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恩维 《学术研究》2012,(3):127-134,160
通过南园结社,元末明初岭南形成了一个地域文人集群.通过群体性诗歌活动,南园诗人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地域特质,通过家族传承、师门传唱和乡邦传播,南园诗歌实现了代际传承,岭南诗派在岭南成了现实;通过走出岭南,积极参与全国各地各类文化和文学活动,与其他地域诗派展开文学交流,南园五先生传播了岭南诗歌,提升了岭南文人的文化形象,实现了岭南诗派在南国崛起;而南园五先生及南园后学的南园情结,则强化了岭南文人的地域文化认同,也奠定了岭南诗派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2.
陈永正 《学术研究》2007,(12):124-134
明、清两代,广东地区的诗人群体大批涌现,岭南诗歌进入了成熟期。岭南地区最有影响的诗人群体则是以孙蕡为首的南园诗社。南园诗社自元末建社以来,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对岭南诗坛影响甚大。南园诗人,标榜汉魏,力追三唐,尤重风骨,对以"雄直之气"著称的岭南诗派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南园诗社已成为岭南诗派的实体,在中国诗史上应占一定的位置。可以这样说,南园诗社史,就是一部岭南诗派史的简编。南园诗社的余韵流风,直到近代依然未绝。  相似文献   

3.
南园五先生结社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及其结社活动,在岭南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其结社的基本情况尚有争议。南园结社有两次:孙蕡、黄哲、王佐、李德等首开南园诗社时间是元至正十一、二年间,时赵介年纪尚幼,无缘参加;诗社重开是在元至正二十四年至洪武元年间,赵介参与这次结社,"南园五先生"的说法最早形成于这一时期。与南园有关的群体诗歌活动,自元末一直持续到明初。南园诗社作为一种文人雅集,并不等同现代意义上的社团,南园五子是南园结社的产物,但不是南园结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清朝嘉道年间,拟古之风弥漫中国诗坛.“客人三先生”中的李黼平,继承岭南诗歌的优秀传统,关注现实,诗风雄直,“翘然特出,不为风气所局”.李黼平不仅是“粤诗冠冕”,“直有清二百年风雅宗主也”.他的诗歌创作,是岭南诗歌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5.
杨权  陈丕武 《学术研究》2012,(3):114-123
从元末明初开始,岭南诗人群已作为一股有影响的力量而崛起于诗坛,该地区的诗歌创作出现了日见繁盛的局面,这表现为参与创作的诗人众多,作品数量庞大,而且在每一重要时期,骚坛差不多都有其公认的领袖.岭南诗人向来“法汉宗唐”, “诗风雄直”,作品地方色彩鲜明,有着大体一致的审美旨趣.岭南诗人群体在元末明初崛起之后,便引起了岭内外诗评界的关注,在明中叶以降数百年中,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流派而受到评家的重视与认可.历史事实证明岭南诗派符合诗派的基本标准,但岭南诗派组合松散,没有系统、成型的诗学理论或纲领主张,前后也不存在继承关系,因此算不上是“自觉的”诗歌诗派,只是“非自觉”或“半自觉”的诗歌诗派.  相似文献   

6.
王鍾陵 《学术研究》2005,6(12):118-128
清后期至五四诗论的发展有其内在的深层逻辑。翁方纲的诗论是清后期宋诗派的源头;从乾嘉诗风中脱换出来的何绍基的诗论,其主流是宋诗派,其偏枝则由林昌彝走向黄遵宪和梁启超;宋诗派是从乾嘉诗风进至维新派诗界革命论的中介;维新派虽与宋诗派有差异,却未构成直接冲突,冲击了宋诗派主流地位的是以柳亚子为代表的部分南社诗人。从清后期至五四诗歌发展演化的过程来看,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不仅标志着一个诗学史阶段的逻辑终点,而且为五四新诗阶段的到来作了重要准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相似文献   

7.
何天杰 《学术研究》2007,(4):150-154
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是清初岭南诗家三杰。屈大均为该派魁首,其雄奇诗风是岭南三家诗风的代表。此前岭南诗坛一直不被全国诗界重视,岭南三家的崛起,终于促成了岭南与中原、江浙诗坛鼎足而三的格局。清初诗坛的分野,有其政治和文化的背景,深入探讨上述各种关系,对解析明清易代之际传统诗风的嬗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光宣诗坛易顺鼎诗歌之"自开一派",自反对宋诗派复古诗风始.他标举"真新还从真旧出",强调"真性情",主张诗歌熔铸百家,无所不学,好绮语而别有寄托;诗风从"工巧浑成"到"拉杂鄙俚",在诗歌形式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是,易顺鼎诗歌依然从属晚清复古诗风,题材贫乏,缺乏新材料,拘泥形式至以诗为戏,最终堕入虚无.  相似文献   

9.
刘白诗派和姚贾诗派是中晚唐之际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刘白诗派的成员多是高官显贵,其诗歌多叙写闲适之情,诗风平易畅达;姚贾诗派成员多是下层文士,其诗歌多叙写荒凉冷落之景和身世之感,诗风寂寞寒苦。他们的创作一直影响到北宋初年的白体和晚唐体。  相似文献   

10.
明代自中期以后,诗坛上各种流派蜂起,它们相互之间的争论辩驳,促进了诗歌理论的发展。但受偏执习气的影响,各种理论往往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随着清朝的建立,诗坛理性意识增强,反思明诗弊端成为一时风气。清初岭南诗人梁佩兰是岭南诗派与中原、江左诗派沟通的桥梁,从他的诗论中更容易看出明代诗风转变的线索。通过对梁佩兰诗论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探究清初诗风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叶蕾 《江淮论坛》2023,(6):161-167
晚近学人刘声木是桐城派研究的先驱,其诗学观步踪桐城诗学,倡导儒者之诗。在晚清诗坛以宗法宋诗为主的背景下,刘声木规模姚鼐诗学,提倡以明七子为学诗对象,推崇唐人诗风,批评以考据入诗,折射出民国宗唐诗论对宗宋诗风的反拨。晚清民国是桐城诗派研究的草创期,桐城诗派之名多为桐城文派的书写与建构所遮蔽,对此,刘声木率先以传统著述方式,梳理桐城诗派发展谱系,意在关照桐城诗派之全壁,提振桐城诗派地位。后继则有钱基博、钱锺书等学者对桐城诗派概念与源流的论断,刘声木的发覆意义可以从桐城诗派学术史、现代学术建构史及地域文学流派研究史三方面予以肯认。  相似文献   

12.
南宋诗坛“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变迁可从三个层面谈起:首先,江西诗派“以禅喻诗”,注重从“渐修”到“顿悟”,目的在于追求流转圆美的诗歌境界,以此纠正江西诗派后学的模拟之弊;其次,主张走出江西诗风限制的诗人,则主张以“顿悟”为先,其中以严羽最为代表,目的在于回归“吟咏情性”的复古诗风。其三,南宋晚期,诗坛甚至出现了对“以禅喻诗”的反驳,认为诗与禅应回归“本位”,二者之间并无相似之处。南宋“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演变旁证了南宋诗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陈庆元 《东南学术》2004,(3):147-148
明初的"闽中十子"诗派,就是福州诗派,或者叫晋安诗派."闽中十子"名单的正式确立,当始于袁、马的<闽中十子诗>,后来为<明史·文苑传>所袭用,遂成定名.<闽中十子诗>是"十子"的诗歌选本,而非全本,深入研究"十子",仅读<十子诗>这一选本是远不够的.研究"闽中十子"诗派,还应注意"十子"之外的参与倡酬的诗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4.
王士祯等清初诗人眼中的岭南风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 《学术研究》2004,(3):104-109
本文以王士祯康熙年间奉祭南海神庙的行踪和入粤诗为对象 ,梳理了他入粤的时间和行程 ,依次分析了他入粤所作风物诗、览古诗及民俗诗 ,认为其诗较全面表现了岭南的自然风物、民俗和历史文化遗迹 ,较之早前到岭南游历的诗人朱彝尊、施闰章 ,王氏的诗中少了些对岭南文化先入为主的偏见 ,但与朱、施二人一样 ,都是用古朴、诗意的眼光去看待岭南 ,没有体察到岭南在近代化过程中经济与社会民风的新变。  相似文献   

15.
粤诗诠粤学———翁山述白沙之学与诗刘付靖于粤籍名卿硕儒之中,翁山极推张九龄与陈献章,他说:“知天下于一国,知一国于一人,此一人者,其出则必如文献,处则必如文恭者也。”①文献之行事乃所作《金鉴录》,堪称一代忠臣义士的楷模;文恭修身论道,使岭南之学在“...  相似文献   

16.
在盛唐诗坛,李白、李颀两位诗人有较多相似处:两人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且都炼丹服食;二人皆倾财任侠,不事产业.开元时期,李白、李颀都与宰相之子、玄宗之婿张珀有着不同寻常的交谊.天宝初,李白以天纵之才把雄奇奔放的诗风带进京城诗坛,而此时恰是李颀诗风发生质变时期,且其转变后的诗风豪放跌宕,尤其是人物素描诗中对狂诞个性的张扬,最接近李白的作品.可以说:李颀诗风的转变,当较多的受到李白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与初期白话诗派相反,象征派与新月派既有深厚的中国古典诗歌修养,又对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诗学有着较深的研究.他们之所以接受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中国传统诗歌的阅读与修养所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象征诗派,倾向于象征诗风,但却同时受到浪漫主义诗歌的浸染;而此期的新月诗派则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但也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因此,他们是最早对胡适的诗学观念表示不满的诗人.他们往往能够站在"诗之所以为诗"的审美立场来观照唐宋诗词,发现"含蓄蕴藉"之美才是唐宋诗词之最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风在北宋初期曾风靡一时,后在诗歌复古运动的冲击下,才渐告消歇,但到南宋中后期,诗坛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过程,久已销声匿迹的晚唐诗风又重新兴盛,且欲取“法席盛行”的江西诗派而代之。在晚唐诗风的复兴过程中,杨万里起了领军作用。杨万里初学作诗,本从江西派入手,但随着江西派诗歌流弊为越来越多的诗人所不满,杨万里本人也从自己尴尬的创作处境中痛感到江西诗法对诗人艺术创造力的扼限,于是脱出江西诗派,转而提倡与江西派诗歌审美趣味迥然不同的晚唐诗风。他不但提出“去词”、“去意”而求“味外之味”,以及“诗非文比也,必诗人为之”等系统的诗歌理论,为晚唐诗风的复兴极力张本,而且以其诗坛盟主的身分有意识地引导当时的诗人在创作上趋同于晚唐诗风,以此扩大反江西诗派的阵营,彻底转变当时诗歌的流向。所以,“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划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  相似文献   

19.
方回是继陈师道、吕本中以后能深切领会“山谷之旨”并发扬光大江西诗派理论体系的重要诗人。方回没有单纯地把诗风和诗技蹈袭看作宗派传承的衣钵,而是结合南宋江西诗派发展实际,采用铨选实证的手段,以实践创作返观“山谷之旨”,重在考察师法老杜、师承山谷诗学精神的创作高度和理论纯度,众多言论都表现出他对山谷诗技与诗法学说之间存在不同境界的自觉感悟。他致力推举的陈与义,不惟在创作上与江西诗派所标榜的诗歌主张合辙,在持论上也有登堂入室成为江西派中巨擘的资格。  相似文献   

20.
宋代江西诗派与朝鲜海东江西诗派的诗风比较(韩)崔琴玉马志强江西诗派兴盛于北宋末期,一直影响到南宋末叶,是宋诗中有重大影响的重要诗派。梁昆的《宋诗派别论》几乎把所有的南宋大诗人都归属到江西诗派。准确地说,南宋大诗人大部分从学江西诗派入手,然后再学别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