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史 ,总体上是以西方美学为推力、为圭臬、为主导、为中心的历史 ;西方美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即现代化的学术承诺、理性化的认知规范、体系化的知识形态、普遍化的阐释准则和科学化的研究方法 ;但西方美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水土不服”的深在症状也已逐渐显露 ,所以至世纪末 ,中国美学研究的本土化学术倾向正开始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2.
在具体的文学文论研究中,宇文所安创造性地将文本细读与语境还原相结合,既体现出其始终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立场,也反映出其敏锐的历史穿透力,这种解读模式摆脱了机械式、刻板化的弊病,呈现出文本、读者、作者的三者互动。  相似文献   

3.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4.
在中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语境中,相关传记文本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综观美国本土学者与华人学者有关20世纪至今中国小说家的传记,相应文本的考察视域展现出社会历史分析、文化地理批评、心理分析、性别批评、文献考据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态势,从而体现出美国现代汉学领域的有关研究在视域转换与发展趋势等层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衍《老》,一是为了拨正历来解《老》中的错误,还《老子》以本来面目;同时批评历史上因不善用《老子》而导致的祸乱。二是为了曝显《老子》之失,将它引导到儒家的正确方向上来。三是为了指出《老子》的优长之处,以与儒家大正中和之道会通。他的诠释和发挥着重于三个方面:以道为中心的本体论,以气为中心的宇宙论,以守一主静为中心的修身治国论。通过对《老子》之旨的重新揭示,王夫之表达了他既批评佛老又吸取其合理思想充实儒家的诠释方向。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出场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金融危机语境中重新召唤和追问马克思主义的出场方式,我们不能停留在文本解读层面,更不能简单锁定当年马克思的理论形态而不与时俱进.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当年出场的马克思思想形态是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的理论表现,三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理论关联.今天,我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出场问题:其一,从新旧全球化时代历史语境大转换中深度考察当年马克思思想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出场路径的差异;其二,如何从"改变世界"实践出发对新全球化时代新资本形态等重大问题的反思,构成新全球化时代"反思的问题学";如何在探索中国新现代化发展实践中形成新视界,构建以发展观为核心的新理论;三,以时代视野与当代中西哲学对话而重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建立一种对话式解读的新解释学.这同时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出场方式.  相似文献   

7.
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本文只就老子美学思想中的生命美学思想进行深入挖掘,笔者细读《老子》文本,发现老子对生和身这两个字使用频率很高,分别出现29次和23次,一共52次,仅次于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73次,老子52次反复论述身与生,概括起来老子表达的思想就是贵身、重身思想。本文就是从老子生命美学思想探源、生命美学思想具体体现、老子生命美学思想的当下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老子美学思想,以期老子美学思想的当代应用。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凸显文本与语境的互动关系,即“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同时也提出了文学文本“颠覆”与“遏制”的政治功能。细读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可以发现该小说体现了“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意识,哈代在小说中试图对社会的中心意识进行“颠覆”,但其在“颠覆”过程中却又受到历史语境的“遏制”。  相似文献   

9.
实践美学的哲学语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巴黎手稿>等马克思早期文本思想资源的深度发掘,实践美学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语境:它以实践观念构建本体论基础,又在本体论基础上逻辑必然地确立起主体的价值向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美学本质上就是人学美学,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突破",其实都是在实践美学所设定的独特哲学语境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的当代化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就当代语境而言,老子哲学的当代化应重点把握四个方面:老子哲学与治国理政,老子哲学与人类和平,老子哲学与生命超越,老子哲学与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1.
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是刘纲纪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这一思想体系的建构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国外历史语境主要表现在对葛兰西实践一元论、卢卡奇社会存在论以及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考察和批判上;国内语境则表现为同朱光潜、李泽厚等国内实美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成果的碰撞和影响上,同时,接连不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争鸣与讨论,也在客观上为这一思想的构建营造了浓厚的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一书提出命名问题,命名问题就是一种名实配称关系。在名实配称关系中,名为自身真实性立法。在一种非配称的语境中,相对于名,象的审美意义被提出,《老子》美学堪称一种“观象”的美学。“为道”的美学为名与象的结构性错位提供一种比肩栖居的和谐园地,从此全新的本原要素检视《老子》美学,《老子》美学思想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对个体自由规定的理性追寻。  相似文献   

13.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著作《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堪称域外中国文论研究经典。该著对我国诗话的研究尤为突出,特别是他的《六一诗话》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以"他者"的视野对此进行了创造性解说与文本批评,即:在文类辨异中凸显其诗话的特征;在文本细读中品味其美学意蕴;在范畴阐释中挖掘其理论精髓。这种研究对于中国文论走向世界,展开对话与交流,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与中西文论融通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霍华德庄园》是一部具有鲜明历史表征的文学文本。采用新历史主义研究策略对文本中描述的人物和指涉性细节进行分析,挖掘其背后所包含的历史现象和思想倾向,指出该文本是社会历史语境的产物,它不仅是社会历史语境的反映,同时还参与了历史语境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意境"成为涵摄中国古代美学核心精神的现代范畴,得益于王国维、宗白华、叶朗等几代美学家的不懈努力。西学启发与现代学术自觉是他们研究意境的共同学术语境,而道家美学思想也不约而同地成为他们"塑造"意境的重要资源。王国维因康德、叔本华的非功利、无欲审美观联想到庄子的物我合一;宗白华以柏格森和歌德的生命哲学为先导,发掘了道家的生命精神,又以"象征"理念贯穿了他对哲学与艺术的共同体认,将庄子的艺道合一思想和老子"虚无"理论融入意境理论体系;叶朗则因了明确的以"意象"为中心的中国美学史建构目的,极大程度地开掘了道家尤其是老子思想的美学内涵,并赋予意境以新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研究老子美学,必须基于其道论。本文总结了学界研究老子美学的方法,提出了研究老子美学的四个基点。  相似文献   

17.
“红色经典”中的红色更多地与特定历史语境关系深密,而经典一词则须观照文本美学的各项指标,经典决定了红色的特定质素,而红色也因其特殊称谓及其负载的意识形态信息宰制着经典的生产空间。只有在“历史的”和“美学的”双重理论视角下考察“红色经典”的命名,才能在学理层面上廓清“红色经典”的经典性品质及其经典化线路。  相似文献   

18.
延安红色旅游文本具有一般旅游文本的特点,但也由于其特定内容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语言形式方面,用词朴实、句子长、篇幅短小;文本内容方面,所涉专有名词与历史事件众多;文本功能方面,以信息功能为主,呼唤功能与美感功能为辅。在翻译延安红色旅游文本时,应以忠实为先,考虑英语的语言特点与国外游客的参观目的、接受程度。具体的翻译方法可以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加注法、分句法与语篇重组等,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应视语境而定。  相似文献   

19.
李衍柱 《东方论坛》2006,4(2):14-20,55
西方美学和诗学,是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相通的。结合学习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去探寻诗与美的奥秘。重读经典文本应在对原典的整体审视中把握经典文本的丰富内涵;在历史性与实践性的交汇中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区别学术与政治,客观、公正地给予经典文本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广告虽是以实用为目的和追求明确的功利价值的文化形式,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学属性,并且这种美学属性也要与时俱进地受到新的历史语境的影响,比如后现代美学的影响,但在现行的广告文化研究中后现代美学对广告的影响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在后现代美学中,环境美学、媒介美学、文本美学对广告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它们最大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互文美学"的广告应用,具体表现可概括为:与世界互文、与符号或意象互文、情节化叙事互文、与既有文艺作品互文、与字词谐音互文等。广告的"互文化"还涉及到更为复杂、广阔的意识形态批评等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