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魏晋时期情的觉醒与玄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时期。这两种觉醒的核心是情的觉醒,情的觉醒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也有魏晋玄学的影响。王弼哲学从理论上为情的觉醒敞开道路,嵇康、阮籍在实践中表现出情的觉醒,郭象则是从理论上为情的觉醒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未知死,焉知生”——中国古代死亡观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死亡观大体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近代几个阶段和几大观点.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主要观点是"未知生,焉知死";道家主要观点是"齐生死";无神论主要观点"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相似文献   

3.
"死所"这个概念,不仅指人死时的空间处所,也包括人死时的时间选择,更涵括赴死的原则与精神信仰在内.李贽所追求的"死所",关键在凸显自我主体的意志,即便生死大事,亦要自我来掌控.李贽的生死现主要是"无生死"之佛说:而李贽自杀的根本原因则是求"烈烈之名".  相似文献   

4.
在写于其晚年的<大人先生传>一文中,阮籍描绘了"士君子"、"隐士"、"薪者"和"大人先生"等四种人格意象.对于这四种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历来有颇多的解释,比如,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这四种意象,很有可能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四种观点.但笔者以为,作为其晚年的作品,阮籍在这里所做的,极有可能是对其一生的回顾、总结."士君子"、"隐士"、"薪者"三者则是代表了阮籍一生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大人先生"则是阮籍的精神归宿所在.而矛盾和苦闷之情,则充满着阮籍的一生,成为他一生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刘学智 《船山学刊》2014,(2):99-104
儒、道对哲学生态问题有诸多相通之处,然其相异点也是明显的。从哲学生态本体观上说,儒家之根本点是"生","生"体现了儒家对生命本源性的理解;而道家则突出道的实在性、本原性和万物生成过程的自然性。从生态价值观上说,二者都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的价值,然其相异之处在于:儒家主张"人为天下贵",人能"参天地,赞化育";强调"和谐",认为"万物并育"而"皆得其宜";主张"仁民爱物",强调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而道家则在自然为本的基础上看待自然的绝对价值,主张"与道合一"、"人与天一",强调"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关心中国前途与命运,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对"资本"的针砭入木三分,尤其对中国农村的观察细致入微,为其改造与建设,身体力行.他将中国定义为村落社会,也符合历史的真实.然而,他以中国属"村落社会"性质为理由,反对"商品",质疑"市场";反思"强国之道",力主"农业立国";阐扬"乡学"传统,倡导"孔家生活",又说明他寓于"乡村建设"思想中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具有迂阔空想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晚明思想家李贽因为思想史的背景、生活阅历,以及个人思想上的喜好,40岁之后便以求生死之道为人生之首务.他从求"真人不死"之道到寻"出离生死"之道,其生死观可谓亦儒亦道亦佛,又是非儒非道非佛的,只能定格为"李贽的生死智慧",是一种综合性的创新.其意义在于为现代人树立起一个观念:思考死亡问题有着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振云 《兰州学刊》2005,(3):282-283,302
阮籍和陶渊明都爱饮酒,都是诗人.但是,阮籍的诗中几乎无酒,而陶渊明诗则几乎"篇篇有酒",其中的原因既在于陶渊明的时代,看惯了乱世的变迁,思想变得平和,更在于陶渊明通过儒家"固穷守节"、"安贫乐道"的修身之道,达到了道家的"抱朴守真"的既躬耕又脱俗的生活境界,诗与酒的融合便缘于此,不是酒与诗彼此融合,而是二者都融合在生活里,成为一体.阮籍诗与酒的分离,亦缘于生活的两面性:表面反礼教,内心执著于礼教,诗与酒的分离实是心灵的自我分离.此外,阮、陶二人亦有着时代思想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充分展现了魏晋士人的个性风采,即以"我"为本的高自标置与以"真"为贵的我行我素。虽然这被钱穆、余英时、李泽厚等看作"个体之自觉"或"人的觉醒",但其实际上亦有限度且不宜夸大。回到古代士人"个体"存在及演变的历史时空,通过与汉代及以前和唐代及以后的士人对比可知:魏晋士人拥有一定的个体或自我意识,但尚未达到真正的"人的觉醒";他们的"个性"言行及生活态度,无法掩饰其"非个性化"的存在真相。总的来说,魏晋士人的个性张扬具有推动审美文化实践和开拓新道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阮籍 《咏怀诗》 的细读,存在"止而不言,各自体会"主观强解",以及"回归语词,感悟式理解"几种不同的途径.陈寅恪、 黄节、 萧涤非先生所代表的重视"用典",通过典语读诗的方式,立足于文本及其现实的语境关联,实现进一步的深入文本.以此为视角,以阮籍 《咏怀》 第一首为例,可见其在某种程度上叠加了"今典"与"古典"的双重意味,一方面呈现理想的君臣际遇;另一方面,言现实中贤人在当下的政治中缺失了理想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归宿,皆欲离开国家政治高飞远走.虽未直接讽刺批判时世时人,然委婉遥深地表达了对于当下政治现实的担忧.此种意旨正与当时的诗学语境、诗语语境、 历史语境以及阮籍前期济世情怀相契合,当为正始时期阮籍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