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模式、动力与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顺应历史潮流,中国必须走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城镇化模式、动力及制度保障,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健康有序前进。  相似文献   

2.
城乡发展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生活质量差异大,城乡在社会保障、医疗、就业等方面差别大,小城镇对农村发展带动力弱等问题。城乡发展不协调制约了城镇的健康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迟滞了农民工向城镇市民的转化,导致城乡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城镇化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投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机制,提高农民和农民工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乡统筹是党在"十六大"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三农"问题尤为突出,"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黑龙江省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城乡贸易差距三个方面,在对黑龙江城乡统筹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当从依托城镇化、建立农村土地市场、优化产业结构三个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针对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出了适合河北省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总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发展战略。通过总结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研究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而可对我国近20年来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协调性等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注重质量、统筹城乡、绿色发展的城镇化;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总体趋势是好的,但个别年份略有波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6.
后脱贫时代需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以实现共同富裕。理论上城镇化可以协调城乡收入差距,现实却是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差距依然居高不下。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处于倒“U”曲线继续下行的瓶颈期,城镇化滞后不仅仅是城镇化规模问题,仅仅依靠城镇化外延扩展型发展,很难实现城乡收入的协调,只有赋予城镇化更丰富的内涵,释放城镇化的要素优势、技术红利、产业红利和教育红利,才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结合我国农村城镇化现状,运用吉登斯现代性视角,从"监控"、"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三个方面来分析农村城镇化的制度维度,寻求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安徽新型城镇化道路力求摒弃传统的土地城镇化,着眼于实现人口城镇化。因此,通过多方面的投入,使农村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城镇化的能力得以提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Hansen的面板门槛模型,采用中国1997—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造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可研究城镇化、工业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城镇化、工业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特征,在城镇化水平低于较小门槛值时,城镇化的发展会显著地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当城镇化水平越过较高门槛值,达到高城镇化水平时城镇化发展则会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发展显著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当工业化发展到高工业化区间时会显著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城镇化、工业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均呈现出"倒U"型关系,在初始阶段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终将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并且收敛效应会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当前,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机遇.然而,现行的一些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诸多发展弊端,如城镇化中的空城现象、伪城问题、病城问题以及黑城现象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而探索人的城镇化发展将成为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就目前而言,为有效推进现代城镇化,需要在发展理念、户籍制度、城乡统筹、财政体制以及管理创新等发展路径方面不断加强人的城镇化建设,进而促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城镇化呈现出城镇化率较高但增长速度缓慢、以政府主导型为主的特征,“十二五”将是辽宁省城镇化突破瓶颈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城镇化道路内涵为基础,对辽宁省城镇化道路进行分析。辽宁省城镇化应选择与工业化同步适度发展模式,采用在城市反哺农村基础上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选择大中小城镇结合并举的城镇规模结构,选择集中与网络相结合的空间布局,运用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实现机制,走多样化和集约化相结合的实现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视野下,通过客观分析江苏城镇化发展现状,辨析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概念及关系,提出江苏统筹城乡区域互动融合发展应该解决好大中小城市建设所涉及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被城镇化的人口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小城镇体系发展,从而推动江苏城乡区域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逻辑的分析,发现城市类型转换、产业结构变换、城市化过程、城乡资源流动、城乡关系这五个层面相互作用,导致城乡关系的演变。运用比较经济史的方法研究了原生工业化国家与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乡资源的流动,认为商业部门的发展在中国城乡资源流动和城乡关系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建国后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剔除市场的作用,依靠政府将农业剩余强行转移到工业部门,形成了城乡隔绝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商业部门的迅速崛起使问题进一步深化。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这种趋势,依靠政府来做也是极其困难的。据此提出了中国走出城乡关系困境的统筹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质量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有关专家的重视,但是对其内涵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文章从城镇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三个维度共30个指标着手,构建了城镇化质量测评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2012年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实证分析法。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呈两极分化现象,山西、江西位于前列,湖南、湖北位居其中,安徽、河南相对滞后。最后结合各省市城镇化水平及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人口迁移与人口城市化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陕西省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通过系统的仿真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会引起农村向城市大量的人口迁移,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科技水平对城乡人口迁移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时,会引起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的减小,对人口城市化水平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降低劳动生产率只能在短期内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长期来看,并不能提高城市化水平;当对农村土地的占有采取严格控制时,对人口迁移具有一定的阻止作用;当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时,城乡之间的迁移人口会有所增加,而人口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现代性的复杂变迁,户口价值在城乡之间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城乡户口价值存在明显的层级差异,呈现出大城市、中小城市、建制镇、农村依次递减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户口价值不断上升。最终,在农村户口封闭化、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乡城流动合法化的社会体验之下,农民工构建了农村户口比中小城镇户口更值钱的理性认知。由此,新型城镇化应尊重农民工的生存理性诉求,以常住人口城镇化为中心目标,适当弱化户籍城镇化率的重要性,建立城乡之间可进可退的户口迁移制度。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民市民化问题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河南要充分认识城镇化中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意义,积极改变原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农民市民化的相关问题,以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19.
运用熵权法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对四川省18个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按得分高低进行归类。结果显示:目前,四川省城镇化水平质量不高。未来,四川省的城镇经济建设应通过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软环境建设、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河南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必然趋势。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根本保证,就是探索一条符合河南省省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