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是戏曲文化的摇篮,戏曲文化之丰富,戏曲剧种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山西剧团数量在逐年减少。为了满足海内外戏曲爱好者的需求,保护山西戏曲文化的重要性日渐突显。本文通过对山西戏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目的是传承山西戏曲文化,并将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渗透到旅游活动中去,进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清戏曲美学理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戏剧理论史上具有先进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明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教化说”的完善与背离之争,丰富和提高了戏曲创作论;二是以汤显祖、沈王景和王骥德《曲律》为代表的对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精细研究。清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以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等为代表的戏曲美学的理论化、体系化;以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为代表的对戏曲美学的核心问题———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入探讨。明清戏曲美学理论可分为三部分: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批评鉴赏论  相似文献   

3.
云南戏曲渊源于原始综合表演艺术,在明清时期,受外来移民文化、外省入滇戏班等因子的影响,本土戏曲经过和外来戏曲文化的融汇与交流,逐渐发展并成熟。主要体现为戏曲创作成果丰硕,形成了节日、民俗及私家演出等多样化演出形式,到清代中叶,逐步形成了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滇剧、傣剧、花灯等剧种,同时,戏曲文化传播的渠道广、影响深,戏曲品评伴随着演出、剧本阅读等传播过程。结合明清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梳理这一时期云南戏曲发展的历史文化状态,对开展戏曲研究和戏曲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戏曲文化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窗口。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其文学性决定了秦腔唱词蕴含丰富的隐喻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从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三个层面探讨秦腔唱词隐喻现象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表述之隐喻性,以更好地理解秦腔以及其他地方戏曲唱词深层的文化蕴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明清两朝,戏曲成为山阴(今绍兴)祁氏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祁氏家族因此对戏曲,尤其是昆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戏曲也巩固和丰富了祁氏家族文化.祁豸佳是个天才艺术家,然而学界对他的研究至今仍为空白.通过关注祁豸佳的戏曲艺术造诣,对他的主要戏曲活动进行尽可能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并进一步阐述家族文化等因素对他成就卓越戏曲才能和素养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一种文化复合体,承载民间原生文化形态,也有文化精英的政治和道德诉求,是集大传统和小传统为一身的艺术种类。戏曲研究涉及到戏曲创作和演出、传播和接受以及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民俗等多学科门类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对戏曲发展和流变有一个大致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这就是戏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宫廷戏曲既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宫廷戏曲的研究,无论是从中国戏曲史领域还是宫廷文化的范畴,都有着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但是,宫廷戏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重要问题还远未达到全面深入。故宫学的提出,为宫廷戏曲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结合古代戏曲史和宫廷文化,论述宫廷戏曲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和新兴文化的冲击,民族戏曲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处于危机状态之中。为了保留民族文化的根须和火种,守护民族精神的家园,维护民族文化主权和国家文化安全,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必须坚定地对民族戏曲实施"活态保护"的策略。实施"活态保护",必须强调民族戏曲的原创性(鲜活的舞台性和立体性),认真进行抢救、恢复和重建。强化民族戏曲的主体性,保护传承人,推星造星,实行人才来源多样化,吸收壮大戏曲志愿者队伍。突出民族戏曲的双向接受性,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扩大民族戏曲的群众基础。坚持发展的观点,刷新文化精神,既重"硬件",又重"软件",保护与利用兼顾。  相似文献   

9.
受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空间转换的影响,不同戏曲文化之间会引起交融、互动与整合,进而导致戏曲文化生存空间的演变。对农耕、工业、知识三个时期(10-21世纪)影响山西戏曲文化生存空间因子权重值的定量化分析可知:戏曲在社会空间中由占主导地位演变为次要地位;宗教、礼乐和娱乐走向纯娱乐形式;全民性参与并获得社会认可的戏曲活动转化为少数人的"商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距离"的消失发展为文化的同质化并且造成戏曲文化原有的地域性、多样性与丰富性的艺术特征的消失。戏曲文化的生存空间呈现萎缩态势。  相似文献   

10.
在近几年出现的戏曲研究论著中,郑传寅先生的《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一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是一部学博才高、力厚思深的佳作。全书把古典戏曲放在广阔的传统文化的宏观背景之下,在民族意识的深层触摸戏曲艺术的脉博,从而开拓了戏曲研究的新视野,较为深入地解决了某些重要的问题,是戏曲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全书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民俗文化、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视角,对戏曲进行了不同方位的观察、审视,探索戏曲艺术在历史的行程中,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不同影响,因而发展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这些新的祝角,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辽阔的思辨空间,对戏曲史上某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比  相似文献   

11.
新疆兵团戏曲艺术在新疆特定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发展、衍变,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新疆戏曲艺术具有区别于内地戏曲艺术的鲜明个性,在剧作思想上注重展现边疆各民族的善良淳朴个性以及独特的文化生活,进而宣扬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理念;在音乐、表演程式、舞蹈、舞美等艺术表现方式上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兼容并蓄,传统戏曲艺术在文化认同理念的导引下,对西域文化及风情展示亦成为戏曲艺术在实现新疆化过程中与时俱进的革新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作为河南电视台名牌栏目,《梨园春》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以一种积极创新的姿态,不断挖掘中原传统戏曲文化资源,对栏目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改进,积极拓展栏目的影响范围,扩大栏目的影响力,使《梨园春》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对中原戏曲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研究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对晚明皖南戏曲家的影响 ,探讨李贽对梅鼎祚、潘之恒、汪廷讷的戏曲创作和戏曲观的影响 ,他们得风气之先 ,在戏曲创作或评论中表现出追步文化新潮的意识 ,开拓戏曲创作主题 ,扩展戏曲欣赏趣味。  相似文献   

14.
郑传寅教授的《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以“戏曲文化的特殊道路”、“古典戏曲的审美形态”、“戏曲文化的精神特质”等三编八章的结构,研讨了古典戏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全书史论交融、论述精当,反映了作者的深厚功底和严谨学风,也体现出作者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产生种种感受,总想转告给更多读者。  相似文献   

15.
在近几年出现的戏曲研究论著中,郑传寅先生的《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一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是一部学博才高,力厚思深的佳作。全书把古典戏曲放在广阔的传统文化的宏观背景之下,在民族意识的深层触摸戏曲艺术的脉博,从而开拓了戏曲研究的新视野,较为深入地解决了某些重要的问题,是戏曲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全书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民俗文化、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视角,对戏曲进行了不同方位的观察、审视,探索戏曲艺术在历史的行程中,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不同影响,因而发展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曲文化概论》读后沈达人郑传寅教授的《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以“戏曲文化的特殊道路”、“古典戏曲的审美形态”、“戏曲文化的精神特质’等三编八章的结构,研讨了古典戏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全书史论交融、论述精当,反映了作者的...  相似文献   

17.
中原是最早拥有戏曲艺术所有成分的地域,并且具有多种艺术相互碰撞、融合的良好文化环境。中原是培育戏曲的摇篮。在戏曲文化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中原人的社会生活、民众的文化心理转化为艺术元素源源不绝地注入戏曲文化,中原文化决定着河南戏曲的发生和演变的进程。河南戏曲的强大的吸纳力、惩恶扬善的思想倾向、崇尚自然美和深具阳刚之美的艺术风格等特点均源于中原文化精神的滋养。它不断地从中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营养,又时时地丰富、充实着中原文化,对于强固中原文化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程式化是东方古典戏剧的共同特征。戏曲程式是一套特殊的符号体系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广泛而持久的因袭性和不容逾越的规范性上。作为古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手段 ,程式保留了一代又一代戏曲艺术家的经验和智慧 ,促使传统戏曲走向辉煌 ,但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暂时性质”。它以屈己从人、率由旧章、循礼守制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托 ,折射出东方民族重视文化传统、顺应束缚的文化精神。随着这一时代的逝去 ,程式迅速表现出严重的不适———难以适应反映现代生活的时代要求和青年观众的欣赏趣味。现代戏曲符号体系的建构以飞速发展、追新逐异、张扬个性的时代为依托 ,不大可能再重复以故常为法度的程式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戏曲给了电影灵感、多彩的题材和内涵;而电影给了戏曲延伸生命的载体和广为传播的翅膀。现代的人们需要先进的文化滋养,民族需要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中国传统戏曲对传播先进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使文艺舞台、艺术形式异彩纷呈,当代人生活方式和文娱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得古老的戏曲处于低谷。民族传统文化传播除了各种艺术形式各司其职,还需要电影和戏曲再度联姻。因为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阵地。在“洋为中用”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受到现代学制的支持,对明清戏曲的经典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文学史书写使从前难登大雅之堂的明清戏曲“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获得了以中文系学生为主的大量读者,培养了许多明清戏曲研究专家,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文学史对明清戏曲的阐释成为明清戏曲经典的次生层,随着明清戏曲一起流传,主导了社会大众关于明清戏曲的认知。以20世纪的现代教育为背景,考察中国文学通史在明清戏曲经典化方面的特殊作用,有助于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明清戏曲叙述,对文学史的文化建设功能获得更加深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