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9,(1):15-26
在马克思思想发生史上,舒尔茨的《生产运动》具有重要地位。在这本国家统计学著作中,舒尔茨不仅从物质生产的现实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完整地使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概念,为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启发。同时,舒尔茨的生产理论仍然是以隐性的唯心主义为根基的社会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2.
哈维不平衡地理发展思想的理论化过程是:在解决城市空间生产和构型中初步奠定解释框架,在时空构造的过程理论中将其确立为核心话语,持续对其进行元理论投资并为社会主义政治规划提供思考方法,再转向全球层面的不平衡地理发展而实现再理论化。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构成哈维理论化的两翼,他落实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命题,将不平衡地理发展融入马克思的危机扩大再生产理论,充分利用尼尔·史密斯等人的成果,批判性地整合了新社会运动的理论经验,赋予其显著的元理论气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一兵 《求是学刊》2007,34(1):33-37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一书中,指责马克思的自然观仍然是启蒙观念中的奴役性关系概念,因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基础是征服自然的物质生产。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大写的规律和自然必然性都是这种支配性思维的产物。文章依据对马克思经典文献的科学理解直接回应了鲍德里亚的上述批评,并指认了其误读马克思的根本原因在于将生态伦理中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畸变为一种本体论话语,他开始走上彻底否定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改造和利用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3):65-72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蕴含在他对以往一切"生产劳动"思想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展望的构思之中。他以对他之前各个学派生产劳动思想片面性的批判为起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逻辑,设想了未来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存在形式,阐述了生产劳动理论的现实价值旨归,形成科学完整的生产劳动理论。沿着马克思研究生产劳动理论的逻辑思路与方法,结合当前中国的生产劳动领域的现实问题,需要坚持以劳动的本体性为前提,以"共享"发展为目标,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合理结合来印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必要性,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由费尔巴哈崇拜转向费尔巴哈批判经历了四个阶段:马克思受费尔巴哈"主宾原则"和人本主义方法的深刻影响;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创造性应用;马克思由抽象人的观点向现实人的观点转变;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发生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在研究中逐步确立了实践劳动的观点,受施蒂纳与受赫斯思想影响等。这一转向是马克思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了断与青年黑格尔派复杂思想关系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实现两次变革的显著标志,是马克思制定"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历史"的唯物主义出发点的理论土壤。  相似文献   

6.
场域与空间异化批判——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场域的空间问题研究有三个主题:空间自身的形塑,空间内部进行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以空间为载体的符号与思想文化再生产之间的共时循环关系.寻根究底,马克思和列斐伏尔都为我们指认了空间中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幕后推手作用,准确地分析了由于实践的异化所带来的差异性出场与断裂性在场的历史根源.列斐伏尔在继承马克思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所开创的哲学革命内核基础上,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准确对焦资本主义制度的商品与符号的景观社会,创造性地阐释了空间中的生产与生活的双重异化本质.他将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了嫁接,完成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在新时代更为细微而完整地阐释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思与史的辩证关系的指认.  相似文献   

7.
生产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建构在以总体性为特征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的。不从总体性出发,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生产仅仅理解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看到生产的总体性、丰富性和全面性。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无疑是建立在对生产总体性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在人类历史性实践活动的总体中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通过批判政治经济学所得出来的"总体结果"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深受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刻影响.进一步而言,是在扬弃包括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因而,其理论底蕴和内在逻辑潜含在它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之中.青年马克思实践主体性理论并非空中楼阁,其直接思想理论来源在于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来自青年黑格尔派主体性哲学的思想影响很大,正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体性原则蕴含了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之出发点.透过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的主体性观点,可以发现其与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之内在关联.因此,青年黑格尔派对于马克思而言,是可以超越却不可绕过的.毕竟,在给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影响方面,青年黑格尔派是不可或缺重要一环.对于马克思立场鲜明地与包括青年黑格尔派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决裂进而猛烈批判的过程,可以看作是马克思自我清算哲学信仰、自我超越进而前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7,(1):19-25
青年黑格尔派在其所从事的宗教批判中,用"实体""类"以及"唯一者"等意识形态替换了上帝,从而将基督教的宗教历史还原为人类理性的历史,这便使思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在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宗教的过程中逐步地确立了起来。马克思正是对青年黑格尔派主观臆造的"意志形态"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将历史发展的根据还原为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从而建构起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解决环境问题的荒谬性。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才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希望。福斯特还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找到了其中所蕴含的生态学思想,并且证明了这些思想都来源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其中,以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的理论最为重要,这一理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完整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黄克剑同志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分期论要》(载《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4期以下简称《论要》)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在1843年初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之后,就径直走上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道路,并不存在一个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决裂的“第二次转折”;青年马克思“接受的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是他的“人本主义的道德说教”。由此他断言,“那种认为青年马克思有过一个费尔巴哈思想阶段的传统看法,是既没有社会历史依据,也没有理论逻辑依据的。”  相似文献   

12.
青年马克思对卫生健康问题的关注是对资本主义病变的初步探察,其中折射出对劳动者的关切及为贫苦大众争取权利的理论初衷;呈现出反对设计论和神创论的自然观,主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自然界的理论品质;蕴涵着从劳动人民身体状况出发思考疾病与健康关系本质的理论火花。凸显了青年马克思开启思想探索时的认知水平和理论高度,这种逐渐形成的科学认知具有连续性和一贯性,体现了通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思想发展脉络,联结着马克思后来科学理论的最初环节,也是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准备和理论特征的起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偏重"物化"观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强调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从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因此,生活、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生活的生产"命题构成最具解释力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架构.发掘马克思"生活的生产"这一重要理论思想,对于重构科学的社会理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构中国的新型现代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实践中,已有的研究往往只强调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给马克思思想转向带来的理论支撑,却忽视了青年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人物鲍威尔之间的紧密联系,弱化了鲍威尔思想给马克思带来的启迪因素。近年来,这一问题逐渐被学界所认识,并形成了研究鲍威尔思想之于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共识。目前,经由麦克莱伦为主导的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中的费尔巴哈和鲍威尔之争,迈向了将鲍威尔思想置于马克思哲学理性的现实化意义上进行思想定位之观点演进。通过对观点的梳理,发现以往对鲍威尔与马克思思想关联的研究,没有做到以鲍威尔最初的理论奠基为基础,来理解鲍威尔思想之于马克思走向现实的积极意义,导致抹杀了鲍威尔思想中可能存在的正义方面,因此未能撼动费尔巴哈主导说。在此基础上,反思费尔巴哈的“主体”在历史性上的缺失,从而引申出鲍威尔革命的意识形态之于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沙夫通过对人的问题和人类个体问题的深入研究,厘清了青年马克思与成年马克思之间的理论联系,形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的整体理解,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在20世纪背景下,沙夫建构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主要有三种理论形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特征.沙夫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在社会批判和实践策略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沙夫的人道主义思想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德勒兹以欲望为逻辑起点,与他的合作者加塔利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后现代微观政治理论,开拓出了批判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全新路径。在与马克思的关系上,他和加塔利始终对马克思充满赞誉,并声称他和加塔利“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拒绝对马克思作简单的教条似的回应,通过对马克思的主体思想的大胆解构和富有新意的建构,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的同时对马克思思想展开批判,提出各种微观的政治策略,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拓宽了新领域。可以说,在当代境遇中,开启马克思与德勒兹的思想对话,有助于我们吸收德勒兹的合理创见来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共产主义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最伟大的精神导师,马克思的眼光是非常高远的,通过对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分析,他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类历史由地域性民族历史走向整体性世界历史、世界出现一体化趋势的客观进程,并在世界历史的宏观背景下观照人自身的解放及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等问题。纵观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活动,他始终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以其世界历史理论为出发点的。因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在他庞大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为之辛劳一生而构建的共产主义学说就是以他的世界历史…  相似文献   

18.
青年马克思的著作蕴涵着丰富的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表达采用了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形式。但是,在这一逻辑形式之下,马克思却深入地挖掘了人的复杂的现实关系维度,深刻而辩证地揭示了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物质生成性特征以及社会发展应当具有的属人性特征。与此对应,马克思批判了资本对社会关系的物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马克思的主要经济著作,探讨他如何为生产劳动理论奠定坚实基础,确立科学体系,并进一步加以充实和发展。在这一探讨的基础上,进而阐明:这个理论虽着重分析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劳动,但也涉及到资本主义精神生产劳动,而且暗示后者的重要性将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加大;虽强调生产劳动的社会规定性的特殊意义,但也从未排除它的物质规定性的作用,而且认为这两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虽集中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但也指出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途径,而且表明后者正足前者的否定;虽反复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但也揭示一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而且这些原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遵循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在批判继承魁奈、斯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终极真理,而应该掌握他考察和阐述这一问题的思想方法,即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来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马克思只能就他当时所见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建立他的生产劳动理论,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