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坚持把"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价值目标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落实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目标的人民性.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价值目标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万光侠 《东岳论丛》2022,(11):26-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人民性是新时代一个重要命题,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意蕴。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与人民的本质关联,聚焦人民精神需要、人民主体性、人民文化权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人民实践方法论原则等方面,深入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人民性的价值原点、价值动力、价值目标、价值评判与价值实现,以真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价值引领、激励规范、凝聚共识、协同整合的功用。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意识形态宗旨和本质的集中体现,人民性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价值旨趣。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民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引领人民三重逻辑的内在统一。为了人民,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旨归;依靠人民,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生动力;引领人民,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目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人民,巩固人民思想基础,凝聚人民价值共识,实现人民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4.
人民性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丰富的思想内涵、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五年,随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提出,概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日益成为人们的核心话语,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开始从基本范式、理论根基、功能定位和当代建构等多重维度全面切入,并对其未来研究的基本路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孙洪义 《天府新论》2004,2(1):21-23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由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这两种主要道德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既重视经济伦理,又重视社会伦理的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伦理建设与社会伦理建设的协调统一,以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构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扩展具有时代特点的内涵和外延,探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应研究的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良好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道德传统。对于我们民族道德遗产中具有人民性和科学性的东西,那些反映社会运行的一般规律,具有超时代价值的优秀道德遗产挖掘、整理、归纳出来,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不仅可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社会主义道德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道德基础,而且对于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有极大的开发利用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论证了道德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并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指出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同时 ,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必须高度重视从传统道德资源中汲取智慧。道德、文化属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其真理维度,也有其价值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可以归结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四大价值目标均有其特定的涵义,有其不可相互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四大价值目标并非等量齐观,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前三者都服务于人民幸福.四大价值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先后两次提出"走自己的路".从中共十二大到十六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在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确立起来的重大认识.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胡锦涛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角度,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崭新的价值涵义.在当代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共性和中国特色的个性相结合,体现出共同理想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各方面的思想观念汇集而成,主要来自伦理道德、教育、经济、政治四个方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参与综合国力竞争,是传统文化当代化的现实意义.增加财富、改善生活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点,和谐和公平两个思想观念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一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 ,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 ,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广义的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 ,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更加注重务实性、充分体现包容性、融入空前的超越性、涵盖鲜明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本质属性,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以"执中鉴西"的理论风格,借鉴西方,创新传统,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民生主义,为中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民生主义不是民粹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它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判断西方资本主义,重新阐释传统理想,以"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的选择,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贯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是一个适合中国发展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在形成历程上可以分为萌芽、初创和形成三个阶段;在内涵上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的统一;在意义上,它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论,又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此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还必须澄清关于它的几个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迈向更高阶段的经济甚至物质性崛起,中国迫切需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道德价值观体系,当然这也是顺应当代世界历史潮流内在要求的应有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利益—责任—命运“三位一体”的共同体,总体上应大致遵循以下路径:首先通过继续坚持和平共处建构利益共同体,进而大力倡导和平共生建构责任共同体,最终实现以和谐共生建构命运共同体的长期愿景.这不仅符合国际关系理论中国际安全文化从霍布斯式向洛克式直至康德式发展的一般逻辑,也符合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国际关系发展史和自1949年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史的总体规律.而通过继承、升级和创新实现中国特色的国际道德价值体系与既有国际道德价值体系的和平共处、和平共生直至和谐共生,将是推动中国与世界由利益共同体向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迈进的必然方式,确保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一起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五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不可分割又各有自己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建设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