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爱精神:大学文化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之魂,大爱精神决定着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文章论述了大学弘扬大爱精神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大学在弘扬大爱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学培育大爱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弘扬大爱精神 建设大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当代大学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建设以大爱精神为核心的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把弘扬大爱精神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大学文化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才能形成推动大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5.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站在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发展的视野中深入系统地梳理了"爱"的概念及其渊源,从"大爱精神"的视角上来审视和实践"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价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汲取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仁爱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科学地阐释了"爱"的本质,系统地探讨了大爱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为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大爱传统,践行大爱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大学教育事业中树立大爱育人理念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作为系统研究爱文化和大学文化的首部著作,《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爱”的学说,而且也拓展了当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视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而这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系统研究爱文化和大学文化的首部著作,《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爱"的学说,而且也拓展了当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视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而这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爱教育"、"爱人"、"爱智慧"是"大爱"的内涵;分析了"爱"是教育的灵根,是道;指出了"大爱"是"道"中之"大道",它统领着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功能和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从大爱精神的普遍性来说,大爱精神是整个人类的"类特征",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它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过程,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大爱精神。从大爱精神的特殊性来说,大爱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又是一个有条件的、相对的历史过程,阶级社会的大爱精神、中国的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都是普遍的大爱精神的特殊形式,有着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追求和谐的大学文化在其本质上就是以倡导大爱理念,培育和弘扬大爱精神为核心的大学大爱文化。努力探索大学大爱文化建设的途径,对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严格意义上理解,精神不等于意识或文化本身,而是意识或文化的实质。大爱精神是社会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高层次的人道精神,是社会文化的灵魂。中国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对包括剥削阶级社会在内的以往人类道德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个特殊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严格意义上理解,精神不等于意识或文化本身,而是意识或文化的实质。大爱精神是社会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高层次的人道精神,是社会文化的灵魂。中国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对包括剥削阶级社会在内的以往人类道德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个特殊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最近某大学一位著名教授讲:“学术是我生命的延续,学生是我子女的延续。”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大爱文化,教师的大爱情怀。  相似文献   

15.
2012年5月7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发表戴小明校长文章——《师德:大学文化之魂》。随后,人民网、全国社科规划网、求是理论网(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主办)、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反腐倡廉网(中央纪委监察部中国方正出版社主办)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为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2011年12月23日印发)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师德建设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大力弘扬高尚师德,本刊征得作者同意,特予转载(刊发前作者对原文做了部分文字修改)。  相似文献   

16.
爱的意识、大爱精神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爱是普遍的又是历史的具体的,大爱精神既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利益关系中,表现为特殊的具体的形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大爱实践是大爱精神的源泉、动力、出发点和归宿;大爱行为是检验和区分"真爱"与"假爱"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3个方面:大学环境、大学秩序、大学风气,这三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硬到软。比较而言,我们更应看重后者,也就是看重风气。大学文化最好表现是大学精神,集中表现是大学学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之魂,大学文化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风,才能大力推进文化育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是大学发展内在的精神动力。大学精神是指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文化功能主要有满足需要功能、创造知识功能、促进个体发展功能和优化环境功能。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当下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分析文化、组织文化与大学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入手,通过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研究已有成果的梳理,从文化个性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大学理念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符合逻辑地论证了大学呈现的是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20.
大学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提炼,凝华形成了包含价值中立、学术自由和知识权威等文化定位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具有励志明神、导向规范、凝聚感召、熏陶感染等功效,具有自主自治、学术自由、人文精神等精神传统以及维系“权威”地位的传统使命。大学精神及文化变迁主要经历了从宗教神性到价值理性、从价值理性到工具性、从工具性再到后现代性三个阶段,伴随着大学精神传统的每一次变迁,都会形成大学的新模式和新职能与使命的创新,同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效果。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独立机构延续到今,得益于大学精神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协同耦合与适应性变迁,使大学精神形成了科学与人文并举、传统与现代结合、求实与创新互应的文化淀积,使大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最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