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000年以来中国的婚姻支付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在终生预算约束条件下,婚姻支付上升会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选择产生直接影响。文章采用跨期分析方法构建老年劳动参与选择模型,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实证检验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婚姻支付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及劳动参与时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及家庭固定资产水平异质性;(3)婚姻支付与老年劳动参与之间存在平缓的“倒U型”关系,这可能与老年人的财富水平相关;(4)养老金水平、健康状况与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婚姻支付在普遍增加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基础上,还显著促进了“弱势”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包括:农村、女性、高龄、低财富水平及低健康水平的老年人。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防止婚姻支付过快上涨,完善老年劳动力市场,加强兜底性社会保障建设等促进婚姻支付与老年劳动参与双向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任远  韦丰 《南方人口》2022,(5):54-65
本文分析0~3岁婴幼儿机构托育对女性劳动参与和劳动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机构托育能显著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的概率,且主要影响年轻女性,但并不会影响已就业女性的劳动时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户籍、一孩还是多孩家庭、是否有祖辈帮助,机构托育对女性劳动参与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于男性的劳动参与和劳动时间来说,婴幼儿机构托育均不会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有0~3岁婴幼儿、但未获得机构托育的女性相比于无婴幼儿的女性而言,其劳动参与概率显著更低,“母职惩罚”确实存在。而那些有0~3岁婴幼儿并得到机构托育的女性与无婴幼儿的女性在劳动参与上无显著差别,说明婴幼儿机构托幼能够有效缓解“母职惩罚”。本文提出,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社会机构托育服务,能积极促进女性劳动参与和帮助女性发展,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促进家庭发展的重要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4.
王慧莲 《南方人口》2003,18(4):57-62
本文利用2001年秘鲁国家统计和信息局第三期家庭抽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在秘鲁城市中,人口、经济和教育变量是如何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的.并且将首都利马和利马以外的其他地区加以区分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秘鲁城市范围内.女性劳动参与随着女性生命周期的变化出现了很明确的模式;生育、婚姻状况、与家长的关系、接受高等教育(指硕士及以上和培训)明显地影响女性劳动参与。在首都利马和其他地区的大部分影响方向很类似。但是在首都利马的影响程度要大一些。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检验婚姻承诺在女性家庭经济贡献与婚姻冲突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中的测量工具包括:婚姻承诺量表和婚姻冲突量表。被试为763位来自北京市区的已婚女性。分析表明,婚姻承诺可以调节收入高于丈夫的女性的婚姻冲突。研究结论是:婚姻承诺对相对高收入女性的婚姻冲突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流动女性的婚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锐 《西北人口》2010,31(5):71-76
文章利用"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调查研究"课题收集的数据,对流动女性的婚姻质量现状进行描述。在对中外关于流动人口和婚姻质量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流动女性婚姻质量因素的假设,进而对实证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个人条件、流动经历、物质条件以及婚育状况等都是流动女性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农村女性婚姻迁移人口的成因及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大批中国西南地区的农村女性青年远嫁到东部较富裕的地区。这不仅打破了迁出地、迁入地的性别比平衡,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成因与影响初步探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薛畅 《南方人口》2023,(3):68-80
基于劳动经济学相关理论,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4年和2016年混合横截面数据,使用工具变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农地确权对农村女性的就业促进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地确权显著的促进了农村女性劳动参与。进一步讨论发现,确权因婚育状况、人力资本和工作经历的不同而对农村女性的农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劳动参与产生异质性影响。因此,未来确权工作中应注重土地经营权确权中的性别差异,考虑农村女性就业需求的多维度因素,提高农村女性的就业机会和整体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逻辑斯蒂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险等因素对城乡老年人劳动参与可能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缓解经济压力是老年人劳动的主要原因,但社会参与成为高学历城市老年人群参与劳动的重要动机;良好的身体状况提高了老年人劳动的可能性,对农村和男性老人的影响尤为突出,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表现出更强的劳动参与倾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妇女婚姻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 《人口学刊》2002,(4):32-35
利用 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数据 ,分析影响妇女婚姻状态的社会经济因素 ,并通过多元回归模型 ,在有统计控制的条件下 ,检验各社会经济因素对婚姻状态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 ,居住地、民族、教育程度、收入和地区各因素都有对婚姻状态独立而显著的影响。其中地区的影响最大 ,而其他因素没有系统性模式。对于收入、民族和地区的影响 ,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确立它们与婚姻状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估计了子女数量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工作时间投入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并通过采用工具变量法和赫克曼两步法(Heckman two-step)解决了回归分析中子女数量的内生性问题以及工作时间和工资方程中存在的样本选择问题,第一次全面考察了中国城镇和农村已婚女性生育率对其劳动供给行为和工资水平的因果效应。实证分析表明,生育子女数量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城镇已婚女性的劳动供给,并且显著降低在业女性的工作时间投入和工资水平。生育子女数量的增加对农村已婚女性是否参与非农就业没有显著影响,对参与了非农就业女性的工资也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降低了其工作时间投入。  相似文献   

13.
于米 《人口学刊》2017,(3):97-105
女性农民工已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力量,体面劳动是一种有尊严的、和谐的劳动,是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劳动观。研究女性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体面劳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管理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女性农民工体面劳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验证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于体面劳动的双重作用路径,同时验证心理资本的正向调节作用,旨在引起社会对女性农民工体面劳动的关注,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为丰富体面劳动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外来婚嫁女的婚姻状态与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四普资料及专题调查资料 ,本文分析了江苏外来婚嫁女的数量 ,来源地分布 ,年龄文化特征 ,城乡及行业职业分布状态 ;研究了从各地乡村到江苏城镇、乡村婚嫁女的家庭和婚姻现状 ,及存在问题 ;考察了她们对未婚同居、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对离婚、婚外恋的态度 ,以及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 CLHLS 队列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及经验论证,解析出婚姻状态影响老年人死亡概率的作用机理,即在婚状态以其“保护效应”减小老年人患病的机率,进而减小其死亡概率;相反,不在婚状态的“损害效应”会增加老年人患病的机率,进而增加其死亡的概率。在所得结论基础上,为促进老年健康和应对养老挑战,针对老年人婚姻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文章运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城镇劳动供给的基本现状和特征;并通过研究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剖析了目前城镇劳动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依据劳动经济理论,应用吉林省的微观数据,从劳动力的人口特征、受教育程度特征、户籍特征和地区差异等角度,研究吉林省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现状。针对吉林省城镇劳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就业优先、发展新兴产业与第三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方涛  易润 《南方人口》2015,(2):43-56
健康是影响老年人继续从事劳动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而日渐凸显。分析了从2001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的城市退休低龄老人的情况,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问卷的数据,从健康的角度考察了女性55岁到65岁,男性60岁到65岁这部分的城市退休低龄老年人,按照总体以及分性别、女性的分年龄段三个角度探究所选取的社会健康状况、一般健康状况和疾病史、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身体功能障碍以及精神和心理等五大类健康指标对样本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女性推迟结婚,结婚率下降和初婚年龄的提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使用1990、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依据年龄别初婚频率、曾婚比例及婚姻推迟、补偿和补偿指数指标,分析女性1930~1985年出生队列婚姻推迟和补偿情况,以及1965~1980年出生队列婚姻推迟和补偿的城乡差异。结果表明,1930~1985年出生队列,各年龄曾婚比例下降、婚姻推迟,婚姻的推迟和补偿存在城乡差异,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女性婚姻具有推迟效应。1930~1970年全国出生队列婚姻推迟得到完全补偿,1975~1980年婚姻推迟最终虽未完全补偿,但补偿指数较高,终身未婚比例很低。1985年出生队列补偿指数比之前的出生队列明显降低,终身未婚比例增加,晚婚转变为不婚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第四次信息技术改变了男女劳动市场的绩效,女性在劳动市场的就业机会、职业选择、收入水平以及福利待遇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文章采用任务模型,利用CGSS2003和CGSS2015跨年度数据,运用Logit回归和OB(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进行反事实构建,检验技术变迁对女性劳动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在劳动市场就业机会提升源于技术变迁偏向于非常规任务的“女性优势”,即技术变迁偏向增加女性具有优势的非常规职业需求,从而带来女性就业机会和劳动市场绩效提升。同时女性在获得更高收入上仍与男性存在较大差距,说明男女“同工不同酬”以及企业偏女性雇佣对女性剩余的侵占。反事实构建发现高等教育女性就业比重增加并不能完全解释女性在劳动市场的崛起,这展示技术变迁不仅直接提升女性劳动市场的地位,而且还间接提升女性的教育回报率。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从技能需求视角对比不同性别劳动市场绩效的差异,强调技术变迁带来的男女就业机会的收敛趋势。文章从技术变迁的视角解释女性在劳动市场的崛起,审视女性劳动市场就业地位的上升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对智能时代劳动力全面发展和人才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