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亚弓觚(商)     
<正>器体高32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13厘米。粗矮圆体,侈口,腹微鼓,喇叭形圈足。腹部与圈足各饰两组兽面纹,两组兽面纹之间以扉棱为界。颈与腹之间、腹与圈足间均饰两周凸棱,腹与圈足间有两个十字镂孔。圈足内壁铸铭文"亚弓"二字。孔府旧藏。  相似文献   

2.
方鼎(商代)     
<正>1986年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通长16.80厘米、通宽13.40厘米、通高21.50厘米,重3.230千克。长方形斗状。方唇、卷沿、深腹、平底微凹,四柱足、足跟有兽面纹,两立耳。器腹中间长条形勾连雷纹区域周围有呈"凹"字形的乳钉纹带,乳钉圆钝凸出。器腹上部饰云雷纹为地的对称凤鸟纹,以中央短扉棱为界。器腹四角均有凸出的扉棱。足上有与器腹四角扉棱对应的短扉棱作为足与兽面纹的分界。兽面纹以云雷纹为地,圆目、角、鼻等明显。器内壁可见"融"字铭文。器底可见网状加强筋的痕迹。器形规整,底有烟炱痕迹。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3.
西周蟠龙罍     
一九七三年春,在辽宁西部山区喀左北洞村孤山,先后发现了两坑窖藏的商周青铜器,这件蟠龙罍是第二号坑出土的。蟠龙罍通高44.5、口径15.3、底径16.5厘米、重8.2公斤。全器高耸,体形轻巧为平口、圆肩、高圈足。通体饰以繁缛的花纹,上腹饰以两两相对的卷体怪兽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及圈足饰夔纹皆以雷纹衬地。耳鼻作牛首状、耳衔圆环。覆盆式盖,盖饰立体昂首蟠龙,前足蹲踞盖面,周沿以长尾夔纹盘绕。造型端庄,雕铸精细,是一件罕见  相似文献   

4.
铜簋(商代)     
<正>山东青州苏埠屯墓地出土,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高11.7厘米,口径17厘米,圈足高3厘米,圈足径12厘米。方唇、侈口、微束颈、浅鼓腹、圜底、高圈足,足上部有两个相对的方形孔。腹部饰两道凸弦纹,两道弦纹之间有三组简化兽面纹,有短扉棱为鼻,仅有两凸目。  相似文献   

5.
<正>器体通高33厘米,口长径14.5厘米,短径11.3厘米,足长径18.7厘米,短径15.2厘米。扁圆体,厚重。微敛口,鼓腹略垂,圈足较高、外撇。隆顶盖,菌状钮。口外两侧有环耳,绳索状提梁。器盖和器底内壁竖行"册父乙"三字。孔府旧藏。  相似文献   

6.
盖鼎(春秋)     
<正>1975年莒南大店春秋墓出土。通高35.7厘米,口径29厘米。鼎部平唇、直口、口外有一周宽凸棱以呈盖,深圆腹,圜底,三蹄形足细长、外撇。两附耳微外敞。覆盘形盖,盖面稍隆起,中央有一圆环,边缘有三个兽形钮。器身、盖饰极简化的蟠虺纹。足跟饰凸起兽面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7.
甗(西周)     
<正>1985年济阳刘台子出土。通宽32.20厘米,通高46.70厘米,口径29.5厘米,为连体甌,器物厚重。方唇,卷沿,斜直腹。鬲部分裆,鼓腹,三蹄形足。甑、鬲结合部有三个伸出的榫扣以承箅。甑腹部一周云雷纹带,纹饰较浅。鬲部每足及对应的腹部均饰浮雕兽面纹。甑部有两处明显的补铸修补痕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8.
鲁中齐匜     
<正>曲阜鲁故城出土。匜长34厘米,宽17厘米,通高19厘米,造型规整,器型优美。器身椭圆形,流较窄、微上翘,兽首鋬,四夔龙蹄形扁足。口、流下饰窃曲纹,腹饰瓦棱纹,錾饰重环纹。匜内底铭文五行二十五字:"鲁司徒中齐,肇乍皇考白走父宝匜,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保用享"。  相似文献   

9.
公簋(春秋)     
<正>1977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出土,同出7件,形制相同。此件通高35.4厘米,盘径24厘米,圈足径17.7厘米。形似盖豆,簋身大口,方唇,折沿,浅盘,底略平,喇叭形圈足。器、盖饰鳞纹、蟠魑纹、三角鳞纹,圈足饰镂孔鳞纹。半球形盖,盖顶有八瓣镂孔莲状捉手,盖沿有四枚兽首小卡纽。盘内底有"公簋"二字铭文。现藏于山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10.
青铜簋     
<正>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出土。该簋侈口、束颈、鼓腹,平底、圈足。龙首形耳,下有钩状小垂珥,两耳间饰对称兽首。通高14.3厘米,口径18.5厘米,圈足径16.2厘米。器物造型规整、简洁庄重,为典型的西周早中期簋的器型。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镬鼎(春秋)     
<正>1977年沂水刘家店子出土。该鼎方唇,平沿外折,垂腹,圜底,蹄足截面呈圆形,立耳外撇。器身素面,仅器身两道弦纹。通高48厘米,口径43.1厘米。此鼎器型硕大,造型古朴浑厚。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盘(春秋)     
<正>1977年沂水刘家店子出土。此盘方唇,窄平沿,腹略鼓,浅盘,平底高圈足,方形穿附耳。通高12厘米,盘径46厘米,圈足径43厘米。器身及耳饰蟠螭纹,螭首突出明显。每一耳两侧各有一伏龙作向上攀爬之状,龙身有线条刻画鳞纹,造型生动有力。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江陵楚墓出土龙凤纹铜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件铜尊(见底封),一九六六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二号楚墓。与出土彩绘木雕座屏的望山一号楚墓一样,此墓也是一座楚国王室贵族墓葬,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这是其中的一件精品。铜尊直腹、有盖,盖顶部凸起呈园饼形,盖周有鸟形钮四个。器腹呈园筒形,两侧有铺首衔环,便于提携;平底,有三个兽面矮蹄形足,口径24.4厘米,通高17.1厘米。这是一种盛物的器皿。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容器中,还很少见到。引人注目的是,此器表面那些繁缛华丽的纹饰,是在器表錾刻的凹槽里嵌银加以磨  相似文献   

14.
<正>1977年沂水刘家店子出土。通高27.1厘米,口径22.3厘米,底径13.1厘米。方唇、斜沿,束颈、折肩,腹斜收,小底内凹、略残。肩两侧有兽首衔环耳。盖覆钵状,盖顶三虎为钮,虎作爬行状。器盖、身饰蟠虺乳丁纹。盖内  相似文献   

15.
杨远 《殷都学刊》2009,30(4):22-25
关于兽面纹的内涵的探讨,学者主要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关于其图案形式所代表的形象的争论,另一方面是关于其蕴含的宗教文化功能的探讨.而根据兽面纹的的载体青铜器的用途和纹样图案特点分析,兽面纹的内涵应具有时代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 玉起(石奔),1963年出土于日照县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中.长18厘米,厚0.6-0.85厘米.其上端正、反两面都刻有单线阴雕旋转曲线围绕目纹而展开的兽面纹.图左上角是其反面的纹饰拓片;右下角是其面纹饰拓片.这件玉(石奔)的发现,不仅证明距今4400-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玉石手工雕刻技术已达到如此精美而成熟的程度,而且其饰文本身也为后来商代青铜器兽面文、饕餮纹找到了渊源.  相似文献   

17.
徐子鼎     
<正> 1965年出土于费县城北上冶公社的台子沟.同时出土铜鼎两件,另一件无铭文.此鼎通高21.5厘米,两耳四股索纹,立于口沿之上.浅腹圆底,马蹄形三足,腹部饰变形蝉纹一周,重3.2公斤.纹下有铭文"余子汆之鼎百岁用之"阴文九字,为春秋时器."余"作地名则为"(余阝),邾国下邑;作国名则为"徐".徐子国,伯益之后.《路史》云:"伯益  相似文献   

18.
胡琼 《殷都学刊》2023,(2):25-32
商代青铜器“兽面纹”的艺术特征与商宗教思想体系紧密相联。“兽面纹”即“神面纹”,代表的是帝、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形象。“兽面纹”无一例外都凸显“神之眼”这一部位,目的是在祭祀时更好地沟通神界与人间。兽面纹的辅助纹饰动物纹可能是帝、自然神和祖先神的侍从,也是神界的一份子。神面纹在商代的大量出现,体现了商代以神为本的浓厚的宗教氛围,其背后是商王族天生受佑于神从而建立政权合理性的意识观念。  相似文献   

19.
<正> 秦二十六年陶斗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所做的量器.质地为泥质灰陶,器高9.2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7.7厘米,可容小米1000毫升.秦二十六年陶斗其器形为直口,平沿,平底斜直壁,口略大于底,器物腹部刻有二十行四十字,口沿一字,内底二字,共四十三字.腹部铭文为:"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相似文献   

20.
《中文信息》2008,(1):127-12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坐落于南宁市民族广场东侧,创建于1934年,现有藏品五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一百多件,包括80万年前的手斧,新石器时代的大石铲,商代的兽面纹铜卣,汉代写有370多字的《从器志》木牍等出土文物藏品;馆藏有大量民族文物,收藏有铜鼓360多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