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隆基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以"人权论战"闻名于世,前期是以论政为主,后期以从政为主.他以功用作为视角,认为人权乃是做人的必要条件,以此为基点构建其人权理论体系.罗隆基人权理论受英美人权思想影响,但又带有中国特色.在现代中国现实语境下,其人权理论所阐释的理想主义面临着两面性困境,没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2.
刘艺  袁健红 《浙江学刊》2024,(1):157-165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批判理论的领军人物,哈特穆特·罗萨以古典和当代社会学为基础,提出了“社会加速”理论,旨在探究在加速社会的情境下如何构建“美好生活”。作为当代版本的批判理论,一方面,它必须忠实于这一思想传统中最杰出的代表,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哈贝马斯、霍耐特等人的“原始意图”与“感知”,认为批判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前科学社会生活的规范伦理标准,诊断现代社会形态中的“病症”。另一方面,它不应该被这些思想家的理论和方法论思想地牵绊和束缚,而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使这些关键的见解适应当前晚期现代社会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胡海波 《学术交流》2007,(12):16-18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汲取众多先哲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人的"单向度性"为基本内核,以爱欲解放为归宿,建构了他的人本主义批判理论。他的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他的批判理论给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工作者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4.
狂欢:巴赫金对话理论现实取向的世俗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旨在探讨对话理论的狂欢品格 ,笔者认为这一品格既有其本质的必然 ,也有其现实的基础。本质的必然表现为对话的边缘性 ,边缘性也是狂欢的本质所在 ,现实的基础主要是指资本主义、俄罗斯文化及巴赫金本人的生活所具有的狂欢性。本文的结论是 :狂欢是对话理论的尘俗化、肉身化 ,对话理论则是狂欢的理性化、圣洁化。二者具有正反同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霍耐特承认理论在后形而上学的哲学视野中,基于"社会性关注与社会发展、批判规范的探寻和社会正义构想"的问题意识,回答了"为什么我得承认你","承认如何可能","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等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实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伦理-政治转向,并着力于构建极具当代理论-实践价值的政治正义学说.  相似文献   

6.
以速度为主要社会特质之一的速度社会,已是一个当代社会情境和普遍的全球趋势。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开始探讨速度的意涵、速度社会的诸多特殊现象、速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速度问题的可能取径。这也使得社会速度研究开始成为当代社会学的新兴领域。不过,社会学究竟如何确立自身独特的速度研究取径,显然是进行社会速度研究时的首要问题,而这个问题至今却仍纷杂无章,缺乏一个脉络性的思考与整理。这也使得社会速度研究常难以找到一个开始进行的着力点。有鉴于此,本文旨在批判性地梳理以往的社会速度研究,试图厘清三条主要的社会速度研究理论发展轴线,以指出未来社会速度研究可能的探讨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以往所有的女性主义批判所依赖的现代性规范基础——理性本身是有问题的,处于西方哲学传统中心的理性概念是男权中心的。批判理论只有将福柯与J.哈贝马斯结合起来,在理论上把权力和理性之间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紧张状态置于其自我理解的核心地位,才能实现真正的批判,从而把女性主义理论推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资源市场整合的障碍及其克服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文化产业资源及其市场整合 文化产业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产业活动所利用和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它可分为四类:一是资本资源,它是文化产业运作的动力源泉;二是材料与技术资源,包括文化商品生产和服务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术和……  相似文献   

9.
资源依赖理论在流派纷呈的组织理论中以探讨组织和环境关系问题而著称,强调组织为了生存就必须通过资源交换去选择、参与、设定环境,进而摆脱环境的"外在限制".政党组织、尤其是执政党,作为一种典型的组织类别,自然也需要和周遭环境发生互动.所以,在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下分析执政党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发生机制和方式,可以得到一些对执政党如何适应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执政资源建设问题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人权思想与邓小平人权理论一脉相承、密不可分。二者有其共同性、一致性、本质性,都构建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石之上。  相似文献   

11.
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目的是实现意义的澄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还应依靠人类理性和感性的公共性。离开公共理性和公共感性,理解不可能,阐释更不可能。公共阐释存在于各种门类阐释学之中,但是,它所面对的却不是门类阐释学的对象,而是一般阐释学的对象。一般阐释学有公共阐释问题,门类阐释学也有公共阐释问题。公共阐释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它是一般阐释学的组成部分。公共阐释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着充分的合法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is commentary responds to Celia Kitzinger and Sue Wilkinson's argument for the use of human rights discourse rather than a discourse of mental health when arguing for the legalization of same-sex marriage. Without disagreeing with their basic argument, I "problematize" it, showing that legal and human rights discourses also have a history of reinforcing power dynamics and operating to the disadvantage of marginalized groups such as lesbians and gay men. First, equality rights discourse can force lesbians and gay men into a conservative mode of argument, for instance, having to show how similar they are to traditionalist opposite-sex couples, rather than emphasizing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econd, the increasing use of rights discourse has arguably narrowed the scope of the lesbian/gay social movement and rendered its political strategies more conservative, rather than aiming for the elimination of heterosexism and patriarchy. Third, the focus on marriage as a human right tends to render invisible, and to reinscribe, the extent to which marriage as a socio-legal institution has operated in oppressive ways. Modern marriage is not innocent of oppression, tied as it is to the increasing privatiz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sponsibilities. While human rights discourse offers an important avenue for lesbians and gay men, the perils of its use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二百多年来,美国移民法经过不断修改,已形成目前世界上最为完善而复杂的移民法典。纵观美国的移民法制史,其各个时期的移民法修改特点,都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需要。重新回顾美国移民法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美国也存在移民歧视等不良人权记录。例如,19世纪的两起排华案及欧洲移民麦哲案所涉及的人权问题;20世纪许多移民入狱未经任何正常的司法程序;非法移民的关押条件十分恶劣,虐待非法移民导致其自杀的侵犯人权现象也时有发生;21世纪美国“911”事件之后,出入境审查程序及移民政策的新变化等现象,都值得重新审视美国在“国土安全”名义下的人权标准。  相似文献   

14.
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关系”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艳 《社会》2007,27(4):175-175
本文试图对“关系”的文化特质加以探讨。作者首先梳理了学界有关“关系”的文化论题、结构论题和工具论题,并阐明了重拾文化论题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有必要突破以往过于倚重中国社会本土概念的文化阐释方法,寻求更具有普遍意含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工具来界说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关系”现象。作为一种初步尝试,作者提出,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弱关系概念对于认识中国社会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作者看来,在中国社会,“关系” 是与家族(或家族)内部关系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关系形式,前者以弱关系为特征,后者以强关系为特征,两者在满足的功能、成员的可供选择性、规范性和社会分层效应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作者认为,“关系”实际上是指导社会成员处理某些家庭外部社会关系的行动模板。作者还提出,中国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弱关系文化,而且由于它善于促成弱关系向强关系的方向转化,善于从弱关系的动员中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因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5.
广佛肇地区是广东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在广东乃至全国的近代革命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革命遗址、遗存很多。但由于红色旅游资源分散,没有品牌优势,因此要大力加强广佛肇三地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发展,打造广东红色旅游资源品牌。要规划广佛肇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充分发挥广佛肇红色旅游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结合三地独特优势,准确定位,细分客源,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民内部矛盾概念的历史解读及在新时期的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概念,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它在改革开放后消失于学术视野,被其他从西方引进的思想、语言体系代替.当前,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大量涌现,其中大多数为人民内部矛盾.但由于经济利益差别的扩大,导致了人民内部矛盾往往以非常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仍然是指导我们党客观分析社会形势,指导我们采取科学的手段化解社会性冲突和突发性事件的基本理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密不可分,它渗透着我们党的许多宝贵经验和传统,积淀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代表着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和伦理追求.人民内部矛盾概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紧密相联的,二者缺一不可,它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史军  郝晓雅 《阅江学刊》2011,3(6):35-40
气候变化会对基本人权,如生命权、健康权、食物权、住房权、财产权、文化权、迁移定居权、安全权等,造成许多严重的伤害。可从生存排放权、人均排放权和发展排放权三个方面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分析与考查。在保护人民的气候权利方面,国家和政府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在当前的背景下,提出气候权利问题的直接目的就是保护发展中国家与弱势群体的利益,并促使发达国家和富人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  相似文献   

18.
Global processes and changes on a scale previously unknown,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power of world socialism, the class struggle and that for national liberation, the many phenomena, diverse in nature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revolu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system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the danger threatening civilization because of the arms race, the growth of means of extermin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their existence - all of these make the rights of the individual a priority problem in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ife of our day. (1)  相似文献   

19.
任锋 《社会》2014,34(3):163-184
对于公共性的讨论亟须立足于文明传统内在机理的观察和反思。中国传统中的公共意识和精神以天人秩序和三代典范为基线,并于近世见证了公共话语的兴起与公共理念的成型。共治宪制(公法、公论)与社会治理形成了这一过程的实践语境,以理学为代表的近世儒学扮演了关键角色。近世公共话语在现代经历了复杂的转型,同时也显露出内在危机,这也成为反思与推进公共性讨论的重要缘由。  相似文献   

20.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and the human rights movement lay claim to much of the same moral territory, notably concepts of human dignity, 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In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tension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ommon standards are necessary to govern relationships among religions and that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tandards best play that role. To achieve greater consensu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the religious and human rights communities must examine how their meaning systems can and have changed over time, and differ across regions. Recognition of these vari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religiosity is not necessarily inherently linked to prejudice can enable both the religious and human rights meaning systems to evolve toward greater consensus on common social n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