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绿色发展方案是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进程中所采取的理念、战略和行动,蕴含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举措等基本内涵。生产方式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要求的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的统一。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是反自然、不可持续的,因此,要以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形成红绿交融的先进生产方式。以绿色发展促进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力要素结构的生态转型,实现人类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是中国绿色发展方案本质要求的内在根据。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获取物质资料方式为内核,以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为圆圈形成同心环形结构,中国绿色发展方案通过形塑绿色技术范式、生态生产结构和生态文明社会来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现实问题,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所提出来的科学思想,表明了人与自然是本质融合、共生共存的统一关系。特色鲜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在充分挖掘其互利共存、协调共生、互进共荣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其生态唯物论、生态价值论、生态辩证法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以“生命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绿色发展理念、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原则的实践价值为引领,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过程,对推进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同体,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认知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以生态情感为驱动,认清人与自然的命脉关系;以生态行动为方式,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高校通过思政课教学的调整、绿色和谐的校园建设以及高校与社会的互动,积极组织保护自然的实践活动,在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引导下做好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回答,基于此充实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联系,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凝练,深刻领悟这一新论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把握。通过梳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拨资本主义生态僭越逻辑的发展进程,有助于把握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趋势;统筹“生命共同体”“两山论”“两个重大”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深刻认识其内涵意蕴对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立足系统治理、数字引领、助力全球的总体规划,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思想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动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与决心。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反思传统现代化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生态化与现代化相统一、生态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的深刻义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积极参与全球生态共建,为丰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完善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态蕴涵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同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6.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绿色发展的新使命。为此,绿色发展必须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应以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治本之策,从源头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为攻坚之战,最大程度消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以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为固本之道,不断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基础;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变革之力,不断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入动能。上述四大行动方案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高度一致,应协同、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7.
生态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生态安全观拓宽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安全理论范畴。生态生产力与生态安全之间存在交互演进的辩证逻辑并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引领的国家行动之中,一是二者存在交互演进的辩证逻辑,体现于生态安全危机倒逼生态生产力的提出和国际生态安全共识的达成,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国家生态安全困境的破解;二是生态生产力与生态安全又相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行动之中,彰显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大国风范。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生态生产力"是在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理论先导,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现实保障,以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为重要支撑,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现实发展模式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构建"中国式生态生产力"需要从四个基本的"向度"着手,即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构建中国式生态生产力的理论先导;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发展中国式生态生产力的制度保障;生态科技的广泛运用是培育中国式生态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是生态生产力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模式。  相似文献   

9.
美好生活是"善"的生活,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当代中国,必须以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伦理理念,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共享分配伦理理念,以简约适度、绿色消费的消费伦理理念引领美好生活的实现。面对百年未有的世界大变局,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美好生活,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弘扬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低维表象,不是现代化的高维本质,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具备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向上发展的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就拥有了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上的理想化、技术上的进步化、发展上的绿色化、外交上的和平化。相较于西方以“资本至上”为逻辑的现代化指导下的割裂对立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国式“人民至上”逻辑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解决了发展和生态的冲突,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指导下,只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才能真正克服资本主义逻辑的缺陷,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