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方劳动力市场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局面.通过非正规方式吸纳的人员,身份不被认同,也是不断遭受社会排斥的一个群体。青年失业问题,总是与年轻人在劳动力市场上为获得工作而进行各种竞争有关。劳动力市场的瞬息万变不仅给个人及其家庭带来风险,同时也包括社会关系及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2.
青年农民工就业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以城乡分割体制下的青年特性及失业理论研究为基础,以青年农民工兼具青年和农民工的双重身份为切入点,剖析了青年农民工面临的就业现状,识别出青年农民工相对于城市青年的就业共性和特性,深入探求其产生的理论成因,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际组织的青年就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之后,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落实《千年宣言》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开展了诸多的服务活动。本文运用国际组织在青年就业方面的原始材料,在介绍国际组织对青年就业不足或失业代价的认识、基本政策建议和服务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重视青年就业知识库建设、开展以青年就业为核心的社会对话、建立连贯和综合的政策途径等观点。  相似文献   

4.
国际青年权益法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方巍 《当代青年研究》2001,(6):46-49,45
国际青年权益法的起源 可以说,任何国家的文明发展史事实上也是各国青年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反对成人一代制定的各种陋俗的斗争的历史,国际青年权益法就是在这两代之间的斗争与反斗争中孕育并初露端倪。早在1158年意大利的国王弗雷德瑞克·巴巴罗沙就曾批准过“学生阶层”的权利和特权,而学生的教育、思想自由、演讲、结社、集会、旅行等权利被正式得到任可并在整个欧洲盛行开来则是在中世纪时期,1365年,鲁道夫四世(DukeRudolph Ⅳ)正式颁布《维也那大学联合会规则》,它其中就有这样的法律条款:学生代表有选…  相似文献   

5.
社会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当代青年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价值观是青年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它尤其表现在青年关于自身价值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看法,是青年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价值观是青年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在时代的发展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年一向是变革的动力。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在他们身上通过并实现的,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对青年价值观研究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社会行动理论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有所帮助,并以此为视点对青年价值观进行解读,阐述青年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和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当代中国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外来多样而复杂的文化的冲击和洗礼,从而会产生所谓的文化安全问题。在文化安全的视野下,当前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情况如何,当代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发生的嬗变及其成因必需引起重视。本文认为采取多样化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实现青年核心价值观的重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经济新常态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新常态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结构调整以及发展动力等都与前一阶段有所不同,这些变化必然对就业带来影响,从而将就业管理服务工作、职业培训置于不间断的挑战之下。澳大利亚政府基于对失业青年激励引导理念,提出主流青年公共就业服务和青年失业治理的四大最新举措。对比不同国情,化解青年失业难题需要培养提升青年职业技能、缔造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就业结构、构建公共部门促进青年就业的多重保障、充分激发和调动青年内在就业动力、为有志青年提供更好的创业服务。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以不可逆转之势影响着我国青年的价值观发展和社会角色的转换,同时青年又作为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影响和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青年需肩负历史使命、把握现实定位、致力于自我发展,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决策和部署鲜明地凸显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执政理念和追求,完全符合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和切身利益。青少年工作和青少年工作的研究在当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中国青年研究的形势任务、青年工作的情况和青年生存与发展的需求等方面提出青年研究要关注民生、以青年为本的问题意识和服务青年的意义,并提出了青年研究工作新突破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0.
青年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的发展不仅催生了青年的概念,促使了青年的社会流动,而且青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无不打上一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烙印。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青年,既享受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又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惑。  相似文献   

11.
History Dependence in Youth Unemploy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曾群 《当代青年研究》2009,(2):53-57,27
本文采用新社会政策或社会政策的社会生活分析视角,以失业青年的个人消费、娱乐和时间安排为例,解释和分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排斥现象。研究发现.贫穷和低收入家庭的失业青年不仅成为“被排斥的消费者”,还成了“有缺陷的消费者”或“新贫穷者”,被排斥于所谓的“常规生活”或“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急剧转型导致当代青年思想的裂变与人生观的多元,青年自组织作为青年群体广泛社会参与的方式,是当代青年思想变化和行为发展的集中体现。青年自组织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引导青年树立科学人生观和激发青年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青年自组织与青年人生观的塑造相融合。为我们有效研究青年人生观的发展及其塑造路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青年人生观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创造了有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The virtual world of the Internet may be used to support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Accessing resources in educational, employment, health, and social domains is enhanced by the ability to effectively use digital technology. Foster youth are at risk for poor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nd may face barriers to competent use of the Internet. We discuss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Internet use and the importance of digital literacy to protect against risks, and we offer suggestions on ways that child welfare agencies, case managers, and foster parents can work with youth to support safe and effectiv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 assesses whether employed young people, unemployed school-leavers, and unemployed young people who have working experience differ in thei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at is stress, depression, and general feelings of happiness; (b)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these three work conditions on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identity; and (c)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identity structure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favorability hypothesis of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seems fit to expl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identity structur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成才、性认知与性教育模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对青少年成才的讨论,本文从性的视角重新解读了青少年群体的特质及其社会化过程的特征,文章认为青少年是社会群体中独特的一类,处于被型塑的人生过渡阶段.青少年成才其实是对其社会化成功的一种期待,性对青少年及其社会化意义重大.因为青少年对性的认知能力,体现了其对一系列理性观念及更广泛社会规范的认知能力。就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性认知而言,既要能认识到性兼具个体性和社会性。同时要认识到性的不同层次内涵。青少年的性的理性认知,依赖既定的社会性教育模式,然而我国的性教育模式尚未成形,但就其建立和发展而言,应借鉴多种他国成功有效的性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青少年工作也要坚持以青少年为本的工作理念,树立科学的青少年观,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是在分析以青少年为本青少年观之内涵、特征基础上提出相关确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