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三峰  徐心悦 《阅江学刊》2022,(2):121-132+175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因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原因受到广泛关注。“刘易斯转折点”等理论解释了低技能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原因,但是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原因尚待阐明。本文提出,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加快了企业使用资本和高技能劳动的组合替代低技能劳动,促进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推动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上涨,促使劳动力成本以“双涨”形式加速上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统计表明,低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成本均快速上涨,在行业和区域内部均出现劳动力成本上涨,简单劳动力逐渐被高质量资本和高工资劳动力替代。对行业截面和面板数据进行4分位回归发现:由资本更新和新产品测量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推动了就业结构升级;“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就业结构升级加快劳动力成本上涨,主要表现为平均工资支出和平均福利支出上涨。中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和应对技能升级过程,政府可采用税收等政策工具加速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变化对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影响及贡献率,文章构建统一的数理框架,结合WIOD-SEA的中国产业数据,将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变化分解为产业间结构效应和产业内技术效应,结果发现:中国资本存量积累和技能劳动供给增速较快,而非技能劳动供给相对稳定,这种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形成的动态比较优势,同时被产业间结构效应和产业内技术效应所形成的要素需求所吸收。但不同类型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分解效应呈异质性特征,资本、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上升主要被产业间结构效应吸收,产业结构变迁向资本、技能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倾斜;而资本相对于技能劳动要素密集度的上升则被产业内技术效应主导,被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吸收。  相似文献   

3.
劳动行为规范与否与劳动效率乃至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对于产出和增长来说,重要的不是劳动力数量的供给,而是投入劳动力所付出的实际劳动。在我国的国营企业中,由于劳动行为不规范情况的存在,资金替代劳动而使产出不致减少已经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亦即在劳动行为不规范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生产是资金替代型的,经济增长是资金消耗型的。而苛动行为的不规范则是我国国营企业(包括一些城镇集体企业)长期以来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顺的特殊产物。  相似文献   

4.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并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劳动分工的角度看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历程,可以发现技术变革的重要影响是扩大市场半径,深化劳动分工,从而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教育做出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扩大市场半径、深化劳动分工的影响更是空前。劳动分工的细化和深化,导致劳动者技能进一步分类和分层。技术变革带来就业的生产效应、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产生了对劳动者技能专业化与技能多元化的更大需求。为了适应工业4.0的到来,教育需要做出变革,不仅要培养科学技能,更要注重人文精神,保证教育公平,促进终身学习和建立新型教育生态。对于我国来说,积极融入国际分工,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从容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良方。  相似文献   

5.
王星 《社会》2011,31(1):200-222
劳动过程是一个加工原材料的生产性转化过程,在其中实现了劳动与技术的双重转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通过劳动政治这一概念将生产体制与技术形成之间的相关性勾连起来。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多关注技术对劳动的殖民,对于劳动政治与技术形成复杂的互动过程鲜有触及。技术形成可区分为物化技术选择和技能生产两个面向,不同的劳动政治类型能够规制技能生产的路径走向,进而影响物化技术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与此相关的技术形成政治经济学是解释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不同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要素替代理论研究工资上涨与劳动报酬份额上升的关系,发现在不同经济状态和发展时期,提升劳动报酬份额不应单纯依赖增加工资.工资水平的上升会导致劳动相对资本要素价格提升,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与劳动报酬份额的关系依赖于要素替代弹性水平.从实证角度出发,首先使用上市企业数据测算得到要素替代弹性的数值,检验了要素替代弹性对资本相对价格与劳动报酬份额关系的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从Hicks提出的要素替代弹性概念内涵中发掘了理论模型,结合中国实证数据分析了要素替代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1年至今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整体小于1且呈增长趋势,但部分行业存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形,在此状况下提高工资水平会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因此工资上涨并不一定带动劳动报酬份额提升,只有在劳动要素以技能工人为中心、产业结构以非资本密集型为核心的情况下,工资上涨才能拉动劳动报酬份额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7.
李国璋  谢艳丽 《创新》2010,4(2):29-33
分阶段考察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首先利用传统的份额—转换法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考察劳动要素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接着引入资本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充分考察资本要素以及劳动要素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又进一步考察在Verdoorn效应下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劳动转移和资本转移存在明显的阶段特征,劳动转移一直存在"结构红利"现象,资本转移效应在近些年才开始出现"结构红利"现象;与结构效应相比,产业内部增长效应是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8.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大量文献从经济结构转型、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视角解释,其普适性和解释力度有限,且忽视技术进步方向变化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文章采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方法考察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并采用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显示: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与全国走势趋同,基本呈资本偏向型,即技术进步更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即技术进步越偏向于资本,越有助于提升资本的收入份额而恶化劳动在收入中的地位。同时,在劳动收入的不同分位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收入分配效应不同,在到达50%分位点之前,劳动收入份额较低时,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分配的抑制效应较强,而伴随着劳动收入水平的上升,其作用将不断减弱。同时,受到技术进步偏向性本身、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其他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分配效应也出现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技术进步有偏的双层嵌套CES生产函数,应用标准化系统法估计方程参数,测算我国劳动力合意结构.结果显示:(1)技能与非技能劳动比的合意值呈现指数增长且增速快于真实值,表明技能劳动需求缺口不断加大.(2)采用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存量指标测算劳动力结构,发现其呈现出逐年优化特征且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不断增强,但劳动力结构贡献率始终不足10%.而依据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衡量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贡献不足1%,综合验证劳动力结构还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10.
技术进步偏向性取决于技术进步收益率、要素稀缺性和要素相对生产率的增长率。通常技术进步偏向性使资本和技能型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资本和技能报酬更高并导致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及其偏向程度加深,资本报酬更高且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更具掠夺性,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恶化劳动力市场地位。而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使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并出现技能溢价。若任凭市场经济自由发展,技术进步偏向性不断强化,技能型劳动需求增长、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工资不平等现象持续存在,最终将阻碍一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劳动力市场形式变迁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秀水 《学术交流》2004,(10):82-86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存在着体制型、城乡型、行业型以及市场内生型等竞争性与垄断性并存的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形式。要形成市场配置型的劳动力市场,必须进一步改革现有经济体制,实现劳动力流动市场化、劳动就业契约化、就业机会均等化、人力资本产权明晰化和劳动保障社会化。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应当提供相应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尽快形成竞争性的市场配置形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2.
以贷款人同质为假设的传统信贷配给理论无法解释当前我国银行中普遍存在的低贷存比等信贷抑制现象,本文认为我国信贷市场存在国有垄断型与市场竞争型两类异质贷款人,以此为论证起点,分析异质风险偏好与目标函数下的信贷供给行为模型,发现国有垄断型贷款人的均衡供给小于市场竞争型这一信贷供给抑制的内生诱因,同时,我国固定存款利率制度与信贷市场寡头垄断型结构等外生因素加剧了供给抑制现象,最后,本文从理论意义上给出政策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管理问题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伴发生,但两者间的关系往往被忽视.通过多国面板数据,使用门限回归等方法对货币国际化与外汇储备规模间关系的分析表明: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外汇储备规模随着其货币国际化程度提高而下降,并呈边际递减趋势.同时,在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货币国际化与外汇储备规模之间体现为互补效应;而在货币国际化高级阶段,两者体现为替代关系.货币国际化路径差异会造成互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9,(4):45-53
技术进步的偏向方向和要素禀赋结构的错位会导致生产要素配置的错位,降低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这是出现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并直接影响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力的培育。文章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方法,选取2006—2016年中国工业行业创新要素的投入产出数据,重点探讨创新技术进步偏向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创新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创新人员的产出弹性呈现上升的趋势,创新人员近年来对创新产出的贡献程度逐步增强。在创新技术进步方向的选择上,中国各个工业行业创新技术进步的偏向方向和程度有所差别,并存在部分行业创新技术进步方向的选择与要素禀赋结构相失衡的情况。因此,结合工业行业自身要素禀赋结构选择相适宜的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行业创新驱动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收紧将抑制消费和投资支出,导致产出和通胀的下降,这被称为货币政策的需求面效应.但是,国外实证分析发现货币紧缩也可能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不是下降.这使学者们开始关注货币政策对经济供给面的影响,从货币政策的成本渠道( Cost Channel)来研究利率与通胀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成本来影响经济的供给面,这也被称为货币政策供给面效应.本文在国内外现有文献基础上,运用相关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货币政策成本渠道效应进行检验,从而为我国的通货膨胀动态提供新的解释,也为更有效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学  李心愉 《求是学刊》2013,40(5):62-70
基于"相对价格"理论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从供给角度解释税收政策对总产出的短期传导机制。利用1978—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通过VAR模型实证性地考察了税收政策的长短期供给效应,并将其与税收政策的需求效应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改革开放初期,税收政策的需求效应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税收政策的供给效应逐渐凸显出来,最终超过了需求效应。这一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可解释中国经济为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能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7,(3):45-52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心是以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来寻求新的增长动力。经济增长动力既可在需求端发力,亦可在供给端发力,二者的区别在于需求侧增长动力更注重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而供给侧增长动力更注重于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相应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和技术创新,并配以资本的协同互动,这符合于供给侧增长动力特征。对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而言,供给侧增长无非是资本与技术二者协同转换的结果,亟待将供给侧增长与后发理论相结合,强调资本与技术在供给侧的后发动力效应和路径机理,以期对中国的后发增长和供给侧动力转换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受到总人口规模变动、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个因素的决定。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北京市劳动力供给以及三个主要决定因素历史变动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解方法,定量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三个因素在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上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发现,在整个90年代,北京市总人口规模增长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影响很大,但从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大,成了近年来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但相对影响程度不太明显。今后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这三个因素各自的变动趋势与大小,更取决于它们作用的相互耦合程度。  相似文献   

19.
从行业异质性分析的视角出发,运用DEA-BCC模型从静态角度测算了2006-2013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九类细分行业的综合技术效率、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并运用RD-Malmquist模型从动态角度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进行评价,对产业内细分行业效率的异质性及其原因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文化创意产业TFP显著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技术效率尤其是其中的规模效率低阻碍了产业效率进一步提升;产业中细分行业效率不稳定,产业发展尚不成熟,易受外部环境变动影响;细分行业静态和动态效率特征均存在明显异质性,其产生的原因也迥异;在投入和产出方面,细分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20.
张建中 《创新》2011,5(4):34-37,134
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除内在动力(内生增长要素)推动外,外在动力也对其产生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应着力从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外商投资引力等方面构建外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