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是自己的实际存在,即自己的实际生活。作为实存的人是既成性和创造性、社会性和个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统一。人学作为人实际存在的逻辑抽象,要揭示“整体的人的完整图景”,就必须全面把握人的实存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人学的基本内容由人的存在本质论、存在形态论、存在发展论构成  相似文献   

2.
3.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观的确立,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向的人学理论。这种理论是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逻辑发展,使哲学真正回归到现实人本身。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考察人,对人的问题作了科学解答,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对当下我国人学理论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总体性的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想状态.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以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迈向总体性的人的人学逻辑强烈地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但是,新时代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总体性的人,主要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人的依赖三个因素.新时代,我们需从充分发展、平衡发展、依法治国、价值引导四个维度出发,为迈向总体性的人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范畴。“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范畴,至少包括实践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历史性等特征。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前提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我国不断发展的实践所提出的重要命题,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涵。“现实的人”是其价值起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展现了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生态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关注。人的主体性发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因素,包括主体能动性、主体自主性和主体自为性三个方面。其中主体能动性侧重于指人具有改造自然的意识;主体自主性侧重于指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主体自为性侧重于指人能根据目的对自然进行改造。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通过满足人所需的物质条件、生态场域和精神享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维度的鲜明特征,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主宰”的固化逻辑,彰显对人的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闪烁着耀眼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光芒,充分展现人民群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利益主体、实践主体、享有主体和评判主体,为建设真正属人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代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包含着深刻的人学意蕴,它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观.具体地说,人口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对当代人学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们共同关注着人的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8.
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学走过了不寻常的道路:发掘整理了中外人学文化遗产,研究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学著作,创建了人学学科,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面向未来,人学研究应进一步重视学科建设,推进人学基本理论研究,直面社会、增强问题意识,不断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学研究的深化,对制度问题的研究成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将中国制度建设放进人学的视野中观察,在分析制度建设与人的发展一般关系基础上,提出制度建设是解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此须根据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提高人们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资产阶级,既是毛泽东一生中思考的重要问题,又曾是一个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学习、研究毛泽东的中国资产阶级观,对我们今天妥善处理各阶层的利益,建立和谐社会,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然”是支遁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重视物的自然本性 ,不仅要究明万物的自然本性 ,而且强调通过因循的方法 ,来辅助万物的自然 ,体现了对客体的尊重 ,同时 ,“应物万方”的因循的实践 ,又表现出主体的主动性 ,这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核心和归宿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和心血所在。马克思从未抛开社会的发展孤立地谈人的发展,他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统一。只有立足于马克思的原著,全面深入地考察和分析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脉络,才能对其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思想有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对“经济人”假设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经济人"假设在当代遇到的种种质疑,通过分析这些质疑本身的缺陷,论证"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给出了修改"经济人"假设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废都》讲述的是人与城流离而又依附的故事。落魄文人以拾破烂者形象游走城市,不仅收集城市垃圾而且也在传播民间话语。《西京杂志》主编在自己的刊物里编辑市井艳情故事,而他却独守一生情感孤寂。名作家挣扎于名利,沦落到"游于性",小说在"文人与娼妓"的叙事模式下演绎着城市文学的隐秘。上述三种文人与城市关系的梳理表明:《废都》是城市暴露小说,但是文本缺乏庄严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理论基石、综合实践方式、效能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理性思考和梳理,以期能够基本客观、较为全面地描述这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进一步推广实践经验,促进财经类高职人才质量提升,形成优秀的有特色的实践成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法律部门调整对象的研究中,法学界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是最多、争议最大的,并且至今尚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结论。因此,很有必要从法理的高度对经济法调整对象进行反思。本文选取了两个视角,一个是从法律部门的角度进行反思,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不能拘泥于传统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一个是从整个法学的角度进行反思,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是一个历史与国情相结合的范畴,也是一个经世致用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刑法学理论中,犯罪客体理论一直沿用前苏联的社会关系说,这一理论日见其局限性。把犯罪客体界定为刑法保护的利益,即刑法法益,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9.
入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这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有关空间物体位置编码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空间物体位置编码研究的内容、方法、研究范式的进展 ,并对研究的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