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纺织业向来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自从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纺织品贸易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出口配额被取消后,我国的纺织品贸易更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中国纺织行业日益受到各中国纺织品出口国越来越多的约束和限制,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各中国纺织品出口国绿色贸易壁垒的约束和影响下,中国纺织业要想寻求发展,就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自身信息和技术建设,实施绿色化战略,加快技术创新力度,并积极调整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2.
从总量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分析武汉市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1992年为时间分界,对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前后两个阶段的平均就业GDP弹性进行测算,验证了武汉市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向同步。目前,武汉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着吸纳第一、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对第三产业2005-2008年的就业人数分析预测,为未来4年武汉市就业结构优化及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DEA-Tobit模型,对兵团2004—2013年的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兵团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发现:兵团大部分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第一产业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与农业生产效率负相关,农业中间消耗的增加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第一产业全社会固定投资和农业年末就业人数对兵团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规模约为1.2亿,还有1.8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从国家财政收支角度研究其对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影响,利用1995年至2006年全国农民工就业与国家财政收支数据,采用OLS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独考虑财政收入(支出)对农民工就业影响时,国家财政收入(支出)每增加1亿元,农民工就业人数增加约2 000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联合对农民工就业人数有显著影响,保持适当国家财政赤字运行有助于扩大农民工就业。到2015年,我国可基本解决近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纺织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安定与繁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融资活动会影响上市公司产、供、销各个环节,对于企业持续经营和长远发展起着战略指导作用。契合纺织业“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制造2025”对纺织业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和长远发展的更高要求,以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6年的财务数据,通过构建SBM-Malmquist指数模型从静态及动态两个角度对融资效率进行测算,构建指标体系,提出五个假设,构建受限面板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融资效率的因素进行验证,得出针对提升纺织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实证结论。  相似文献   

6.
入世后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WTO<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入世后我国的纺织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展望纺织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纺织业是我国的龙头产业,自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来,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本文阐述了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现状,对摩擦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概括了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为能在频繁的贸易摩擦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纺织品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创新品牌,灵活应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8.
目前,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中部地区经济承载力问题是科学承接和布局沿海产业转移的基本依据.本文利用中部六省1978-2010年的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数据,建立时间序列ARIMA模型,对各省2011-2015年就业人数进行预测,以此反映中部地区未来经济人口承载规模,并与广东省三产就业人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中部六省经济人口承载规模差异显著;(2)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显著;(3)中部六省经济人口承载力相对较弱,阻滞了产业大规模转移;(4)中部地区经济人口承载规模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9.
衡量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非农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占绝对优势.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已达17,876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积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珍 《国际公关》2022,(23):115-117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国家治理思路在不断创新,治理模式经历了“统治—管理—治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几个发展阶段,每一种治理思路阶段,我国都构建不同的价值追求。通过探究,国家统治与管理阶段,我国追求自由与平等价值;国家治理阶段,我国追求民主与宽容价值;新时代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阶段,我国追求善治终极价值,并逐渐进行终极价值建构。致力于通过国家治理思路的价值建构过程研究,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52~2006年间中国三次产业就业的人数,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结果表明,55年来中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配弟一克拉克定律,但各产业就业总量的变化却与之不甚相符。在中国目前的经济背景下,预计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将继续上升,将在5年后达到峰值。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预计在2024年左右达到高峰,但不会超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中国促进就业的关键在于第二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省,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过程在老工业地区转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多因素变量的特点,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了各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系数的灰色关联度,就计算结果分析了辽宁省1980-2009年间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揭示了辽宁省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就业结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变的事实,并提出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分析国内外纺织品标准化体系入手,研究了我国纺织行业对国内外纺织品安全、卫生、环保及反欺诈技术法规标准的适应性,对纺织品标准与贸易进行了实证经济分析,初步探讨了我国纺织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国家角色设定是国家领导人对国际环境、国家战略和本国特色的集中定位,是国家政治传播的出发点。国家角色设定随着不同国家各个时期的发展需要而变化,它与对外传播或影响或偏离,始终统一于国家整体利益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传播中的角色设定历经三个阶段,这是中国应对不同国际环境时必要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不同阶段中国对外传播中的政治诉求和国际定位,折射出中国实力、国家担当以及国民心态的深刻变化,表征了国家全方位地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与博弈。  相似文献   

15.
纺织业至今仍然是我国制造业的骨干,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我国28个制造业部门中,2003年至今它的各项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我国纺织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的发展空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我国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变化。对近代苏州棉布染织业工场的发展历史的考察,可以帮助对近代中国棉纺织工场的发展及内部情况加深了解。鸦片战争前,我国尽管在某些行业中已零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但在手工业诸行业中分布最广、地位最突出的棉纺织业内,却几乎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存在。仅有的例外是苏州的棉布整染业,那些由厂商直接经营的染坊、踹坊,形成了“商业资本同工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工场手工业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而作为纺织业主要工序的纺与织,当时苏州则基本停滞在个体性质的家庭手工业阶段。在城市,手工纺织业同样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广泛存在,康熙长洲县志载:“(长洲县)地产木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产,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  相似文献   

17.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收入的因素包括自然、文化、社会、经济、交通等多方面,本文以《国家统计年鉴各地区按行业就业人员数》和《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例进行分析,研究行业就业人数对国际旅游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既给我国纺织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促使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而与产业经济息息相关的职业教育 ,亦需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阐述了我国纺织产业的调整思路及对纺织职业教育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 ,指出我国纺织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分析,我国就业结构出现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十大特点: ——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占劳动力资源的比重有所下降。到1993年底,全国从业人数为60220万人,比上年增加788万人,增长1.3%,快于同期人口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的纺织教育是伴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而进行的,虽然历经曲折,但近代的纺织教育不仅为纺织工业输送了大批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