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晋僧人竺法护一生译著了大量的佛经,关于他译经的数量与时间,各家所述不尽相同,对研究竺法护译经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敦煌寺的位置、起源、演变等系统的考证,认为其是汉长安城一带惟一遗存至今的佛教寺院,是陕西现存佛寺中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也是整个中国有资可证的最古老的佛寺之一。该寺因为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地方,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东汉至两晋时期,竺法护所译佛经不仅部类多,而且数量大,其中,文殊类经典占了相当一部 分,结合相关资料统计,译数仅次于唐不空三藏。相关经典对文殊形象、文殊智慧、文殊法力等极力渲染,文殊 信仰由此得到极大宣扬。同时,作为竺法护译经团体中成员,聂承远、聂道真父子的相关译介是竺法护所译文 殊类经典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延伸。而竺法护对《维摩诘经》的重译以及对此重译本的删减也体现出他对文 殊智慧的推崇。竺法护的译介很大地促进了文殊信仰在中国的初传,奠定了文殊信仰在中土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竺法护译经词汇丰富,其中的一些词语词义,对大型语文类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词目、义项、释义、书证等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重要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的"不具来生业报恩"当作"不惧来生业报因"."业报恩"不可理解,"业报因"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且变文中旁证甚多,故"恩"当作"因"."具"虽可与"业报因"搭配,但不合上下文意;上下文多说地狱之可惧,且"惧(畏)因(果)"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故"具"当作"惧".  相似文献   

8.
"七世父母"是敦煌藏经洞出土写经题记中主要的"奉为"之一.本文认为佛教七世父母指此身以前过亡的代代父母,以转世轮回为理论根基,宣扬一切众生皆为父母,与中土固有七世祖宗有本质不同.作为一种新理论,以其学说的优越性,七世父母理念对中土孝道内容做了重要补充,深刻地影响了民众孝道观念.  相似文献   

9.
北京舞蹈学院敦煌舞教学大胆突破元素教学法的常规,直接以表现性组合介入,有效强化了舞蹈的风格性,并使舞者的身体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在舞蹈界引起较大反响。这一成功探索为风格性舞蹈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探讨了表现性组合在敦煌舞教学中的合理介入与训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敦煌文"概念自提出后,至今仍没被学界广泛接受。但"敦煌文"概念从无到有,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体现了学人对它的不断思考。结合"敦煌文"作品的实际情况,参照《文选》等文体理论典籍的文体划分标准,在吸收历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强调应当充分重视文体资源丰富的敦煌文宝藏,确立它的应有名分,提至与敦煌诗歌并重,并加以系统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敦煌石窟在我国古代佛教石窟造像中历史悠久,其塑像、壁画展示出佛教经典的流布和造像艺术,随着社会变革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反映出每个时期的内容和形象以及艺术风格均有所不同;大量写经卷子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珍贵的、以敦煌地区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史和地方志的资料,反映出敦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成为我们研究历史最直接、最详细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敦煌契约文书辑校》是目前辑录敦煌契约文书最丰富且释录精审的一部著作,是学界研究敦煌契约文书不可或缺的资料.笔者对照敦煌契约原件图版,通过文书内部互证,对《敦煌契约文书辑校》的录文进行了一些拾遗补缺的勘正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以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文献中与"妾"相关的社会文书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妾"的一些别称作了释读,其次分析了"妾"的身世来源、纳娶方式与缘由,再次从探讨生活状态的角度来展现这一婚姻关系补充群体存在的常态,并借此摈弃人们对古代"妾"之生活状态的某些偏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解读敦煌李陵变文,了解它的渊源情况,通过运用比较、例证等多种方法,将一些历时和共时性史料进行了有机的组合。认为李陵故事的渊源流变,与《史记》、《汉书》、唐代诗文的咏唱及其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风气,都有着天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敦煌契约中的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遗书中的世俗文献不仅是研究 9、10世纪敦煌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宝贵资料 ,也是研究汉语语言文字历史的宝贵资料。从语言上看 ,敦煌世俗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 9、10世纪敦煌地区口语的面貌。比如敦煌世俗文献中的契约文书在量词的使用方面 ,就体现出其不同于唐代诗文小说的特点 ,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口语语法特点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敦煌壁画和雕塑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呈现的共性理念和风格特征,提出了创建敦煌画派的框架性原则,即以佛教为其宗教精神,以表现为其美学趣尚,以安详为其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不断升温的敦煌舞热,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诸多艺术院校、专业舞蹈院团、民间组织,都纷纷关注敦煌舞,学习敦煌舞。从教学、作品等各个方面挖掘和拓展敦煌舞蹈形象,丰富敦煌舞蹈舞台艺术表现,但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局面。与此同时,对敦煌舞的认识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区。误区一,认为只要含有敦煌壁画形象或以敦煌地域为故事题材的舞蹈就是敦煌舞;误区二,敦煌舞都是女子表演而且舞蹈特点就是"慢、静";误区三,将敦煌舞等同于古典舞;误区四,敦煌舞训练只是壁画造型的再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为中心,持之与《帝范》,《臣轨》,《珠玉抄》、《新集文词九经抄》等通俗教育读本相比较,探讨唐代知识体系的构成、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的建构及其在维护政治统治秩序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唐王朝通过文化知识和道德伦理教育,使得唐代广大庶民阶层不仅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从而确立了唐代社会的文化知识基础和道德伦理规范,反过来,这又为建立政治秩序与典籍秩序统一的新国家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