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青岛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王继训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论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是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拓展延伸,是在长期的钻研探索中得出的思想结晶和理论硕果,从而在更深、更精的领域中寻求对中国文化史的把握。《中国文化论坛》(第一辑)分为三个部分:传统与文化反思、现代化与文化建构和文化散论。第一部分“传统与文化反思”。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论题。第二部分“现代化与文化建构”。则从不同层面研讨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论题。第三部分“文化散论”。它立论角度新…  相似文献   

2.
科举、禅宗与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以前,中国文化思想史(或中国文化精神史)大约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先秦两汉。这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时代课题是对礼乐传统和礼乐文化的思考,其间经历了从“制礼作乐”到“礼坏乐崩”再到“礼乐复兴”这样三个历史过程。这三个历史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儒学的草创、儒学与非儒学(墨、道、法、名等等)的斗争和儒学的独尊,因此无妨称之为“儒学时代”。第二个历史时期是魏晋南北朝。这三百多年,是玄学和玄学化佛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两晋士人,以谈玄为时尚;南朝皇族,以佞佛相标榜。玄学“本体论”和玄学化的“般若…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传统的理想定义的检讨“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理想”则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概念。但是,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理想下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张岱年先生认为:“人生理想论即是关于人生最高准则的理论”。也有从社会学角度指出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还有的学者从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角度认为“理想是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和活动的远景”,“是对于未来事物的系统的想象”;理想是“道德的最高者”;“是人们的奋斗目标”;是“体现人们关于至善至美的生活和至善至美的人的观念”等等。如把以上诸种理想定义概括起来,也即理想的一般涵义.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向往奋斗追求的目标。其实这种定义  相似文献   

4.
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对正义的追求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正义思想的理论构建始于三代以来形成的以“执中”为核心的政治传统,其理论雏形便是《尚书》中提出的“王道”正义论思想。在此基础上,孔子及历代儒家正义思想的理论构建主要以为制度作合法性辩护和建立贤能政治模式为旨归,提出了基于仁爱原则的分配正义论,以“时中”为取向的实践正义论,以及以“行权”为补充的矫治正义论等三个理论层面,构建起了一种以“中重于正”思想为特点的“时中”正义论,它对当代正义论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传统经济思想和传统政治思想之间具有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表现在哲学思想上: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石有三,一是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二是以“特色论”、“两点论”和“重点论”三位一体的矛盾论学说;三是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唯物史观。表现在经济思想方面:邓小平理论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崭新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上浓重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变革;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他的“富民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崇尚小而全的自然经济思维定势的变革,也是对平均主义思想的否定。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邓小平的系统改革论,是对中国传统的改革变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的国家统一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他的民主与法治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在人”的人治观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6.
李贽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支柱是“童心说” ,曹雪芹则提出了“正邪两赋论” ,二者都表现了对封建正统意识形态的叛离、批判倾向。李贽与曹雪芹都为妇女的权利而大声疾呼 ,都对儒、佛、道等传统思想中的消极层面予以扬弃 ,同时借助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抗历史的异化 ,呼唤人性的解放。李贽、曹雪芹和鲁迅是中国文学思想的前卫与先锋 ,是“启蒙三圣” ,他们的精神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完成时期,也是佛学进一步融入中国思想文化、参与中国思想文化重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涅槃学逐步成为佛学的主潮,佛学理论出现了哲学主体实体化、佛教的“因缘”学说与道家的“自然”说融合、在佛性论上的走向自然主义和佛性的人性化等倾向,这些就是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异化”——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翻译策略,指出“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和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同时对比描述中国译者中存在的异化翻译主张,从而揭示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于中国译界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技术自主论最初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万物有灵论.马克思的技术异化思想是技术自主论的一个思想来源,马克思考察的劳动的异化内在地包含着技术的异化.20世纪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技术自主的思想.技术自主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技术化的社会,技术化社会中的人的生存是一种技术生存,技术是人的天命,技术自主论不过是以迂回的形式揭示了人与技术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哲学自觉是一个政党思想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而 “存在论” 自觉是哲学自觉的思想前提。 中 国共产党从接受马克思主义起, 就注重从哲学的层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并逐步构筑起自己的 “存在 论” 基础。 马克思通过 “存在论” 革命开启了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的新的哲学范式; 中国共产 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和认识工具,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哲学自 觉;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血脉, 承袭了一百多年来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传统, 不断推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当代实践内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进一步增强 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 “存在论” 自觉。  相似文献   

11.
<正>灌输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例如,灌输法可以快速地传递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灌输法也可以通过反复强调和重复灌输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等。灌输法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曾经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随着灌输法不断被扩大化和异化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填鸭式”“强制化”等色彩,使得对灌输法的污名化也走向高潮,这些污名化的观点主要包括:价值层面的“无用论”,时空层面的“过时论”,以及道德层面的“强制论”等。  相似文献   

12.
“道”是王安石诗文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道论是王安石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安石的道论主要包含天道论与人道论两部分。天道论就是宇宙本体层面,王安石认为道的本体是元气,元气运行形成万物。王安石的天道论可概括为“宇宙道气论”。人道论就是人类社会层面。王安石人道论的主要内容是德业并举,重视道德节操和建功立业。王安石道论的重要特点是“天人二分”思想,他认为:天道有天道的运行规律,天道重自然无为;人道有人道的运行规律,人道重德业并举;天道与人道之间有时会发生关系,但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天人二分”这一思想主要是为他的变法服务的。王安石的“天人二分”思想,是以往关注王安石的学者们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浮生六记》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化和历史价值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了其宗教文化英译和传播的过程及原则;通过对不同时期三个英译本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文化模因的英译应首选异化法,以期更全面真实地向西方读者展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思想信仰,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进一步推进翻译模因论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视域融合”涉及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儒学复兴”不可能是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而只能是学术、文化层面的;“儒学复兴”也不意味着儒学将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是儒学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文化的“百花园”。在理念上,不应把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仅仅当作是一个补充,而是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相容共济地发挥其独特功能。在操作层面上,需要减少和避免假借“儒学复兴”名号的各种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的危害,构建有效的文化运行机制和文化传承载体,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以“物”向“心”倾斜、“天”向“人”倾斜的中国“心学”文化哲学影响下 ,中国传统美学所崇尚的“内重外轻”、“贵神贱形”、“心融万有”、“无我之境”等思维取向模式 ,带有浓重的“向心”文化色彩。中国翻译理论受传统美学影响 ,并从传统审美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 ,吸收了其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思想 ,强调审美主体的自我人格欣赏 ,提出了相应的“三似”论、“神似”论、“离形得似”、“心神交融”、“感应”、“意境”、“妙悟”、“化境”说等翻译观 ,不可避免地具有传统美学的“重心”特色和“向心”文化痕迹  相似文献   

16.
以“中西文化的和谐思想”为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中国传统和西方和谐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剖析其在促进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政治共识与多元文化构架方面的人文思想,这也正是我们构建相互宽容,相互依存,安定有序,共同发展的当代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尚力思潮与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王本朝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演变过程里持续着一股尚力思潮,”如严复的“鼓民力”,梁启超的“新民说”、鲁迅的“诗力”、李石岑的“唯生论”、冯友兰的“生命冲动”说,朱谦之的“唯情论”以及《战国策》派的“意力”、“权力”说等等,它...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异化问题引起了我国理论界一些同志的极大注意,并展开热烈争论。通过争论推进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这有助于提高认识,澄清问题。在争论中,出现一种滥用异化概念的倾向。有的同志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使用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异化概念,当成一种脱离历史条件的普遍的永恒的概念,把异化当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和方法,大谈“异化”论。他们说:不仅资本主义社会有异化,而且社会主义社会也有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异化。甚至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儿子虐待母亲等等都是异化。他们还引经据典,从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早期著作中找根据,为他们这种观点作论证。这是很不严肃的和错误的。“异化”论歪曲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相似文献   

19.
“异化”和“归化”一直成为翻译界同仁们争论和探讨的焦点话题。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归化”译法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已呈现它的滞后和不足。本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的背景下从文化交融和渗透的角度探讨了“异化”翻译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并对异化译观作出了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巴斯内特的翻译思想经历了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到翻译的文化研究的嬗变。她在文化转向前的文化翻译观集中体现在文化功能对等论,而在此倡导的归化翻译策略还未上升到政治层面的高度。后殖民语境下,针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巴斯内特给予了有力的回应,并推崇杂糅理论、第三空间理论以及巴西的吃人理论作为解殖的翻译策略。对巴斯内特各个翻译思想发展时期的归化策略研究对当今重新思考翻译策略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