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拥有人才谁便拥有未来──国外人才观念概览及启示李永臣在国外把人力视为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视人有为“国宝”、“人对就是人财”、“人才就是资本”、“财从才来”的“人才第一”意识牢固深重。美国一位钢铁大王说,如果你把我的钢铁公司没收了...  相似文献   

2.
郝银 《人才瞭望》2005,(4):11-11
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人才资本是随着知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逐步变化的四个概念。人才资本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概念,强调把人才作为一种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资本来投资与运营。因此继“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后,又提出“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观念,并把加快人才资本的优先积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新战略、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因此,要确立”人才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投资”的观念和“人才资本是可以开发和经营”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文静 《人才瞭望》2006,(9):65-65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企业是什么?企业说到底,就是人。管理说到底就是借力。你能把许多人的力量集中起来,这个企业就成功了。”的确,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问的竞争已经成为人才间的竞争,因此,谁拥有大批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在网罗人才方面,国外一些中小企业的求才妙招将给我国企业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营造现代企业家成长环境耿兆林一马克思曾经指出,只要存在共同劳动,存在社会分工和协作,就需要管理。企业家就是以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的行家。法国经济学家瑟德于1800年提出企业家一词,指的是介于资本和顾客之间的卓越人物。这类人充满创意、想象力和精力,承担风...  相似文献   

5.
“人才资本是核心资本”。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高点”和重要保证,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缺乏不竭的动力。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就是人才强国,它是完成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经营人才     
最近,笔者有幸拜会了一位国内知名的企业家,在与他的交谈中,他的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关注,就是在谈到他的经营诀窍时,他说:“企业”这两个宇很有学问,“企”字上面是“人”,如果把上面的“人”字去掉,那你的企业就算到头了。很明显,这位企业家的意思是:经营人才是经营企业的第一目标。确实,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经营企业的核心就是经营人才。经营企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经营人才的过程。经营人才应该成为企业的立足点,并付之于坚定不移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团结”者,从字型意义上讲,别有韵味。一个“团”字,就是把人才聚集到一个方阵中来。“结”字就是让人才像丝线一样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右边一个“吉”字,寓意做到了紧密交织,事业就吉利,前程就吉祥。跳出传统的、笼统的团结观,要使人才在一个方阵、一个团队抱成团,需认真研究把握构成团结的四个定位:文化定位、结构定位、质量定位、艺术定位。  相似文献   

8.
黄进 《人才瞭望》2006,(1):38-38
不久前,看到两则形成鲜明对比的信息:一则是“母鸡拿来就生蛋”,用高薪挖来各类优秀人才,构建外来人才的“帝国大厦”。美国安然公司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吸引外才的大公司。1990年,当安然公司的斯基林创建人们熟知的“资本与交易”分公司时,他决定源源不断地引进他所能发现的最好的各类人才。20世纪90年代,安然每年要吸收250名新出炉的MBA。安然雇用了最优秀、最聪明的人,却不重视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外引人才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不易合作,不愿躬行,自视清高,频繁跳槽。最终,安然垮了,原因固然很多,但从人才学的角度进行诠释,其人才形成体系先天不足、危机潜隐,不能不说是人才大厦轰然倒塌的致命硬伤。另一则是“自养母鸡也生蛋”。  相似文献   

9.
海尔:先造人才再造名牌海尔总裁张瑞敏常说:“你能翻多大跟头,我就给你搭多大舞台。”在海尔“赛马不相马”,海尔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制度,使每个人都能在这个企业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海尔的管理人员是公开招聘的,坚持竞争上岗选拔人才。每个月由人事部门公布一次空岗情况和招聘条件,经过严格的实绩考核、笔试、面试,使人尽其力,才尽其用。1994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的赵斌在跨入海尔后不久就荣任北京营销中心经理,那时他只有24岁。在北京任职期间,他把海尔文化引人营销活动中,海尔在北京市场上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市场给了…  相似文献   

10.
一语惊坛     
●灾害成为捞钱的资本,救灾成了上升的政绩。●这差钱,那差钱,就是三公消费不差钱:这失修,那失修,唯有政府大楼没失修。●“蒜你很”、“豆你玩”,这样猖狂,底气在哪?●内部“接班”,“近亲繁殖”,品质差:公开招聘,“远缘杂交”,优势大。  相似文献   

11.
傅振兴强调说:“中国现在很重视人才引进,其实把人才引进来,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2.
把员工人为地划分为“圈内人”和“圈外人”.对“圈内人”给予完全的信任.甚至是放任和纵容:对“圈外人”严加防范.头上悬把利剑,都是不明智的做法。你惟一的选择就是回到公平的轨道上来,否则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优秀的人都会离开你.你也将因此而破产。  相似文献   

13.
《人才瞭望》2005,(1):17-19
2004年12月4日,由河南省人事厅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人才资源开发》杂志社、博目(北京)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原首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在郑州隆重召开。河南省人事厅副厅长高勇同志致开幕词。高勇同志介绍分析了河南省省情及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强调人才是中原崛起的第一要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和基础,没有人才,河南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建设、尊重人才的浓郁风气,营造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氛围,营造鼓励个性、激励创新的氛围,把河南由人口大省转化为人才资源强省.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真正实现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14.
人才是城市竞争力的第一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些重要论述宣示了中国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广纳天下英才的博大胸怀,对于深圳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他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2023年9月8日,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  相似文献   

16.
需要强调的是,《决定》中的人才观与人才学中的人才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在于,《决定》中提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是给人才下的定义,不能理解为人才学意义上的人才定义。而是讲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注重说明人才对于党和国家的从属性和贡献性。联系在于,它肯定了知识或技能是人才的首要和根本所在,人才学的人才定义也应如此。虽然,它也讲“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但显然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所讲的,这里的“创造性劳动”是与“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7.
花旗银行的目标是要把自身建设成为全球最好的商业银行,而建设最好的银行,就必须有最好的人才。因此,在员工哲学的指导下,花旗银行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不断强调“人才是保持企业领先的关键”,把选用与留住优秀人才作为一贯的基本政策。花旗一直奉行“充分开发和高效利用人力资源”的政策,其全球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是聘用、培养并留住最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宋蕾 《人才瞭望》2005,(4):12-13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没有人才,科技创新就是一句空谈。因此,温总理在国家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三个“需要“:“我们需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需要一批在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的科技领军人物,需要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这是从不同层次概括了我们必须具备的科技人才资源。没有这样的人才队伍,就不能支撑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科技进步、创新和腾飞,  相似文献   

19.
仅在6年前,“国家干部”还是足以引人自豪又颇令别人羡慕的身份,而今天,“国家干部”观念已逐步被人淡化,打破这一笼统称谓,取代原有国家行政机关于部的,是一种更科学、更准确、更切乎实际的称谓──公务员。“国家干部”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种区别于农民一线工人以及非国有所有制人员的职业划分和人事管理机制在建国以来运行了长达40多年。有了“国家干部”这个身份,就有了“吃皇粮”的资本,就有了衣食可保的“铁饭碗”。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身份,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有多么过人的才华,你都会被“国家机关”拒之门外!就…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人才交流》2013,(11):66-66
2011年11月4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盛装开幕,本届大会适逢中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和大会创办第十届,是—次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大会。深圳论坛全球精英荟萃,新锐思想迭出。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国际化推动人才的发展和流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是非常成功的,基本上达到了西欧德国的经济水平。这其中关键是人才的流动,人才其实也是一种资本,随着其他领域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