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我国乡村生活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和规划布局状况,分析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进展,指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存在乡村环保设施薄弱、公共卫生服务不到位、乡村总体建设规划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乡村生态环境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等问题.确定以生态环境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布局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加大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投入、构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面提升乡村生态服务价值、加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长效管护、引导村民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等有利于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城市生态空间是指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防护功能的空间。前者如水源涵养、地下水补给、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自然景观保护等;后者如洪水调蓄、防风固沙、石漠化预防、地质灾害防护、道路和河流防护、海岸带防护等。城市发展必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不能有意或无意地去破坏这种平衡;城镇化建设要以宜居宜业为导向,拓展城市生态空间。一、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经典叙事的诗学研究是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不同文类,立足本土文化语境,大禹叙事涵盖两个诗学结构,即善恶对照的伦理身份结构及有限变异的形态结构,以此达到修辞指向的可靠性,完成大禹伦理身份符号化的目的。大禹叙事由外在的诗学想象、内在的理念表达及隐性的空间拓展构筑起以农耕文明为底蕴的诗学生态,呈现重民本、求大同的中华审美风范。面对复杂的中国现代化转型及诗学生态的改变,大禹叙事借由遗产、表演、景观三种叙事形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常生活审美转向与时代精神引领多重路径影响下进行诗学实践,激活了大禹叙事在当代社会的叙事活力。大禹叙事是中国本土叙事话语的典范,对其展开诗学研究能够为中国式诗学理论的发展及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平衡与稳定,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能量交换的过程及其结果;文艺审美活动是社会能量流通和增殖的重要环节;生态美学是对社会能量理想运行状态的书写和守护。社会能量内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之中,其中包含着生态美学的方法论秘密:“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和“包容他者”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6.
刘慈欣是科幻界的巨擘,他具有广博宏大的宇宙意识和洞察入微的微观意识,他把好奇的目光投向苍茫的宏观宇宙和微渺的微观世界,在科幻作家中显得卓尔不群。在《微观尽头》中,作家通过科学家击穿物质微粒的实验,让人们目睹了宇宙背面的奇幻景观,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惊心动魄而又美不胜收的叙事空间和文学世界,产生了撼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建设宜业宜居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为此,构建乡村宜业与生态宜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马尔科夫模型探究了中国乡村宜业与生态宜居的耦合协调动态演进规律.结果 发现:中国乡村宜业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宜居下降幅度较小,二者协调度呈"东部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且大部分省(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尚处于失调衰退阶段;从空间动态演进来看,乡村宜业与宜居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关联性,维持自身和邻域乡村宜业与宜居耦合协调度稳定的地区数量占大多数,协调提升区和失调衰退区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8.
解放思想要从我做起,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立足于岗位职责,拿解放思想的探照灯,照照自己的工作,扪心自问,有没有尽责?是不是尽心?组织和群众是否满意?要面对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护短,切实把解放思想的新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中共深圳市龙岗区葵涌街道工委书记高远林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传统中深蕴着生态伦理思想,它不仅使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满含生态意识,也使当代许多作家在自己的创作历程中,承继着传统的血脉、注塑着生态性的品格,汪曾祺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例。他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关爱生命的人道倾向、对世界内在和谐的美好境界的创设以及对处于边缘位置的人和事的孜孜不倦地描摹与关注,无疑奠定了他生态伦理叙事的坚实基础,在绿色文学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建设宜居幸福生态文明城市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青岛建设宜居幸福生态文明城市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民营经济发展不强、营商环境不理想等挑战。因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人在此创业,与此同时不断改善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对于青岛建设宜居幸福生态文明城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文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开始译介国外生态学理论。本世纪初,相对于译介性、介绍性文字,生态研究专著才陆续在外国文学、现当代及宗教学界面世。令人欣喜的是,刘卫英、王立教授近著《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以独具一格的创新视角,将欧美生态伦理思想融合入中国本土叙事传统,跨学科、跨文化地将西方与东方的生态文化审美进行了交叉性专题研究,可谓生态美学研究独出心裁的一大创制。该书38.8万字,凡三编:“动物生态文学与神秘叙事编”“植物生态文学与神秘思想叙述编”和“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化观念编”,每编均以若干不同主题为统贯,打破传统的个案、文体疆域,将野史笔记与小说文献相结合,寻源探流,剖析文献材料的流变过程及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流转过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2.
以叙事学为理论关照点,从叙事序列、叙事时空视角、生态隐喻与象征、反讽叙事等四个方面解读阿特伍德小说中的生态叙事策略,指出:阿特伍德通过多元化复合叙事序列的运用,增加了其文学叙事的丰富性和复杂度;通过选取灵活多变的叙事视角,提供了文学叙事新的经验和范式;通过总体性象征、情节象征和意象象征的连结复合,形成了多层次的象征艺术体系;通过意义的反讽与语言修辞手段的反讽这一双重形态,实现了生态反讽叙事.本文强调,阿特伍德正是通过上述叙事策略的使用,完成了对生态主题的表述,更为深刻地将表述与意义相融合,表现了深刻的生态人文关怀与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3.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实践关学内涵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机理。实践美学中实践的功能、实践的过程、实践的结构共同构成其内在动力与外在表现的活态整体,而实践戋学思想的继续拓展、生态思想的延伸与这一内在动力与外在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安徽农民生态意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安徽农村生态调查问卷"分析入手,得出了安徽农民生态意识总体薄弱的结论。深入分析了导致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的原因,指出地方政府宣传不力是导致此现状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强化政府宣传责任"、"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落实政府宣传和组织工作"、"丰富宣传手段"、"发挥教育重要作用"、"支持并引导非政府组织活动"六方面对加强政府生态环保宣传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消费社会中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影像作为一种强烈反观人类自身生存意识的叙事形式脱颖而出,其介于环境生态与精神生态之间成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目前生态文化和消费文化形成一种博弈关系,技术的进步也让生态影像更加逼真易于接受,生态影像亦呈现出消费的被动性,这些都是消费社会背景下生态影像叙事的发展现状。同时生态影像在消费社会中有其独特的传播形态、存在状态以及叙事方式,生态影像成为宣传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生态影像叙事策略亦成为研究重点。对目前生态影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生态影像叙事策略主要包括话题叙事的叙事策略和风格叙事的叙事策略两种类型,它们在生态影像叙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环境的破坏正在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该文通过对地球环境的变迁以及生态规划设计历程的概述,并结合湖南灰汤温泉旅游度假区规划的实例,就如何在规划设计中应用生态设计的理念,针对度假区规划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的规划措施和解决办法。即调整规划次序,以景观规划作为度假区规划的基本框架,打破先规划房子,再往空隙地中“填”绿的被动规划设计模式,把景观意识、生态意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兼顾投资开发商的市场利益,灵活安排度假体闲项目及设施,力求在景观、生态与投资商的经济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17.
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的实践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从人对现实的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他人,人与自我)来看,实践美学当然要把生态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研究人对自然所构成的生存环境的审美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构想来看,生态问题、生态美学都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或维度。实践美学的最终目标———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体,就蕴涵着生态美学的对象、方法和目的。  相似文献   

18.
城乡环境公正缺失与农民生态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农村及农民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城乡环境公平问题日益凸显。探讨城乡环境不公导致农民生态权益缺失问题,从社会经济根源、社会意识根源、社会体制根源等方面分析农村环境公正缺失的成因,并提出提升农民生态权益、实现城乡环境公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而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将乡村振兴政策纳入法治轨道,需要采用规范分析法阐述生态宜居。从法学角度来说,生态宜居是指在农村居住的人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居住,并享受利用优美环境的权利。在环境法治实施中,生态宜居应当被归为生态利益,纳入法律关系客体的范畴;应当以环境人格权为理论基础,在环境人格法律化过程中明确其主体、内容;通过扩大民法基本原则内涵、具体民事制度的“生态化”等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缺少的一环。生态道德教育是工业革命后逐渐兴起的道德教育活动,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内容包括生态价值观的涵育,绿色消费观的培育,生态国情常识的知育以及生态科技知识的教育。因此,村支部委员会干部要带头践行生态道德活动,依靠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生态道德教育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转变,抓住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难点、重点和要点,同时培育农民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生产实践中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