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慧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73-75,79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代戏剧乃至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一直以来,评论文章都集中于探讨该剧主题、表现手法以及它是否正真意义上的悲剧等,而很少涉及剧本的结构和技巧。本文从其节奏入手,通过分析该剧的人物塑造,进而指出,情节推进的节奏与威利.洛曼在现实和回忆之间节奏性的转换以至最后一步步堕入自己的幻想的吻合,在技巧上深化了主人公在现实社会中无能为力,直至最后梦想破灭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卢懿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推销员之死》被许多人解读成美国梦的破灭,或被解读成犹太性的异化,还有人认为《推销员之死》是反映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但无论从任何方面解读,《推销员之死》带给人的震撼是共同的,它那悲剧史诗般的地位,证明了它在美国现代戏剧和现代社会学上无可替代的作用。《推销员之死》的成功是悲剧的极大成功,其悲剧效果的浓郁是几个方面共同推进的。文章从隐喻、美国梦时代、人性等三个方面来探寻《推销员之死》强烈悲剧效果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卢懿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55-157
《推销员之死》被许多人解读成美国梦的破灭,或被解读成犹太性的异化,还有人认为《推销员之死》是反映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但无论从任何方面解读,《推销员之死》带给人的震撼是共同的,它那悲剧史诗般的地位,证明了它在美国现代戏剧和现代社会学上无可替代的作用。《推销员之死》的成功是悲剧的极大成功,其悲剧效果的浓郁是几个方面共同推进的。文章从隐喻、美国梦时代、人性等三个方面来探寻《推销员之死》强烈悲剧效果的缘由。 相似文献
4.
胡蓉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61-162
《推销员之死》一剧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展示出其深刻的社会价值。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对剧中人物的描写十分准确、生动,同时又充分使用了抽象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威利.洛曼这一象征形象的深化和扩展,展现了人物的内心、缺损的性格以及虚幻的梦境,强烈烘托出了作品的主题意义,为"美国梦"唱出一曲深沉的悲歌。 相似文献
5.
王丽云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1)
人类的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总是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文学创造是一种精神创造,于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成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古往今来的一切伟大作品也无不是以“人文关怀”为主题.阿瑟·米勒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够将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在一战后的美国现实这一大舞台上交汇,让后人深刻理解了那一特定时代里,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6.
《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祥和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3):73-75
阿瑟·密勒创作的悲剧《推销员之死》与传统的悲剧在题材、主人公、和语体方面截然不同 ,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存在这些差异 ,《推销员之死》在主题、戏剧结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继承了古典悲剧的传统。通过对《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在上述几方面的比较 ,可以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现实、幻想、回忆——谈《推销员之死》的表现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新福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4):42-45
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回忆剧。虽然它是一部普通的二幕剧 ,但全剧不乏作者实验创新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过去生活场景的闪回以及主人公在精神恍惚时出现的幻觉和现实生活的相互交织 ,成功地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表现手法融会一体 ,展现了主人公威利·洛曼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郭妮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79-381
运用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分析《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面临的生存困境,可以揭示他如何实现选择的自由。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看,威利的自杀是其个人悲剧,但却给现代人以启示,具有普遍意义:尽管现代人面临生存困境,人仍有选择的自由,人依旧可以通过选择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孙章萍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5)
本文简介了阿瑟·米勒及其作品《推销员之死》 ;分析了美国梦形成的宗教、政治、经济的因素 ,美国梦的悲剧在威利身上的体现及其成因 ;揭示了单纯追求物质财富会导致人的精神荒芜 ,酿成悲剧 ;启迪人们对人生的价值、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予以关注与思索 ,以期使人类走向完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谭欣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欧洲美学思想奠基人亚里士多德为后世留下了延续两千年余年而未衰的美学体系,其中悲剧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和突出特点之一,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和积极讨论.本文将结合现代戏剧舞台上最为经典的悲剧《推销员之死》,从悲剧定义、摹仿说、有机整体与和谐概念、过失说、净化说这五个角度试探讨亚里士多德悲剧论的当代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3-86
尤多拉·韦尔蒂的处女作《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描写了剧烈时代变革背景下美国南方社会普通人的生活形态和精神风貌。借助于空间叙事理论,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角度探讨该小说的空间特征,通过这三重空间的并置与对比,呈现了南方社会畸零人无根、迷茫和孤独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13.
张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3):85-89
沈从文长期执著的"人性追求"表面上淡化了其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与反抗意识。实际上,死亡意识是其意识结构中的重要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他痛苦的内心和独特的反抗。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保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5)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分别以孔子、老庄、杨朱、佛教为代表的四种死亡意识 ,它们以潜在的方式作用于中国现代新诗写作 ;西方诗潮中的唯美主义、存在主义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死亡书写产生了重大影响 ;多义性与综合性是中国现代新诗死亡意识的两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洪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02-304
从元语用意识(metapragmatic awareness)的角度结合话语关联理论,对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话语标记语进行分析,揭示了话语标记语与语言使用者的元语用意识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话语标记语的四种主要元语用功能即缓和面子威胁的功能、强调或突出命题的功能、标示对命题态度的功能以及连贯和开启话题的功能。此类研究有助于人们更科学地理解和生成话语。 相似文献
16.
吴礼敬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169-173
人名作为专有名词相对来说译法应该比较固定,可是长期以来对于人名往往还是译无定则.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这个自由度也应该以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前提.文章拟对《推销员之死》一剧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两个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得失,以期为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张玉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2):64-68
从阿瑟·密勒对《推销员之死》中女主人公琳达这个角色的文化身份的处理入手,分别对男权语境中的女性叙述,强权语境下的弱势者叙述和生存困境中的底层生存叙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琳达在《推销员之死》中的生存困境,以及其命运悲剧的社会内涵。进而,充分理解剧作家对琳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的类似“不作为”的处理正是琳达这一人物叙事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