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女性身体并未自由地呈现自己的行动与意向,而是表现为其他主体所操纵的潜在客体。女性身体的异化根源既有男权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工具化,又有女性对男权的内化和自觉屈从。消除女性身体异化应将传统女性主义的解放政治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身份颠覆策略相结合,在积极的肉身化实践中从事切实的身体反抗。  相似文献   

2.
在如今琳琅满目的广告中,女性形象出现的频率十分高,而广告对女性身体的窥视现象则越演愈烈.电视广告中越来越细部化、色情化的女性身体,不仅物化为商业活动中消费欲望的能指,也成为更深层次的社会权力机制中男性观看欲望的能指,如何消除广告中对女性身体的权力控制,赋予其平等与尊重,是当前社会亟需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丹云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3):108-108,85
本文从归化法、异化法等角度来探讨广告英语翻译,并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广告英语翻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身体"的关注有着深远的知识论传统,"身体"是全部感性经验的基础,作为一种社会构造物,"身体"是社会过程内在化的载体。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身体生产理论",并为辩证地理解身体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分为三类:一是"劳动者"与"劳动力",马克思将二者的区分作为身体探讨的逻辑起点;二是"异化劳动",马克思呈现了"异化劳动"下的身体困境,这种身体困境体现为身体的四重境遇:"被动的身体"、"分裂的身体"、"被剥夺的身体"和"匮乏的身体";三是"可变资本",马克思将雇佣工人的身体生产纳入到可变资本的循环中,劳动者在可变资本循环中的角色在"交换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中转换。哈维将政治身体的生产作为理解当代身体实践的重要方面,并尝试呈现当代身体政治的历史地理性:当代知识论层面的身体转向不仅是"复兴",更是"重建",这种身体实践是与全球化进程并行的,并与新左派的政治行动深刻关联在一起,呈现了一种替代性方案的可能性。此外,当代身体实践与生态话语交织在一起,尝试在更大的范围内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在这种共生中推进身体实践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在科幻电影中,充斥着对科学所造成的身体的异化恐慌,以身体工具属性转化为主题的电影,探索被身体所规范的权力范式的转化,强化相关的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断裂、冲突与和解。神经与认知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确认了身体是制造意义与幻觉的机器,表明了身体与工具、后代与造物在多重意识形态意象上达成统一。自动化生产迫使人类的身体观在知觉空间、身份空间以及生命空间这三个层面发生转向,由此宣布了后现代语境的终结与新生命形式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刘举 《北方论丛》2011,(4):136-139
消费语境下,"感性身体"所进行的主体建构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消费主义释放了身体的欲望,却用细化的欲望生产和审美诉求使身体异化为对商品的依赖。因此,身体的解放是一项未尽的事业。马克思"实践身体观"的社会性、生产性将身体从"形象"中拯救出来,最终使身体生产向健康、自然、未来敞开。  相似文献   

7.
革命文学中大量文本以对女性身体的想象为枢纽支配整个叙事的进程.革命指令下,从性感身体到革命身体,从身体自我到自我的异化,从女性气质到气质"雄性化",这都充分表明革命对女性身体既解放又规训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胜 《兰州学刊》2008,(11):166-168
身体隐喻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在近期中国电影制作中广为运用,使影片的叙事变得生动而复杂。主旋律影片通过身体的伤痛营造悲情来凝聚影片的情绪感召力,强化观众对其道德伦理言说的认同;商业片通过性与暴力的震惊式身体展示。迎合观众对’欲望影像的消费需求;文艺片则通过身体的异化来传达现代性时空压缩中的颓废体验。对身体隐喻的诠释成为解读影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情感劳动的异化呈现出性别、阶层和种族等维度的异化,这三重异化分别表现为女性身体、公共空间及身份的异化;精神属性和阶层品质的异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者情感和有色人种情感的异化。研究情感劳动的异化的多维度问题,旨在分析不合理因素被超越的可能,从而促进劳动者得以正常发挥自身本真情感、实现创造性潜能和发展内在主体性品质等。在夯实国家社会主义的执政基础,为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变革和调整提供基本思路上和在决定国家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现代广告是以广告为载体,以推销为动力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它既有商业性,又有娱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对广告文化的批判在于它的“虚假性”,即广告消费的虚假性、大众需求的虚假性以及文化幸福感认同的虚假性。广告文化的真正负面性在于:广告传播助长了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媚俗的广告传播异化了社会价值,导致受众价值判断迷惘。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对真理的无蔽及解蔽、现实此在的在世结构及本真的存在的显现等问题的看法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对创制和实践的区分,更成为海德格尔构造其存在思想的隐藏线索.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思想的吸收和发展可以视为对古希腊思想的正本清源,针对西方理性至上的形而上学传统,恢复实践哲学传统的应然维度,并进而探寻哲学扎根其中的真正土壤.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认为,伴随着科技成为新的隐形的意识形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异化和病态之中。在哲学层面,实证主义宣扬三种彼此关联的理念:科学主义、客观主义和工具理性,引起知识类型的实证化嬗变,加剧了社会的异化和病态。因此,必须对知识类型的实证化展开批判。皮尔士对自然科学的反思、狄尔泰对精神科学的论证,都打上了实证主义的烙印,表明知识类型的实证化根深蒂固。为推进知识类型的实证化批判,哈贝马斯通过整合康德、皮尔士、狄尔泰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资源,挖掘出兴趣框架: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和解放的认识兴趣;提出相应的新的知识类型:经验—分析的科学、历史—解释学的科学和批判性的社会科学。哈贝马斯认为,对兴趣框架及知识类型的严格界定,是“重新创造自己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起跑线。  相似文献   

13.
张雪魁 《社会科学》2012,(6):127-133
历史地看,现代经济学策动过两场理性主义运动:一是古典理性主义运动,它根源并隶属于苏格兰启蒙哲学传统;二是新古典理性主义运动,它根源并隶属于法国启蒙哲学传统。这说明,现代经济学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曾经分别隶属于两种不相容的理性哲学传统,也就是说,现代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这一核心假设曾经经历了一次"知识论转向":从原生态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有限知识传统转向了新古典经济人的完备理性和完备知识传统。对于这次"知识论转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理论后果,哈耶克形象而准确地称其为"一场知识骚乱"。揭示经济人的这个"知识转向史",特别是这场"知识骚乱"的性质,是深入解释现代经济学发展演变逻辑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4.
消费是资本逻辑的必要一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察觉到,伴随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社会资本逻辑的发展,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而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消费异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消除消费异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展开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力求达到资本逻辑的复归。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给定前提和价值归宿。当前,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宣传、创新、研究、教育、学习、批判等大众化的环节中存在着实践异化现象,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日常生活的理论紧张。要缓解这种紧张态势,必须遵循场域位移、主体关注、话语重构、心理疏导、价值引领、信仰认同的建构逻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实践转向,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之间的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幸福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是人通过物质活动、精神活动创造出产品,反过来这些产品又变成对立的力量来支配和统治人本身,使得人原本所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和扭曲。表现为劳动的异化导致劳动由乐生沦为谋生的手段;人的需要的异化导致价值失落和精神意识的异化,从而导致社会的冷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真正提升人的幸福感就必须做到: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人际交往,促进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青年卢卡奇深刻批判了近代形式理性的物化结构.卢卡奇认为,近代形式理性是一种反思的、历史的和总体的理性,它是以认识论表现出来的本体论.思维遇到既定性的、非理性的事实,使近代哲学陷进主客体二律背反的理论困境.德国古典哲学乃至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试图通过实践、艺术、历史、文化等路径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是在更高层次上说明了它的不可解决性.卢卡奇利用总体性辩证法,揭示了具体历史的内部结构.他把"主体-客体"的认识模式从空间结构维度推及时间历史维度,以主体性原则完成了对历史的重新构建,从而超越了形式理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8.
法德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主要来源于欧洲的理性主义传统,其核心是唯理主义。唯理主义偏好意图伦理、信念伦理和价值理性。它相信人的理性能力的无限性,但一直秉持怀疑主义的原则;它喜欢革命与变革,坚决反对传统,主张革除习俗与惯例,但它又喜欢对社会与人的改造,相信人性的无限可完善性。它所秉持的这些观念极易将其价值当作现实去推行,从而导致恶果,因此需要对之进行限定、划界,方能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忠武 《河北学刊》2008,28(3):120-124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但以人为本在现实实现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遮蔽与干扰,故而为了防止本末关系颠倒和匡正发展畸形与异化,有效促进和保障以人为本的实现,需要明确厘定以人为本的基本概念和科学设定以人为本的具体目标体系。以人为本是同以物为本相对应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与社会形态,其主旨是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中心与目的,把物的发展作为客体、工具和手段,坚持用人的发展来规范和控制物的发展,力求使物的发展切合人的需要和利益。和谐社会建设所倡导和追求的以人为本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目标体系,其具体目标指标应设置为人本身的健康、富裕、平等、协调、自由、发展与幸福。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异化史观至唯物史观的逻辑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与马恩批判、改造旧哲学,进而开辟哲学发展的新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以异化理论及其内在逻辑的扬弃为基本线索来解剖和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是理解马克思历史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异化理论为支点,试探讨马克思异化史观逻辑的内在演变和科学唯物史观的确立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