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同时期的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郁达夫等人不同,林语堂的成长过程比较特别.鲁迅等人走的是从"中"到"西"的路子--从小接受的是国学教育,长大后才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如鲁迅从七岁到十七岁读的都是私塾,到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才接触西方教育.而林语堂从小学到大学读的都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注重神学、外语而忽视国文,这就必然割断了他与中国文化的血脉.  相似文献   

2.
回归、审视与选择--论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督教家庭和教会学校教育,造成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隔阂;旅居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又使林语堂对"自己民族特有东西"情有独钟.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与他同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有所不同.他有着强烈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同时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着传统文化,以西方的视角选择着传统文化,而他的回归、审视与选择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的.  相似文献   

3.
贺小华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228-236
圣约翰大学是近代以来外国差会创办于中国的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在西方传教士设立于中国的教会大学中,圣约翰大学是首个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并以地道英语教育为媒介传播西学的高校。圣约翰大学独特的办学模式在诸多方面均开创了中国新式高等教育之先河。西方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引入让人们开始理性看待并思索未来中国教育发展及变革的方向;圣约翰大学成功的办学实践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社会精英,他们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圣约翰大学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积极影响。重温这段历史,在当下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会大学指的是西方教会在中国设立的岭南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等十多所高等教育机构。自 1 9世纪 80年代起 ,教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 ,一般认为 ,受美国长老会差遣的传教士狄考文主持的文会馆 ,于 80年代开始进行高等教育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教会大学。绝大多数的教会大学是在 2 0世纪初以后正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的产生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 ,教会大学在办学目的、教学活动、教育管理、教师及学生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 ,并作为教会学校体系的尖顶而对中国的社会及文化教育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林语堂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举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存有的遗憾,那么作为著名文学家文化人的林语堂长期受到贬斥和遗弃恐怕是其中最为显目的.其实,林语堂八十多年的生活遭遇和创作成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是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林语堂早年曾接受长时间的教会学校教育;林语堂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造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林语堂在美国生活长达三十多年而晚年却携家带子回归台湾省;林语堂既是一个散文大家又是著名长篇小说家,他一生仅长篇小说就有十多部;林语堂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少见的自信者.他说,“我有雄心让小说留传后世”;林语堂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京华烟云》也  相似文献   

6.
熊月之  周武 《社会科学》2007,(5):147-163
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一所大学,曾经寄托着万千学子的憧憬和梦想,享有"东方的哈佛"之美誉,无论在上海城市史上还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都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简要论述了圣约翰73年曲折的办学历程,归纳分析了圣约翰大学的特色和传统,最后将圣约翰大学成功的奥秘归结为四个一,即一个睿智的校长,一群出色的教师,一套严密的管理体制和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相似文献   

7.
吴梓明 《文史哲》2001,10(6):93-98
义和团运动之前,教会学校在中国已有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办学计划,教会学校之间的合作存在很大的困难,以及因受清政府的排斥而居边缘化地位。义和团运动以后,清政府的教育变革改善了教会学校的外部环境,教会学校则借助各种条件拓展自己的空间,充实教学内容,并加快了各校联合的步伐,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从"李提摩太与山西大学堂"、"雅礼学会的成立"及"中国教会大学的联合运动"三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与教会学校的发展虽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确有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一些中国现代作家先后在教会学校中接受了教育,英语学习给予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语言工具,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对他们的人生态度与人格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教会学校的学习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具有文化双重性的特点,大多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博爱、宽恕等精神,以批判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伦理思想;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自由等思想,以摆脱传统封建等第思想的束缚;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民主等思想,以追求现代文明中的社会理想。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素养、思想意识、文学创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显示出教会学校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欧洲文明的两大支柱——希腊文化和希伯来信仰,在四千年华夏文明的土壤上,其传播、嫁接的生命力,注定是艰难曲折的。百年租界文化尽管地区不够广,但影响深远,在现代中国文教事业上的开拓性和示范性,不可抹杀。近现代西方文明与基督教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意义上的中学、大学、学院和各种正规学校,首先在租界出现,而最早的现代学校,多由基督教传教士开办或与教会有关。教会大学建立以前,中国传统教育大约处于西方16世纪宗教改革以前的水平,即以古典文史知识为主;到20世纪初,在华最好的教会大学的水平接近了同时代欧美一般大学的程度,这一飞跃同教会大学是分不开的。特别应注意到:革新的教会学校沪江大学,确立了教会大学中国化的"沪江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代教会学校开设儒家经典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9世纪 ,伴随基督新教对华传播 ,教会学校在南洋、澳门、中国内地相继出现。尽管新教传教士标榜教会学校的目的仅仅作为其宣教的一种辅助手段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教学内容 ,但又均强调儒家经典教育 ,甚至将其置于西学之前。新教传教士此举既是基于儒家经典可以促进基督教传播的传统识见 ,又有藉此吸引中国学生就读 ,同时亦有利于教会学校毕业生顺利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借以提高教会学校的社会地位及影响。总之 ,教会学校开设儒家经典教育的策略文化宽容举措 ,一方面减缓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疑惧心理 ,争取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支持 ;另一方面亦使基督教在华易于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 ,也对由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的嬗变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