常出现,已形成稳定的体制,具有丰富的文学意蕴。祝嘏辞包括祈求和赐福两类内容,祈求对象主要为祖先及天神。周代铜器铭文中祝嘏内容逐渐稳定,形式上也渐趋相对定型。总体上铭文中的祝嘏可以分为直接引用作器者话语型和单一叙述型两种。  相似文献   

9.
杨黎红 《学术交流》2012,(Z1):132-134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通过在巧妙的故事情节设置中灵活地运用不同的人称叙述,使小说成为一部真正开放、多义的"超小说"。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一个构架文本是以读者为主人公的故事中采用第二人称叙述,消解了受述者、生活中实际的读者以及扮演小说主人公角色的读者之间的距离,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关系。其次,在嵌入文本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以娴熟的元小说策略,推翻传统的封闭式阅读模式,使叙述者与作家、读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试以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器物造型之间所生发的装饰与器物功能关系的视角,来探讨物的功能与审美意识及使用功能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得出结论,青铜铭文装饰来源有二:一为物质之源,一为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11.
高萍 《唐都学刊》2002,18(1):39-41
从叙事学的角度阐释《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视角模式看 ,《史记》在总体上采用全知视角 ,局部采用限知视角丰富叙事层面 ;而以“太史公曰”形式出现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 ,不仅开创了“叙中夹评”的传统 ,而且开创了“多元视角”的叙事观念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studies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use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s indicating self–other differentiation (i.e., personal pronouns, verb conjugation) and their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to express their own and others' mental states (MSL). In Study 1, 104 parents of two‐ to three‐year‐old children filled out online checklists assessing children's vocabulary, their use of MSL, and first‐ and second‐person pronouns and verb forms. In Study 2, 77 mothers of 1.5‐ to 2.5‐year‐old children filled out the MacArthur–Bates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 and additional checklists for MSL and verb conjugation. Results of both studies showed that children's use of grammatical person reference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ir level of grammatical abilities. Importantly, pronominal and inflectional references to others were correlated with children's discourse about the mind. Thus, linguistic tools that are used to distinguish self from others are not only indicators of children's grammat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ir level of sociocognitive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3.
曹炜  刘薇 《阅江学刊》2014,(5):114-122
在汉语史上,第二人称代词曾经是个庞大的家族,鼎盛时期家族成员多达10多个,而1750年至1850年的这个一百年间便处于这个鼎盛时段的末期,自1850年至1950年间的这个一百年,北京话第二人称代词系统就规模而言便开始式微,主要表现为家族成员锐减,由之前的10多个减缩为三四个。这在分处于三个时点的典型北京话文本《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等中也得到了比较清晰的反映。《红楼梦》中第二人称代词有“你”、“你们”、“你等”等10个;创作于1850年前后的《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则有“你”、“你们”、“汝”、“尔”等11个;《正红旗下》中第二人称代词竟只有“你”、“你们”、“您”等3个。较之这种系统的演变更为细腻深刻因而也更需要关注的是第二人称代词系统中的一些重要个体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古代小说通常按照史书"系之年月"的历时顺序叙述故事,而这种叙述方式又如同记账,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帐簿"叙述."帐簿"叙述首先是一种"拟史"叙述.因"帐簿"叙述本身存在着时序刻板等缺陷,故张竹坡等人不满于把有意"错乱其年谱"的<金瓶梅>等小说定性为"帐簿",提出了"变帐簿以作文章"的创作追求,这实际上代表了人们对小说"如史"而"胜史"的期望.凭实说来,"帐簿"叙述曾经以其文化底蕴有功于小说的文本建构,一方面,佛教因果性的孽偾观念推出了一批借还性质的"帐簿"小说;另一方面,受道教功过观念的影响而在民间社会流行的记录善行与恶行的"功过格"也催生了一批报应性质的"帐簿"小说.  相似文献   

15.
于德山 《求是学刊》2004,31(1):107-111
本文从语言和图像这两种叙述媒介的各自特征及其互文关系入手,重新全面而细致地分析了有关叙述主体的诸问题,尤其着重分析了"语-图"互文语境中叙述主体的生成特征及其所影响的中西不同的艺术风貌。这一研究不仅弥补了西方叙事学有关"叙述者"问题的研究缺失,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叙述美学拓展了一个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16.
池大红 《求是学刊》2006,33(6):98-103
蒋光慈的革命叙述中既有基于革命者视角,认为革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信革命的进步与必然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又有诗人视角折射下深情关注个体生命悲欢的生命话语。宏大叙事和生命话语相互交织,形成了蒋光慈革命叙述的丰富层次。这既是他对俄苏文化亲和力的表现,也揭示出蒋光慈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与俄苏文化的种种关联。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促进了信息发布的繁荣与泛滥,每一个人既可能是信息滥用的始作俑者,又可能是信息滥用的受害者。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个人信息滥用的重灾区,在程度上可以区分为递进的三级,即对正式发布文本中个人信息的集成;挖掘并发布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隐私;将当事人的真实信息与虚构和想象结合在一起,以抹黑当事人。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信息日益严重的滥用,需要强化互联网个人信息发布规则,建立针对个人信息滥用的纠正机制,强化快速而有力的司法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nsiderations about constrai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asures of an agent's freedom. It starts with motivating the exercise from both the philosophical and the informational point of view. Then it presents two rankings of opportunity sets based on information about the extent of options and the constraints that a decision maker faces. The first ranking measures freedom as variety of choice; the second as non-restrictedness in choice.  相似文献   

19.
徐琰 《唐都学刊》2004,20(4):91-95
特殊的社会转型期 ,第六代电影无论在影像风格、叙事结构、题材偏好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前几代电影不同的取向 ,内部也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系列 :成长体验电影、地域烙印电影、状态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